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合理的課堂提問方式可以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思維開發,進而提升教學效果,實現教育目標。2001年6月,教育部出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了要轉變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僵化機械的學習現狀,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參與、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對課堂提問進行優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生動的課堂提問中獲取知識與探索精神,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周圍事物缺乏認知,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太過簡單、枯燥的提問方式,難以激發他們興趣,教學效果自然也不理想,因此,對課堂提問方式進行優化設計是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提升教學效果的必然要求。一、課堂提問設計的原則

1.以學生興趣為設計原則。產生興趣—獲得感知—充分理解—有效運用,這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心理特征,興趣是最原始的驅動,在興趣的催使下,逐步走向感知和理解,從而完全掌握乃至可以活用;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如果教師能有效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因材施“問”,讓孩子在興趣的驅使下關注課堂提問,那么課堂題目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司馬光砸缸》中,教師可以問:你們覺得司馬光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小學階段的兒童正是是非觀念逐漸明確的時期,因此對于“好孩子”、“壞孩子”這個父母經常提及的詞,充滿了親切和興趣,勢必引發大討論,從而加深了課堂印象,提升了教學效果。

2.以啟發式為設計原則。啟發式提問在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不僅可以加深課堂印象,吸引學生注意力,還可以激發和拓展學生思維,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培養探索精神。同時讓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索過程中建立自信心,有利于學生的人格發育。

比如在《鵝鵝鵝》中,上課之初,教師可以提問:誰見過大白鵝呀?大白鵝會游泳嗎?那么大白鵝是怎么叫的呢?還可以請兩個同學到黑板上畫出大白鵝的樣子。通過啟發式提問,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主動想象鵝在睡眠引吭高歌的情境,這樣整首詩的意境自然就會出現在他們的腦海,教學很目的輕易得到實現,效果也比古板的講授要好得多。

3.以層次適應性為設計原則。課堂提問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知識水平,提問應時適當拔高,以實現學生循序漸進的提升;問題的設置既要合理,又要帶有一定的階梯,由淺入深,進行階梯引導,《學記》中有云:“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敝挥袑W生實行循序漸進的引導,才能使學生獲得步步為營的進步。

二、課堂提問設計的思路

1.基礎型提問。基礎提問是指一些比較簡單的提問,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閱讀和理解障礙,有時也是為了鞏固前面所學知識,一般包括字詞記憶、解釋、簡單的造句等,基礎提問通常與課后復習在一起,這類提問教師要適當控制比例,數量不宜過多,否則容易讓學生覺得課堂氣氛枯燥、乏味,影響教學效果。

2.提高型提問。提高型的提問是在基礎型提問之上適當拔高的設計方式,針對知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訓練為基礎進行設計,比如在《燕子》這一課時,當讀到“各色鮮艷的花,都想趕集似的聚攏來”,教師問:為什么要用趕集來打比方呢?讀到“電桿之間連著幾根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老師問:這里為什么要用五線譜來比喻呢,讓學生能發揮想象,理解書中的意境,同時能鍛煉其分析能力,并能知道修辭的用法,可謂一舉多得。

3.拓展型提問。拓展型提問主要在于對課堂內容的延伸和挖掘,也是課堂提問的重要環節,可以是關于教材內容、中心思想、寫作方法上的拓展及思維訓練,抑或是與教材相關的課外知識、學習體會的延伸提問,這類題目的設計目的是為了拓展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廣度,從而使得學生能對教材相關知識觸類旁通、信手拈來,并最終實現活學活用,將知識真正變為自己的能力。這類提問的主要目的是檢驗學生的評價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續寫能力。

課堂提問是一個關鍵的教學工具,對于小學語文課堂來說,更是一門科學與藝術,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和教材的特點,進行個性化設計,從而使學生能在對問題的分析與解答中收獲知識,提升能力,教師也能積累教學經驗,提升個人業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