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的出發點,是基于聾生的認知特點。聾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聾校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順應聾生身心發展,挖掘聾生潛力的過程。一、教學重點注意新知指向

一堂課涉及到的知識點往往不止一個,但是重點通常只有一個,這一定要把握好。例如,聾校數學教材第八冊第75頁除數是三位數的除法,這節課的重點是怎樣把三位數看成接近整百的數來試商。教學時可先出示例4“945÷315”,讓學生試一試,然后圍繞“把除數看作多少來試商的”這一話題進行提問、討論。接著出示例5“1176÷194”,同樣先讓學生試算后,再組織學生討論是把除數看成幾百來試商。最后通過討論,小結出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整百數進行試商的一般方法。

二、換位領會教材編寫意圖

課堂上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就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認真鉆研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準確把握教材,制訂教學目標,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設計教案,組織練習等。

例如“筆算乘法”中的例6:“一個糧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重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教材在講過“25×674=16850(千克)”以后,接著又給出“也可以這樣列算式674×25=16850(千克)”。這是以往小學數學教材中從未出現過的解法。甚至有的學生這樣做了,教者一概視為錯誤。對此,同行們也有一些異議,認為如此列式,違反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其實不然,對所列算式“674×25”我是這樣理解的:從674袋面粉中,每次每袋取1千克并放成一堆,則一堆重674千克,而重復剛才的工作,總共可得25堆,要求總重量,故列算式674×25=16850(千克),完全符合情理,而且在學生已經理解整數乘法意義的前提下,教材靈活地給出這一解法,正是對傳統解題方法的一種突破,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同時,教材這樣處理,也為乘法交換律的教學、代數知識學習作了鋪墊。所以說,一旦領會了教材的編寫意圖,不僅有利于把握教材,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還取得了課堂教學的主動權,引導學生積極動腦、動口、抓關鍵,突出重點,把學生始終擺在主體地位上,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三、作業布置依情分層選擇

在聾校,由于聾生的聽覺障礙,語言表達能力差,生活經驗比普通兒童少,認識事物基本停留在感性上,極易受表面現象影響,抽象思維差。所以在布置基礎性作業的基礎上,可實行分層選擇性作業。如在學習了“9加幾”、“8加幾”之后,在教學“7加幾”的時候,可以根據聾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學習,將優生和差生組成搭檔進行合作學習,利用教具探索用“湊十法”計算“7加幾”,最后匯報各小組的結果,教師及時進行點評,表揚表現突出的小組,鼓勵有待提高的小組。

四、作業批改加強正向激勵

在課后的數學作業批改中,以往我們教師一般只是簡單地打“√”、“×”,然后評上一個等級分,這有很大的缺陷。因為“√”、“×”只能表示解題的正確錯誤而已,而學生的解題思路、方法能力及學習習慣、品質等方面的綜合素質不能反映出來。這樣,就不利于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不利于啟發學生開動腦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提高作業的質量。

例如我班有位學生思維敏捷,喜歡鉆研思考題,但是做作業時馬虎,看題目匆匆忙忙,作業正確率較低。一次作業中,我發現他是班內唯一做對思考題的學生。于是我寫道:“你是我班解答難題的高手,如果你的字跡和細心也能超越其他同學,那樣豈不更好?”果然,這位學生在以后的作業中細心多了,字也慢慢地變好了。每當我看到他的努力和進步都會給他一個鮮紅的“very good”,再寫上一句:“原來你的字也可以這么漂亮啊!真希望以后能經常欣賞到。”在我的耐心引導下他的作業質量慢慢提高了。對于一些學困生,我就會寫一些鼓勵性的話語,消除其自卑感,激發其斗志,樹立其信心,讓他們進入一種良好的學習狀態,如“你作業的態度真端正”、“老師看到了你的進步”等。

筆者認為要想有效地提高聾校數學課堂教學成效,必須根據聾生自身的認知特點,采取適合聾生自身發展的教學方式,才能教師的教學目標與聾生的學習目標達到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