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可有效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然而,長期以來,部分教師過于注重課堂作業的設計,而忽視了課堂作業的反饋,導致課堂作業流于形式,并未起到較好的補充效果。因此,本文則重點對小學數學課堂作業的反饋策略做淺要分析。一、收集素材,個性反饋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還處于發展時期,每一位學生由于受到遺傳、環境、個性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思維發展水平不平衡。這就要求教師反饋課堂作業信息時,應區別對待,積極收集素材,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做到課堂“圍繞學生展開”,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收獲。其一,共性問題,應集體反饋矯正。由于數學知識自身具有抽象性,加上部分教學方法不當,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所不同,甚至出現思維的偏差。其二,個性問題,應個別反饋矯正。在課堂中有的問題是個別學生答不上來,或者是答錯。針對這種情況,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針對個別學生而集體反饋,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巡視過程中抽出2分鐘給予講解。

二、當堂面批,反饋及時

長期以來,部分數學教師由于長時間埋首批改作業,導致備課及教研效果較差,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通過實踐教學表明:課堂作業還是應采取當堂面批的方式,能夠及時反饋信息,糾正學生錯誤。在小學時期,每一天至少有2節數學課程,采取當堂面批的時間綽綽有余。通過當堂面批能夠針對每一位學生的知識差異,加以分析、理解,幫助學生糾正基本概念、法則、運算理解存在的誤差,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知識。同時對于課堂作業較好的學生,給予全班表揚,可增強學習自信心;對于課堂作為錯誤較多的學生,教師可及時分析錯誤的原因,并給予正確的解決方法。這樣一來,可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如:在教學小數除法內容時,有這樣一道題“22.08÷0.32”。在解答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直接將小數點去掉,得到“2208÷32”的結果。盡管這種方式也能夠得到正確的結果,但是大多數學生并未完全明白小數點去掉的真正原因。若這個錯誤在課堂中得不到及時反饋矯正,在今后計算位數不同的小數除法內容時,則極易出現錯誤,并難以矯正。因此,教師應重視當堂面批,做好數學題的首次認知教學,對學生練習進行最清晰、最鮮明的反饋。

三、積極評價,重在激勵

對于小學生課堂作業的反饋不僅僅停留于題目解答的正誤上,還應加強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評價。通過采用恰當的評價語言,讓小學生認識到學習中的不足,促使小學生加以改正。很多教師在課堂作業的批閱中,往往是畫“√”或“×”,這種評價方式學生大多失去了興趣,也就起不到作業反饋效果。加上小學生年齡較少,對激勵性話語較感興趣。因此,教師在反饋學生作業時,可使用簡單的激勵性語言。如:若作業錯誤較多的學生,教師可說“老師好期待你下一次的進步”、“你的作業比前兩次進步很大,值得再接再厲”;對于作業優秀的學生,教師可這樣說“你的做法很有創意”、“你的解題方法太妙了,真聰明”等語言。當學生聽到或看到這些簡潔、溫馨的話語時,能夠起到較好的激勵效果,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反饋認真,蘊含感情

由于課堂作業的完成是小學生辛勤思考而得到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反饋時,要做到認真,并蘊含感情,讓學生感覺到教師認真的看了自己的作業,決不能表現出敷衍了事。若教師在反饋時不認真,容易讓學生感覺到反感,甚至讓小學生失去了做作業的積極性。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減除法內容時,課堂上設計一道計算題“8.28×1.23=?”有的學生較粗心大意,在解答的過程中,抄寫的時候將“8.28”抄寫了“82.8”。盡管最后的答案是正確的,但若不仔細看,看不出來小數點抄錯了。此時,教師應耐心教導學生,指出錯誤,并講解小數點錯誤所造成的后果。讓小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今后的生活中,還是學習中都應細心。

小學數學涵蓋內容較多,要求學生應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小學階段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還較弱,導致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有一定誤差。課堂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輔助手段,應充分發揮課堂作業的作用,并做好課堂作業的反饋,進而起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