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門學科都需要習題練習。習題可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使學生在練習中尋找自己學習的空白點,增強學生的理解力、思維能力。然而,長期以來,部分教師并未自行設計習題,而是從網絡中搜集,往往使習題練習流于形式,并未達到應有的效果。本文以初中歷史習題的變式教學為例進行分析:

一、培養歷史思維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變式藝術,使學生對歷史習題的內涵感同身受。例如在史論結合類的習題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歷史知識點,這是歷史教學的一條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則。“史”指給學生舉例,以歷史現象、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告知學生這就是“史”。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對歷史進行解析,就是“論”。例在“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教學中,就可以從學校圖書館——三弘圖書館的由來引入,采取“變式”藝術,使學生對三弘圖書館有所認知,拉近現實與歷史之間的時空距離,有效啟發學生的歷史思維,激發學生的聯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聯系生活實際

在歷史習題教學中,可以將歷史習題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聯系在一起。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并創設情境,提升學生思維聯想能力,以便提高學生思維意識及學習興趣。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將歷史習題教學的內容,“變式”為多個具體的歷史習題。在實際習題教學中,教師應該強化課程體系結構,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歷史知識,避免重復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優化教學手段

在教學目標上,不必每課時都一味追求“成績”教學,但是一定要優化教學手段,結合“變式”藝術,注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的提升。教師可利用趣事逸聞、媒體報道、影視圖片,有機導入,以新引舊,通過“變式”引導學生對現實問題歷史的思考。課本是最好的資源,不能完全拋開課本去另搞一套。將傳統歷史習題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歷史習題教學結合起來,精心設計初中歷史習題的教學內容,將歷史習題教學轉化為文字、聲音以及圖形等,增強教學直觀性。同時也要積極開發課外資源,設計好導學案,適當利用好教學課件。現今的初中歷史測試題更加突出學科人文特點和時代性,更加突出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初高中銜接。因此教學中要重視知識的對比與聯系(包括聯系現實熱點),注重指導學習方法,循序漸進,扎實改革,注重實效。

四、采用一題多變

近幾年的中考歷史考題出現了較多的新材料、新視野與新問題,無疑增加了解題難度。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從不變中探究變的規律,從變的現象中發現不變的本質。通過反復的訓練,讓學生加深對歷史特征、歷史規律的把握,并培養信息表達、整理的能力。在講解每一道試題后,教師應對原題進行變式,從多個角度予以延伸、發散,最終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如試題“19世紀60年代,在洋務企業的刺激下,中國沿海地區作坊主開設工廠,并開始雇傭工人生產,由此表明洋務運動的特點”。針對此道題目重點是評價洋務運動,且題目中都提到了工廠、企業,教師可對該題進行“變式”,如下:洋務派舉辦了上海輪船招商局,經過幾年的發展,由最初的3艘輪船擴展為30多艘,且打破了外國輪船公司在中國的壟斷地位,這段材料說明了什么?

在初中歷史習題教學中,應用“變式”教學方法,可以提升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對歷史習題的掌握程度,大大提升學生對歷史習題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歷史教學水平。采取“變式”藝術教學方法,優化當前初中歷史習題教學方法,可以有效促進初中學生的綜合發展,提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