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計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作者:陜西省綏德縣白家鹼鄉九年制學校 馮振國
發布時間:2015-10-10 11:28: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數學是以后學習的基礎,而計算能力是重中之重,是人一輩子都要具備的知識和工具。為了達到《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各項要求。就此進行以下研究探索。一、首先要關注學生對算法算理的掌握
小學數學一定要打好基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學生對算理的理解程度,指導學生理解計算的理論然后在理論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以及計算定律和公式的推演方法,讓學生的算法記住的不僅僅是答案還要牢固的有效的記住算理,能夠自己推導公式。
例:一根木條長3.7米,小張師傅要做成每根長0.7米的小木條。可以做成( )根還剩( )米。很多學生第一空都是算對了的5,但是第二空有35個同學算錯,他們填的2,這個問題就出在他們對算理掌握的不清楚,其實學生的思路是很清晰的,0.7米做一根,剩下幾米,算式就是3.7-(3.7÷0.7)=?他們知道對于實際問題,只要了解已知條件的,選擇好相應的算法,求得結果。他們通過列豎式計算知道第一空是5,余數是2,但是忽略了余數大于被除數的問題,問題出在他們沒有搞懂余數的數位,當除數和被除數的大小都發生變化時,余數的大小是由余數的數位決定的。所以正確答案是0.2,如果他們計算得出答案后通過驗算的話,思路清晰用被減數減去除數乘以商的積的差就等于余數3.7-0.7×5=0.2的結果下就會知道2是錯的,正確的是0.2這類錯誤的出現其實就是因為算理掌握的不牢靠,不明確,容易把不同類型的題的算理搞混弄錯。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對于學生的這種錯誤要深入分析,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有時候學生的知識性錯誤就是由于老師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沒有關注到這些小的問題形成的,他們對于公式,法則的概況過程似是而非,不清不楚的,長期下去只是機械似的記住了結果,不會靈活運用,所以在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學生對算理算法的掌握。
二、口算和估算的教學
加強口算,重視估算也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口算,估算能力的訓練,鍛煉學生的數感。口算又叫心算是在只靠思維活動計算得出計算結果不借助任何計算工具的情況下的計算。口算來源于生活,多是街頭小販使用,方便快捷。所以口算與生活息息相關,掌握它是每一個人都應該的。基本口算和簡潔速算是小學口算的基本內容。筆算的基礎是2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加減乘除,要求學生熟練掌握。主要就是通過讓學生記住一些特殊的法則和方法進行的運算。
三、良好的計算習慣
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好的習慣的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學生掌握了算法算理,因為不好的計算習慣導致扣分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
1.題認真:很多學生拿到計算題就開始計算,有的時候太急躁連運算規則都搞混淆。比如說35-5×7=?這道題很多同學得出的結果是210,他們計算就是直接把運算規則中忽略了在同時有加減乘除的時候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減法,只是習慣提筆就算,對于應用題,相較于計算題的直接答題,他們還會審題,但是審題不細致,比如說“求粉刷5間教室和樓頂的表面積是多少?”居然有好幾種解法出現,錯誤出現的根本原因還是對運算法則和運算順序沒有掌握牢固,所以,教學中,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2.驗算與訂正:有些學生對自己的計算能力十分自信,認為那些驗算過程都是不必要的,還浪費時間。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驗算的過程不僅是對算理算法的再一次熟悉,檢測結果,還能培養學生對于學習的嚴謹的態度。老師在教學中,還要對題目中的小數點,數字和運算符號認真書寫,字跡工整,最后在作業批閱完畢后,要學生改正錯題,分析錯誤的原因。
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老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認真思考,掌握算法算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