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追求和守望
作者:陜西省西安中學 王 理
發布時間:2015-10-10 11:25: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麥田里的守望者——稻草人守護的是黃澄澄、沉甸甸的麥穗,宇宙里的守望者——地球守護的是金燦燦、熱騰騰的太陽。而被譽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他應該追求什么,更應守望什么?德·伊·皮薩列夫曾說:“人性如此豐富,有力而富有彈性,他能處在最壞的環境中保持自己的鮮艷和美麗。”人性既然如此的一塵不染,光鮮亮麗,那為何還會有荀子“人性惡”的學說?人性既然如此的富有韌性,能自我修復,那為何西方人一直對于“亞當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樹上的禁果”而耿耿于懷?可見,人性的美好在于將人性的脆弱澆注力量的鐵水,而教育的全部意義和價值便是喚醒生命力量的自我修復能力。
一、生命力量的自我修復需要“善的綻放”
印度偉大的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曾說:“這種綻放(善的綻放)是我們的理智、情感和健全的身體的全面發展和培養,也就是活在完全和諧中,沒有對立或矛盾。只有在我們感知是清晰的、客觀的、非個人的,沒有被強加任何的負擔時,心靈的綻放才會發生。”所以我們的教育,我們孩子的心靈需要自由。當下我們的教育又呈現出什么樣的圖景?盧梭在《愛彌兒》中這樣批判我們工業社會的教育:“偏見、權威、需要、先例以及壓在我們身上一切社會制度都將扼殺他的天性,而不會給他添加什么東西。他的天性將像一株生長在大路上的樹苗,讓行人碰來撞去,東彎西扭,不久就弄死了。”仔細回味著盧梭的每一句話,不得不汗顏。我們今天的課堂真的可以讓學生在自由中完全釋放善嗎?似乎我們的尊師重道已經成為“主子”和“奴才”的避難所,這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濫觴,可是我們還要繼續下去嗎?讓我們的后代接受和我們一樣的教育?那么,人類文明和進步會不會成為束之高閣“皇帝新衣”?深圳紅嶺中學的歷史特級教師吳磊似乎能給我們一些啟發“我不能改變世界,但是我能改變我的課堂”。
不久前,我的一位叫做蘋果的大學好友因患癌癥去世,他在大學畢業以后,將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獻給了慈善事業。當我第二天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既傷心又難過。與此同時,我認為這又是一個絕好的教育機會,可以讓學生懂得,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善”?晚自習在高一(23)班,我趕緊制作好有關于“蘋果”一生的ppt(上面有蘋果的照片),可是由于時間緊促,來不及配導說辭,我就懷著激動的心情的講述蘋果:蘋果畢業于中國排名前十的吉林大學,畢業后將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大學新生心理輔導的工作上,所有的資金都是自己籌款。當我講到這里的時候,好多孩子都哭了。但是還有兩個孩子在做自己的作業,我抓住這個機會,告訴孩子,“人性的善良表現在對于逝者的尊重”。看到這一幕,我很難過,我們的教育讓這些孩子竟然喪失了善心,對于生命的敬重,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當我的講述結束時,有一個女孩子(他們班學習最好的孩子)問我:“老師,你說我能不能自己邊學習邊做慈善?”看著她明亮的眼眸,我知道我這節課的目的達到了。我堅信蘋果這樣一位柔弱的女孩用強大內心支撐社會善良的故事,會伴隨著他們繼續成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不需要我們自己瞻前顧后,而只需要我們自己踏出“改變”的第一步:讓善的花朵在學生的心間綻放。
二、生命力量的自我修復需要“智的啟迪”
在西安中學的有限教學生活中,我經常能發現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是一門副科,只要能應付考試就可以。這種尷尬的情景令我陷入思考,固然這是現行考試制度下功利主義在作祟,但是作為教師卻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我們所有工作的目的便是“使學生感到知識和智力生活是他們的一種道德尊嚴。教師這樣培養學生,使不學無術和對書本抱冷漠態度在他們當中被視為不道德的表現”。蘇霍姆林斯基將這樣的行為轉化為道德上的羞恥之心,從而將其轉化為內在的心理沖突和心理斗爭,在道德兩難中逼迫著學生為自己的生命、生存和生活開辟一條康莊大道。
其次,教師應該為學生的智力停滯負責。因為教師智力生活的停滯、倦怠、貧乏,就會產生對于知識、思想以及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的不尊重現象,這樣的后果必然會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那么,作為青年教師就應該加強業務的學習。我曾為此多次請教我的師傅,西安中學著名歷史特級教師郭富斌,“如何教好歷史課?”師傅的“讀書”二字如雷貫耳般回響。好一個“讀書”二字那時便刻在我的心上,時時刻刻要求自己多讀書,不可倦怠,不可辜負師傅的期望。只有讀書幻化來的教師的學養和教養才能塑造一個“書卷氣”的專業化人文學科的教師。
最后,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使閱讀成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生命成長的“營養方劑”。周國平在《周國平論教育》中也這樣談到:“美育的目標是培育美麗、豐富的心靈。在這個方面,文學藝術作品誠然是基本的教育資源,但人文和社科經典著作也能給我們以美好的熏陶。”我記得我經常給孩子的禮物就是書籍,我希望“書籍改變他們命運”。讓學生在閱讀中尋找自我,過程中達成“智的啟迪”,將知識和智力“潛移默化”地注入學生生命中。
三、生命力量的自我修復需要“愛的能力”
費洛姆曾大聲疾呼:“愛是一種能力。”而現代的成年人,姑且不談學生,似乎已經失去了愛的能力。社會上將這部分人稱之為“愛無能”。而我們祖國的花朵們,從他們的臉上很難再看到真正的快樂,稚嫩的臉龐演繹著“冷漠”二字。愛,難道真的像C·S路易斯所描述的那樣“這個支柱,在我們這個時代,也許比在任何其他時代更甚,又已經變得極其脆弱,一觸即潰”。作為教師,我們要頂著“虛偽和矯情”的暴風驟雨,要樹立將自己“愛的蓄水槽”灌滿的勇氣。只有我們的“愛”滿滿四溢,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愛的體驗。
西安中學張克強校長在教學工作會上講話,將學生的能力分為:情商、智商,還有行商。當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成績好壞不僅取決于智商,還取決于學生的情商和行商。我認為智商由先天遺傳所決定,其改變的可能不大。作為教師能夠發揮余熱的空間只能是在“情商”和“行商”的領域。所謂的情商,其全部內涵都概括于愛之中,以至于我們無法清晰地去判斷愛的范圍和廣度。愛就像是適宜的暖意氛圍,而情商在其中適宜、肆意的發酵,生長。“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是由于感情助推力的薄弱。”只有情商的發育良好才能塑造行商的偉大。
所以,作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我們都要學會愛,掌握愛的能力,愛就像小貓舔傷口一般,能夠治愈生命的“殘疾”。
四、生命力量的自我修復需要“敬的修養”
首先,“敬的修養”表現在敬畏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而現在的獨生子女沒有經受過大的挫折和困難,在處于困境中時常忘卻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古訓,以一條優美和憂傷的曲線終結自己的生命。忽視生命本身存在的價值。所謂的敬畏生命,就是拋開“物欲”,“以人為本,肯定人的價值、作用和意義”,讓人的生命價值重新回到宇宙的中心,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以對生命尊重和生命至上責任的尊重對待具有靈魂的“生命體”。
其次,“敬的修養”表現在敬畏真理。真理在哪里?真理不在課堂。所謂的敬畏真理是“敬畏尋找真理的決心和過程”。我們出生都是在選擇,而作為一個即將成年的學生有能力去選擇自己的人生。而作為他們的導師我們卻往往越俎代庖,代替他們做出了一些在我們看來實用主義的選擇,似乎“為他們負責”成為我們的“擋箭牌”,然而就是這樣的好心使他們喪失了一次絕好的成長機會。所以,我們要放下真理,即使是真理,也要讓學生尋找真理,這個過程遠比真理本身更易讓人受到教育。
最后,至于敬畏權威,我想換成“尊重權威”更為穩妥。我們雖然可以不敬畏權威,但是我們需要“尊重權威”。權威是各個行業的精英,他們能取得一定的成績必然和他們的辛勤耕耘是分不開的。對于其人格的尊重更是對其社會貢獻的尊重。“勞動者最光榮”,像權威這種超勞動者理應受到全社會各方面的尊重。
今年是我第一年參加工作,雖然沒有承擔學校的班主任工作,可是在實踐中卻處處與德育工作打交道,這讓我深深地懂得,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最大體現,也是教育最困難的內容。我們今天的學校只是注重教學,忽視了教育。所以教育的價值尤顯可貴。經過半年的教育教學工作,自己慢慢地有所領悟,即使不能說教育思想,但是屬于自己的教育實踐的方向,那就是:教育在于生命力量的自我修復,需要“善的綻放”,需要“智的啟迪”,需要“愛的能力”,需要“敬的修養”。希望在教育崗位上一直堅守自己的職業操守,堅持自己的教育信念:守望學生的健康生命,追求學生的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