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網絡信息之橋 創課外閱讀實效
作者:江蘇省啟東市圩角小學 張 慧
發布時間:2015-10-09 10:32: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信息時代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學習方式,而在信息攝取方面,網絡為人們信息的攝取與處理提供了有效的幫助。毋庸置疑的是,現階段的課堂教學也或多或少會受到網絡的影響與干預,小學生的閱讀也不僅僅再局限于書本之中,網絡閱讀逐漸成為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從網絡自身的特點來看,網絡閱讀的時效性與有效性是顯而易見的,而具體分析可以得出,網絡之于閱讀的有利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豐富閱讀形式,提供閱讀方便
相對于傳統的平面紙質媒介來說,網絡閱讀實現了由平面化閱讀向立體交叉化閱讀方式的轉變,而且,網絡傳播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圖片、聲音、影像等。與此同時,網絡自身也具備信息量大、查閱方便等先天性的優勢,小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索引來獲取書本當中沒有的知識,以此來作為對書本知識的補充和完善。比如小學語文課本中會經常出現一些名勝古跡的蹤影,但書本中所配的相關圖片會因為印刷的原因而總是顯得模糊不清,而網絡上卻可以找到類型豐富且畫面清晰的圖片,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來查找這些圖片資料,以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達到對教材內容的二次認知,而網絡也在為學生提供閱讀方便的同時起到了幫助學生進行學習的作用。
二、創設優良環境,提升閱讀品位
網絡閱讀的方式有很多種,其既可以由學生自主進行搜索與閱讀,也可以由教師來采集必要的閱讀內容,并利用多媒體的形式來向學生進行展現,繼而在為學生創設優良課外閱讀環境的基礎上,增加他們課外閱讀的效率。比如教師可以設計“每日一讀”的環節,在每節語文課前的五分鐘進行課外閱讀活動,就所選閱讀的內容來看,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學生們較為喜歡的內容來進行朗讀,而就閱讀的方式來看,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來進行不同的選擇,如針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在閱讀時可多采用集體朗讀,而到高年級時,則可以更多地采用默讀或單個學生引讀的方式來進行。
三、拓寬知識視野,輔助語文學習
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自主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個人喜好或實際分析來代替學生們的閱讀實踐。”網絡閱讀所呈現出的相對自由的方式與其是不謀而合的。單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閱讀量的增加不僅可以起到豐富語文知識面的作用,還可以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對教材知識進行更好的了解。其輔助學生們進行語文學習的效用是不容忽視的。
比如教學《諾貝爾》這一課時,可在課前預習階段讓學生上網搜集有關“諾貝爾”以及“諾貝爾獎”的相關知識,并要求學生對搜集到的知識進行總結、概括與整理,而后再在課堂中進行發言。此種方法不僅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和自學機會,也很大程度上符合了新課標中提出的“生本教學”課堂模式,尊重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也減輕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負擔,可謂一舉多得。而這些都需要在網絡以及網絡資源的輔助下才能完成。
四、適時適宜評價,提升閱讀效率
同網絡閱讀相伴而行的應該是適時適宜的評價策略,尤其是在一些具備進行網絡閱讀教育的小學,可針對學生們的閱讀質量和閱讀效率進行量化或其他方式的評價,以利用網絡在信息傳播和信息反饋等方面的優勢,提升學生們參與網絡閱讀的效率。
比如當暑假或寒假來臨之際,語文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們通過網絡來閱讀一些中外名著,并在閱讀之后及時的進行“讀后感”的寫作,而后可以在事先規定好的時間內將“讀后感”通過網絡傳遞給老師,老師則需要根據學生們的閱讀速度和所寫“讀后感”水平的高低來對學生們的網絡閱讀質量或效率進行及時的評價。學生們在參與網絡閱讀時,他們既希望自己能有所得,又希望可以獲得家長或老師的認可,從而讓自己獲得成就感,這種心理可以較好的激發他們參與網絡閱讀的熱情并有效的提升其閱讀的效率,提升自己動手能力等方面都是較為有利的。
無論如何,在信息化時代已然到來之后,網絡在豐富人們的生產、生活形式之余,為人們帶來了優良的環境和便利的條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鑒于小學生自身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能力較差,在他們參與網絡閱讀時,需要父母或老師來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或監督,在網絡自身環境還沒達到絕對優良的狀態下,父母和老師可以通過監督為學生們提供相對較好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