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兒童視角 追尋詩意課堂
作者:江蘇省寶應縣白田小學 陸 香
發布時間:2015-10-09 10:28:3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詩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靈魂。如果語文教學缺乏詩意,那么課堂就像沒有鮮花的荒野,蒼涼而無生機。兒童是天生的詩人,語文教學亟需詩意灌溉,語文教師亟需詩意涵養,這是新課程給我們提出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那如何立足兒童視角,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濃濃的詩意呢?
一、詩意導語,營造課堂詩境
1.詩化導入。富有詩意的導語不僅能夠很快地渲染一種詩情畫意的氣氛,而且能創設“先聲奪人”的審美情境,讓課堂教學充滿詩情畫意,體現出鮮明的抒情格調,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
如教學《黃河的主人》(出示黃河波濤洶涌的影片),這就是哺育了億萬中華兒女的母親河;這就是孕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母親河。她九曲回腸,奔流不息。看著黃河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氣勢,聽著她在怒吼,在咆哮,我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也正因為如此,在中國歷史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贊美過黃河。出示:“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等詩句,讓學生齊讀。那作者袁鷹眼中的黃河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生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后激情四溢,暢談感受:有一名學生當場吟誦“黃河,你波濤洶涌,濁浪排空;黃河,你如萬馬奔騰,所向無敵;黃河,你排山倒海,勢不可擋。你的形象,不正是中華民族戰斗精神的寫照嗎?”詩意的導語,必將引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喚起他們豐富的想象,進入一個充滿詩意的意境,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2.詩意點評。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十分重要,往小的方面說,它能影響課堂教學氣氛和活動,往大的方面說,它能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更要探索基于學生發展理念基礎上的評價風格——人文詩意評價。
如教學《田園詩情》,學生在生動地描述了他頭腦中的畫面后,我用贊許的目光看著他:“聽了你的描述,我好像真的看到了碧綠如絲絨般的草原,色彩繽紛的郁金香點綴其間,多美呀。我很期待你精彩的朗讀,能把這種感受讀到字里行間去嗎?” “你看,你的眼睛都發亮了,同學們也被陶醉了。非常感謝你把我們帶進了這樣一個如詩如畫的美景中。”這樣詩意的評價,不僅使學生明確朗讀的方向,同時,也升華了朗讀的情感。
二、美感探究,體悟課堂詩味
1.品味文本的語言美。詩意的課堂要追求詩意的血脈,引領學生從一個個標點、詞語、句子中去悉心品味,努力捕捉課文的閃光點、抓住課文的精妙處,通過細嚼慢品,激發與作者的情感共鳴,使學生不僅能感受到人文關懷,更能得到語言智慧的啟迪。
如選自《水滸傳》的《林沖棒打洪教頭》就是一篇值得學生品讀的佳作。第6小節描寫林沖棒打洪教頭動作的詞語“把棒一橫、往后一退、掄起棒一掃”,體悟出林沖的武藝高強,技藝嫻熟,謙虛知禮與洪教頭狂妄、驕橫、外強中干形成了明顯對比,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林沖的敬仰之情,唯有如此感悟語言的精妙、傳神,名著的魅力方可彰顯,大家風范才可領略。
2.感受文本的畫面美。詩意的課堂要追求詩意的情懷。文本中的插圖往往是文本的主旨或精髓,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畫面,渲染氣氛,幫助學生理解精練、含蓄、抽象的語言。也可以引導學生在體會文本的基礎上,發揮想象,構思畫面,讓學生獲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比如《愛如茉莉》這篇文章,成功地運用了細節描寫,那簡單的動作、平淡的話語,淡淡的神情,猶如一朵朵茉莉幽幽綻放,產生愛如茉莉、文如茉莉的詩意效果。尤其是那爸媽執手而眠的場景:“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緊握著媽媽的手,頭伏在床沿邊睡著了。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他們,一切都是那么靜謐美好,一切都浸潤在生命的芬芳與光澤里。”無論是書上的插圖還是文中那段文字,都讓讀者從這溫情的執手而眠想至“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麗。不是嗎?爸爸“緊握”媽媽的手,緣于擔心自己睡得沉而耽誤了對媽媽夜間的照顧,在這“緊握”之中,傳遞的是減輕病痛最終戰勝病痛的力量,傳遞的是愛與溫暖,而爸爸握住的,不只是媽媽的手,更是媽媽的心,是平安,是一輩子的幸福,所謂“大愛無言”。品味著感人的畫面,享受著其中的溫暖,想必一定會撥動學生的心弦,塑造出真善美的心靈。
3.探究文本的哲理美。詩意的課堂,更要追求詩意的靈魂,要有高尚的價值引領。語文如詩,語文教學也如詩。詩化語文要讓教室里的兒童走進文本中人物的心靈世界,探究文本蘊涵的哲理美。
《孔子游春》就是一篇筆觸優美的哲理性散文,文章第二部分,更是以水為話題,借物明理,內涵豐富、厚重,是激發孩子們了解其深層的人生哲理的好素材。在教學對話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尤其是對其中的“有情義”、“有志向”、“有德行”、“善施教化”等含義的解讀令聽者動容。然而,難道水僅僅只有這四種美德嗎?孔子還會怎么說?學生各抒己見,諸如“水包容萬象,親吻人間所有事物,它好像有博愛的思想”、“水清澈透明,一望見底,它好像有光明磊落的胸襟”、“水勇往直前,從不停止,它好像有堅忍不拔的意志”、“水源源不斷,汩汩流淌,它好像有無窮的活力”等,富有哲思的話語讓學生不得不感嘆:水乃是真君子呀!然而孔子僅僅是在論水嗎?在仔細地品讀感悟對話中,學生也深受教誨:其實是孔子在教育弟子做真君子呀。正是因為老師的循循善誘,學生逐漸受到了文本的詩化語言的感染和教育,明白了文本蘊涵的深刻哲理,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凈化與升華。
三、節奏轉換,提升課堂詩味
詩是特別講究韻律和節奏的。語文教學也要講究韻律和節奏,要求動靜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間。具體到一節課的安排上:有的環節要“快”,在非難點和學生已知處要快,不能拖沓,否則會使學生厭倦;有時要“慢”,在重點、難點之處要給學生充分的吸收消化時間。有時要“動”,討論、問答、朗讀、爭辯等,不斷給學生以新的刺激,使其保持興奮狀態;有時要“靜”,聽講、思考、默讀、自省等以保持教學刺激的有效性和長效性,從而提升課堂的詩韻。
四、創作練筆,抒寫詩意童心
“追尋語文課的詩意,它會使語文課變得更精彩、更豐富,更走近語文教學的本源。”著名特級教師錢正權這么說,“而詩意語文就是將落腳點落在生活上、心靈上、言語和思維的訓練上。”課堂上有機安排語言實踐——詩意的說、詩意的寫,學生才能成為詩意語文的主體。
1.練在技能遷移處。教材中有一些結構嚴謹,寫法可模仿性較強的段落,我們在學習中除了引導學生積累這樣的段落之外,還要進行仿寫練習,這樣就可以有屬于學生的精彩。如《槐鄉的孩子》第一段這樣寫道:“槐鄉的孩子,從小就和槐樹結成了伴。槐鄉的孩子離不開槐樹,就像海邊的娃娃離不開大海,山里的孩子離不開石頭。”學文時,我引導學生在背誦該段的基礎上,仿寫校園內最亮麗的風景線——香樟樹。學生的仿寫內容讓我驚嘆:從學前班開始,我就和香樟樹結成了伴,我離不開香樟樹就像魚兒離不開水,花兒離不開太陽;自從我就讀于白田小學學習開始,就和香樟樹形影不離,我離不開香樟樹就像小草離不開大地,鳥兒離不開天空……這一次仿寫,為學生降低習作難度奠定了基礎,多數學生在完成本單元的習作時,都將這一仿寫內容派上了用場。詩意句段的詩意仿寫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調節劑,不但激起學生學文的欲望,而且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
2.練在文章留白處。文本是一個召喚讀者參與的詩意空間,在經意與不經意間,作者都會留下一些“空白”,這些地方正是作者沒有言盡,情感表達最為強烈、深沉、含蓄的地方。這些空白點是學生閱讀和馳騁想象的“空間”,引導學生捕捉文本中“言雖盡而意無窮”的空白點進行練筆,可以觸動學生的真情實感。如《去年的樹》一文中,“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其中兩個“看”,讓大家產生無窮的遐想。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鼓勵他們寫出自己的想法。語文課的詩意躍然紙上。
3.練在拓展延伸處。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好多文章往往是言盡而“意猶未盡”,給人留下了遐想和思考的余地。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教給他們創新的鑰匙。學習了《狐貍和烏鴉》一文,我讓學生續編故事,想象狐貍又叼著肉和烏鴉再次相見的情景,孩子們想象力之豐富令人驚訝:有的想象烏鴉雖然擋住了“甜言蜜語”的誘騙,卻未能逃脫“污言穢語”的攻擊,最終使那塊肉再落狐貍之口;有的想象智慧的烏鴉叼著肉引著狐貍往前飛,狐貍只顧盯著肉,結果一頭栽進了河里……
4.練在改寫詩意處。如王崧舟老師上《與象共舞》時,引導學生說出“與書共舞”、“與狼共舞”、“與龍共舞”、“與飛碟共舞”、“與上帝共舞”、“與自己的心靈共舞”, 現如今“與世界杯共舞”等,學生在這些拓展中,詩意語文體現得淋漓盡致。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寫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追求詩意的語文課,老師是幸福的;追求詩意的語文課,課堂是精彩的;追求詩意的語文課,學生是快樂的。語文課因詩意而美。讓我們在成就詩意語文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詩意人生。同時,也為圓我校詩雅文化的強校之夢邁出最堅實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