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也在改革的大環境下出現了一些“時髦”現象。這些時髦現象給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現代氣息,開辟了一道亮麗的風景。但是,通過對這些“時髦”現象的透析,我們不難發現其背后也不乏不足之處。

一、自由閱讀之自由

在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不管課文的內容特點、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水平等,為了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可以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筆者認為閱讀方式的不同,對學生理解課文內涵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比如,快速瀏覽課文,可以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總體的了解;有感情地大聲朗讀,則可以使學生深刻體會文章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感受……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的內容,指導學生采用更有效的閱讀方式,而不是為了趕“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時髦,為自由而自由,成為被動的教學者。

二、小組討論之虛設

當前,小組討論是普遍運用的課堂教學方式,小組合作討論的優點是,能夠使小組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達成共識,共同提高。但是,有的小組討論在教學實踐中根本起不到應有的成效。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各行其是,教師沒有做出有效的引導,小組長在匯報小組的討論結果時,不是總結性的整合組員的觀點,而是把個人的觀點表達出來,大多數學生的觀點沒有得到呈現,多數學生只能算是小組討論中的陪襯。對此,筆者認為要正確地運用小組討論,討論有成效,應該從如下幾方面做起:1.要結合教學的內容來設計討論的環節,如果適合運用討論就用,沒有必要運用討論則完全可以不用;2.留給學生足夠的討論時間,在學生討論時,教師不要急于求成,要讓學生的討論透徹、全面、有所收獲;3.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要做好組織引導,及時制止一些不利于討論的現象發生。

三、學生表演之不當

在教學過程中,有不少教師喜歡運用表演這種形式,比如課本劇、分角色朗讀等。能夠進行課本劇表演的課文,一般都有精彩的故事情節,在教學中應該首先對課文的情節、人物、對話等進行認真探討,以保證在表演中準確地表現角色。但是,如果學生還沒有真正熟悉課文,就為了表演而表演,表演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甚至會適得其反,將教學推向被動、尷尬的境地。比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狼和小羊》這篇課文時,在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課文的時候,就急于安排了課本劇表演。表演狼的同學不僅沒有表現出狼的驕橫、兇殘,而且在聽了小羊為自己的辯解之后,完全被說服了,不再想吃小羊,自己跑下了表演的舞臺……這樣的表演完全脫離了角色,對教學沒有任何益處。

四、多媒體教學之濫用

近年來的課堂教學中,多媒體閃亮登場,利用其集圖文形聲于一體的功能服務于教學,可謂備受青睞。不可否認,多媒體在提高教學質量、營造教學氣氛等方面是“功不可沒”的。但是,如果脫離教學的內容,甚至沒有多媒體就不能上課的現象也是不能提倡的。形象化教學手段可謂多種多樣,只有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去選擇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不可讓多媒體多此一舉地出現在某些課文的教學中。

五、評價運用之偏頗

教學中評價的作用已得到廣泛的重視和應用,但是不注重實效,為評價而評價的現象也成為一種“時髦”。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關注學情,不能盲目地做出評價,否則評價就會失去本來的意義。評價要把師評、自評、生評有效地結合起來。因為小學生尚不能完全客觀、公正、綜合性地評價問題,只有將師評、自評、生評結合起來,才能賦予評價真實的意義,才能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別人。

在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為了追趕潮流,出現了很多“時髦”現象。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正確地對待這些時髦現象,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分析,學會合理、有效、正確地運用,堅決杜絕華而不實的濫用現象。確認我們對這些時髦教學手段運用得是否正確的標準,就是它是否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