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模式改革的四點主導策略
作者:江蘇省如東縣實驗小學 陳 祎
發布時間:2015-10-09 10:25:4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物聯網、大數據及云運用等技術逐漸地普及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學生了解和接觸信息技術的基礎性學科,其課程內容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江蘇省小學信息技術的課程中就加入了WPS、Scratch、物聯網、機器人等內容。然而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大多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師演示——學生練習——匯報展示” 的教學模式,這種單一的模式導致學生對于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逐步淡化,學習效果并不好。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創新和改革,對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四點主導策略。
一、巧用五分鐘, 鋪設自主學習之路
五分鐘雖然短暫,但如果充分利用將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筆者覺得在每節課開始新授之前,可以安排五分鐘的時間選做以下兩件事:(1)前沿科技信息介紹。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往往是我們預料未及的,教師可以利用5分鐘時間,自己或委派學生收集最新的科技信息資料,介紹給學生。如:“目前最小的打印機是什么樣子的?”“語音輸入法有哪些?如何使用?”等等,這些知識的介紹,開拓學生視野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如果介紹的內容跟本節課所學知識有關,那就更好了,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細心發現了。(2)抓實基礎技能。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有些內容是持續學習和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基礎,如計算機簡單構成、計算機基本操作、正確打字姿勢、正確指法等。只有將這些基礎課程抓實打牢,在學習其他信息技術課程時才能游刃有余,才會終身受益。
在這些基礎課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鍵盤輸入。指法練習相對較枯燥,教師借助打字軟件,通過游戲、競賽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打字訓練穿插到整個學期的信息技術課堂中,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習慣,同時也合理分配了枯燥和重復的練習過程。
二、引導先學,步入終身學習之徑
隨著新課改深入到各個學科,孩子們的學習模式也隨之發生著變化,他們接觸更多的是快速的數字化的信息。在全國范圍內興起的“微課”,非常適合信息技術課程,我們可以將知識點、重難點的講解操作示范錄制成“微課”,上傳到互聯網相關平臺提供給學生自學,這樣做的優點是可以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地反復學習。例如,在學習畫曲線時,教師可以把幾種曲線的畫法制作成“微課”,將學習任務適當前置,布置學生利用周末或其他空余時間初步自學,然后帶著疑問進入課堂,在課堂中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研究解決辦法,突破難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練習過程中,學生遇到困難也可以重復觀看“微課”,這樣也達到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三、合作實踐,打開解決問題之窗
信息技術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利用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應該通過教師的組織將大量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實踐活動。教師提出待解決的問題后,可以將班級的學生按照其綜合特點進行分組,這樣在交流合作的學習過程中有助于學生思想的碰撞,能夠迅速地將學生的疑點進行解決,并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方法,完善自己對于知識的掌握,并很快將問題解決。例如,在學完WPS演示文稿后,教師可以拋出一個主題任務,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由小組長分工,提出創意、收集素材、制作、美化等,學生在交流中解疑,在合作中成長,在實踐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四、踴躍展示,開啟全面發展之門
語言是交流的紐帶,溝通是相知的橋梁,理解是互信的平臺。小學生的表現欲比較強,因此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踴躍展示”,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大膽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樣既有利于課程的教學,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也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Scratch的時候,教師就應該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思考如何實現需要的功能,并且鼓勵學生說出自己觀點、展示設計思路,這樣學生就將注意力集中在了教材內容上,有利于教學的進行,同時這樣的交流展示也有助于打開其他學生的思路,發揮其想象力。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改革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及性格特點,然后對癥下藥,這樣就可以既提高課堂的效率,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充分挖掘信息技術的魅力,讓學生愿意學習,使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既活躍又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