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教學面臨的挑戰是顯而易見的,這主要體現在現有英語教學方式下,學生的英語學習還沒有徹底擺脫應試英語的束縛,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更多的感覺是任務,而距《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提出的課程價值與課程目標之間還有不小的距離。作為一名普通教師,筆者感覺可以在自己的課堂上對英語教學作出一些改變,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英語教學進行一些新的嘗試。當然,這種嘗試未必是那種能夠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舉措,更現實的選擇應當是在現有教學的基礎上前進一步,讓新的方式能夠成為已有教學方式的有益補充。筆者選擇的是用英文歌曲的教學來豐富現有的教學方法。

一、英文歌曲適合初中生的英語學習規律

“標準”提出的英語課程基本理念中包括“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等,筆者正是從這兩點出發,結合之前偶爾嘗試過的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英文歌曲的成功事例,才明確提出了用英文歌曲促進英語教學的思路。

從學生的英語學習心理角度來看,這樣的選擇也是適合初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規律的。英文歌曲引入英語教學的優勢在于,學生在母語歌曲的傳唱中已經積累了良好的節奏感與音樂感——這一點所有語言的歌曲都是相通的,學生有了這種節奏與音樂基礎,就可以在英文歌曲的學習與詠唱中將更多的注意力分配到英語內容本身上。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初中學生對于英文歌曲并不排斥,哪怕是英語基礎很差的學生。他們在一些非英語學習的場合所能接觸到的英語歌曲,往往可以給他們強烈的學習驅動力,筆者班上曾在一次元旦晚會后興起了學習英文歌曲的熱潮,原因只是因為晚會上一個學生演唱了一首英文歌曲Big Big World。看來,初中生所具有的學習規律與英文歌曲的引入是有著理論與現實兩個角度的適切性的。

二、初中英語課堂上嘗試英文歌曲的實例

要找出與英語學習內容完全吻合的英文歌曲,那種可能性不是很大,但結合已經學過或即將學習的內容去選擇一個相對適合的英文歌曲,這是有可能的。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為例,梳理之后便能發現,本冊所包括的Can I have something to ……; Maybe we can ……; There are fewer……;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You need to……; I was doing when……等重點句型,有可能在一些英文歌曲中出現,比如說筆者曾經選擇了《the day you went away》,其歌詞與本冊的學習內容相關。

在具體教學中,一首英文歌曲通常包括四個教學階段:一是相關英語知識的回顧階段,即為學生理解歌詞奠定一個知識上的基礎;二是泛聽階段,即對英文歌曲大概地聽一遍,并利用所學過的英語知識去嘗試理解;三是精聽階段,即在教師的講授與引導之下,對歌曲中的重點內容進行理解、記憶,對曲調進行深入的感知;四是習唱階段,即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練習。

筆者的實踐表明,經過這四個階段,學生就可以對英文歌曲有一個比較好的初步感知,在一次集中的學習之后再間或進行引用或回顧,往往就可以起到較好的鞏固效果。

三、英文歌曲引入初中英語教學實踐反思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的形式也追求多樣化,但筆者還是提醒自己,英文歌曲引入初中英語課堂,更多的是激發英語學習興趣和培養語感的作用,因此該活動不能喧賓奪主。

此外,筆者的實踐經驗還表明,英文歌曲的習唱不一定要追求精確的意思理解,也不要通過比賽等方式去評價學生學習的好壞,因為作為一種興趣與語感的培養,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任何量化的評價都有可能打擊一部分學生。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具體教學實踐中英文歌曲學習的頻度一般是每月一至兩首,過多則嚼不爛,還容易產生泛化的效果,不利于學生語感的形成。事實上一個學期能夠積累六首英文歌曲就已經非常不錯了,重復練唱這幾首歌曲,使學生對英語句式及英語語境的理解達到一種直覺反應的水平,是英文歌曲促進英語學習的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