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效課堂,是當前中小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推進高效課堂建設,應注意以下五點:

一、 理念革新須先行

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當前,一些教師怕合作探究浪費學生的時間,怕減少訓練影響學生的成績,怕完不成教學任務,因而對高效課堂不主張、不主動、不積極,課堂上還是老一套,教師一講到底,學生只是在被動地學。他們的理念還未能跳出“吃剩菜”的圈子,教學效率很低!因此,提高課堂效益,首先必須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觀念,深入學習課程改革的理論,深刻認識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建設高效課堂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明確高效課堂建設的重點難點、方法步驟,增強實施高效教學的信心和決心。

二、 工作機制須完善

建立行政推動機制。目前,各級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從上到下都建立起了高效課堂建設領導機構,現在的重點應該是落實校長的責任。中小學校長是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第一責任人,是高效課堂的實踐者和推動者,應將教學改革與校本研修、文化建設、教師專業成長緊密結合,率先垂范,潛心研究,科學規劃,落實保障,積極推進。建立專業指導機制。積極組織教研員、骨干教師深入基層學校、走進課堂教學,開展課例研究和課堂教學觀察,做好專業指導和經驗推廣。建立評價考核機制。中小學校要積極推進評價制度改革,制訂“課堂教學評價細則”、“學生學習評價細則”,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教育過程,注重辦學績效,促進學生全面、個性發展。建立獎懲機制,將教師實施高效課堂與培養培訓、職稱評聘、績效考核、評優選先相掛鉤,以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

三、 導學案須高質量

導學案的質量至關重要,它決定著一節課的成敗。編寫導學案,教師必須實現的一個轉變,就是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把學習目標設計成學習方案給學生,做到“五個統一”,即:學生的實際基礎與發展性相統一,重點、難點的解決與整體內容把握相統一,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相統一,適當密度與適當難度相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統一。

四、 校本研修須跟進

首先,應落實校長作為第一責任人。校長應確立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健全有利于校本研修的導向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為教師開展研修提供必要的條件。整合學校各部門的力量,特別是要加強學科教研組、備課組及年級組的建設,建立服務于教師發展的、開放的教研網絡。積極主動地爭取專業研究人員的指導,使校本研修活動得到必要的專業支持。 其次,應落實教師的主體責任。教師是校本研修的主人,主要是通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實現個人的專業成長和學校與學生的發展。再次,應落實主任的引領責任。各級教研室主任、教研組長是校本研修的紐帶,負責落實教學常規、組織多種研修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現課程內容教學化、研究活動系列化、研究內容課題化,不斷提高高效課堂建設水平。

五、 教學模式須創新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的確立都經歷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教學改革的初始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要以破釜沉舟的勇氣,敢于打破常規,以一種創新的組織形式去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而這種創新必須是自上而下的,帶有普遍的行政約束力的創新。帶有行政強制力的推進必然要有一定的載體,要有很多統一的要求和規范,這就是教學模式。我們必須先要樹立起一種教學模式,也就是必須先要“結繭”,而不是先考慮繭子的完美程度。當然,在結繭的過程中,不一定非搞成什么“幾型幾步”的統一模式,或者是把教室搞成“三面黑板”、“幾組學生”的外在形式。檢驗課堂教學改革的唯一標準,應當是課堂教學的高效與教學質量的提高。第二個階段是教學改革的高級階段,就是“破繭”的階段。經過第一階段的長期探索與實踐,我們充分尊重教師的意見,尊重教師的教學個性與教學風格、品質素養與個人情感,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和“教無定法”的基本原則,讓每一名教師都能夠把新課程的理念與教學思想很好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與風格。這時,一所學校就可能會產生多種教學改革模式,產生很多類教學經驗,達到“無招勝有招”、“有模而不唯模”的境界。這時,我們也就達到了高效課堂這一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