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延安地處陜西北部,屬中國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交匯之地,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既是各族相互征伐的戰場,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地方。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了獨特的民俗多元性文化,表現在禮儀、飲食習慣、服飾居所、民間藝術、方言、地名等方面。所以,我認為陜北文化資源的開發潛力巨大,如果能把這些民族文化資源加以整理,形成一整套的教學資源,并應用于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將有利于增進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引導學生關注民族文化資源,同時讓文化資源得到很好的弘揚和傳承。由此可見,在中學政治教學中,滲透陜北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活用陜北文化資源,激發學生興趣

在政治教學中,大多數教師課堂教學過于依賴課本材料,遠離學生生活,學生接觸到的都是遠離自己經驗的“書本知識”,這容易讓學生感覺索然無味。有些案例隨時間的流逝很快就會顯得陳舊,例如《文化生活》第19頁的圖片資料,離學生們的生活很遙遠。而陜北文化資源,是來源于學生們生長和生活的地區,大多數學生對故鄉的風土人情有著特殊的感情,因此在教學中利用陜北文化資源,必然會增強課堂的親和力,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二、巧用陜北文化資源,加深知識的理解

陜北文化資源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可以恰當地運用陜北文化資源,不斷引導學生運用科學分析的方法深入認識事物,發現事物內在的聯系,從而優化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例如講《哲學生活——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時我運用了陜北地區推廣的脫毒馬鈴薯技術應用和檢驗結果。由于我們的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深有體會,所以使該知識點被有效的理解和掌握了。再如在講解“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時,結合教材中的探究問題,筆者引用有關資料,向學生介紹我縣根據地區實際制訂發展戰略。

三、妙用陜北文化資源,開展探究學習

新課程改革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課程實施時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注重培養學生收集、處理、應用和評價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實踐能力,而在教學中利用陜北文化資源,為發展學生各方面能力提供良好的條件。

例如:在學習矛盾的特殊性以及主次矛盾關系時,我根據課程資源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創設了情景問題“某高三同學在即將畢業面臨人生的轉折點之時,內心迷茫,不思學習,并想著把同學之間的友情轉化為愛情?!币龑W生探究并給該同學提出合理的勸說。由于該問題是高中學生心理上會面臨的問題,也與其生活相關,學生積極地運用所學知識展開了討論,既解決了問題達到了應有的知識目標,也從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德育的效果。

四、挖掘陜北文化資源,加強德育

眾所周知,傳統的德育形式均以老師的說教為主,缺乏創新。孩子們接受的教育內容具有相同性,缺少了獨特的東西。而陜北文化的介入將大大改變這一傳統模式,因為立足于陜北文化的德育更具有親和力和生命力,加強了德育的滲透,從而實現從知到行的轉化,不僅促進了陜北文化的傳承,而且有助于孩子們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培養了健康人格。

筆者在《文化生活》民族精神的教學中,充分利用陜北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介紹闖王李自成和沙家店戰役的悲壯,從而總結出他們所彰顯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深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感情,增強民族自尊、自信、自豪感和凝聚力。再如我在講解《文化的多樣性》時以“星光大道·王二妮”為切入點,介紹她如何保持陜北民歌的原生態,把純粹、干凈的陜北信天游帶到全國,宣傳陜北文化,使學生充分感受陜北民歌乃至陜北文化的魅力。上述實例因為貼近學生生活因此更具親和力和生命力。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課的教學,應積極挖掘陜北文化資源,不斷豐富和充實教學內容,構建富有陜北文化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使思想政治課生動活潑起來,較好地實現思想政治課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