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天空
作者:■文/錢 超
發布時間:2015-10-08 16:44: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加拿大有個叫瓊尼·馬汶的人,他的父母一心想送孩子讀大學。但馬汶讀到高中時,明顯表現出他在學習文化知識上的智商低于其他同學。于是,一位心理學教師委婉地告訴馬汶:“人的能力有很大區別,工程師不識樂譜,畫家不懂幾何,這都有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你應該發現它,讓你的父母為你驕傲。”后來,馬汶在幫人家修剪花草、整理花園中表現出了他的才能,他照料的花草長得出奇的茂盛,他設計的花圃有別具一格的藝術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馬汶成為了加拿大著名的園藝師。
這個故事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們的一些教師,特別是許多家長,他們一味地把孩子禁錮在書本上——搞題海戰術、無止盡的補課、頻繁考試,無情地剝奪了孩子的自由,就像空守著一大片肥沃的水草,硬是不讓牛羊進去,而將之死死拴在槽頭上吃枯草。追其根源,還是家庭、學校對孩子教育觀念上的落后,即還停留在應試教育上,以升學為最終目的,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忽視孩子的意愿和主觀能動性,硬逼著他們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讓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可望而不可及,以至于成不了才,便早早地輟學。
馬汶不算成才嗎?他的雙親能不為有這樣的兒子而感到自豪嗎?那我們做父母和教師的,為什么就不能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讓他們自由翱翔。難道只有擠上高考的獨木橋才有出路嗎?
人的認知結構及能力結構中各種構成因素發展的程度、質量是存在不平衡性的,發展程度較高的部分就是他的特長。我們既要促進孩子身心全面、充分地發展,又要發掘培養孩子的特長,使他們真正地自由地發展。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在教育培養孩子成才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發展孩子的個性,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
成才的路不只是上大學一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作為父母,身為教師,一定要轉變觀念,關注孩子的個性差異,正確引導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 河南鄲城縣教體局基礎教研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