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在我縣走過了十二個春秋,我們一直在探索、嘗試、實踐著。我明白一名教師要業務精湛、專業過硬、在某一教學領域有所影響,只有扎實的文化基礎我想還遠遠不夠。教師素養的形成與在教學中不斷地思索、探討、學習是密不可分。校本研修正是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為了學校、學生的發展、成長著想,抓住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某一小問題,經過長期的在教學實踐中的嘗試、分析、歸納、總結,最終形成規律性的結果,運用到我們的教學生活中,使我們的教學變得更加有效。針對我近兩年來在“語文主題學習”教學方面的嘗試與探討,我把“語文主題學習”作為“校本研修”的小主題進行了有效的探討,我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深入領悟語文主題學習的理念

語文主題學習是我們在認真研讀課程標準、語文教師用書的基礎上結合在教學中十幾年的經驗,加上外面學習,逐步理解的。自課程改革以來我們以前那種分文體單元教學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單元主題,每個單元確定一個主題,這里面的幾篇文章主題相近,你只要抓住文章主題,文章學習起來很輕松,隨時隨處都能流露出濃濃的語文情感。從語文學習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內涵方面去教語文,學語文,回歸到語文的本質。

二、摸索語文主題學習的模式

在理解語文主題學習的理念以后,怎樣用一種簡單、便于操作、有效的模式去指導學生學習,是我們研討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校本研修的歸宿。首先,在識字教學方面,我們嘗試利用一節課的時間來學習四篇文章里面要認識的生字。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把有要認識生字的句子、段落以幻燈片的形式出示,采取個人讀、小對子讀、小組內讀、向全班展示讀,達到鞏固的目的。其次,要求會寫的生字,先出示一句沒有生字的讓學生讀,再出示一句有生字的讓學生讀,兩句的意思要相同。學生采取多種方式朗讀掌握。對于書寫,老師必須學點書法,書法史講究法則的。我們小學一二年級叫寫字,三至六年級叫書法,原因就在這里。然后從每一筆的起筆、運筆、收筆逐步指導,每個部首的占位、比例都要有所了解,這樣掌握一個字的間架結構就比較容易,學生在書寫時頭腦中有一種意識,字自然就可以寫好了。再次,課文的學習我們采用的是“以文帶文”的方式教學,學習課內的一篇文章,在找一篇與之主題相近的文章,利用課本中這篇文章學習的方法來學習這篇文章,達到學以致用。學生學習、理解起來非常容易。把結余出來的時間安排學生從課外讀物中找到與之主題相同的文章進行集中分享展示。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能力。

三、安排學生有效課外閱讀

主題學習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這些主題相近的文章我們就是要求學生在課后提前閱讀,學以致用,移到課堂中來。這樣我們的閱讀量已成為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量的6倍。只要我們用心去安排、動員學生,學生就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認真閱讀。閱讀能夠增強人的智慧,歷史上哪一位學術上有造詣、滿腹經綸、出口成章的學者不是在大量閱讀中造就出來的。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方面,要想成才,從教師那里獲取知識是有限的。必須依靠大量的課外閱讀自學知識來滿足自己學習的需要。我們這種做法肯定能成為奠定學生一生成長的基石。

我們把小學語文教學主要的精力放在學生閱讀上,我校從三年級開始給每生發放免費的“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三四年級每學期四本,五六年級每學期七本。而且每班還有圖書漂流,每班學生人手一本,每周輪流一次。這樣下來學校提供給學生的圖書就有五至七本,大大的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量。

四、交流探討,改進教學模式

在新課程理念下,我經常和有經驗的老教師探討,在教學中獲得他們的細心指導。同時和年級內的14名語文老師共同備課,采取同課異構的方式。在語文主題教學方面我們正在探討有關作文教學,怎樣能達到學生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寫出內容豐富,體現真情實感的文章是我們探討的又一個目標。

在研修“語文主題學習”這一問題下,我們隨時發現問題,記錄下來,調查出數據后,歸類整理,結合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自身的優勢,探討出以上有規律性的幾個在語文教學方面的小成果,使我的教學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這樣使“語文主題學習”和“校本研修”有效結合,進行有效探討、交流。在研討的道路上我還會一如既往的確立小主題,去探討、解決教學中我們遇到的新問題。我堅信我們會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走的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