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法國作家和評論家安納圖勒·法朗士說:“教育的整個藝術是喚醒年輕人天然好奇心的藝術,為著以后滿足它的目標。”因此放飛孩子心靈,激發出生命能量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這學期同時執教兩個班的數學,就最近的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35頁《10的分與合》的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情境片斷〗

一(4)班:預設教案時,我認為畫畫涂色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出示教材中的串珠,茄子博士給我們帶來了一些串珠,數一數,你能照樣子有序的涂色嗎?學生很快完成了,也能說出分的結果。可是課堂吸引力明顯不夠,沒有引起學生足夠的興趣。

一(5)班:鑒于一(4)班的效果,我改為這樣的情境:星期天,天氣真好!猴媽媽帶著它的孩子們到果園里勞動。(邊出示猴寶寶的圖邊播放猴媽媽的話)“小朋友們能幫我數數,今天來了多少只猴寶寶嗎?”(學生數出10只)繼續:“我要把猴寶寶分成兩組,一組幫我去摘梨,一組去摘蘋果。我該怎么辦呀?”小朋友們愿意幫猴媽媽出出主意嗎?(學生情緒很高)現在我們把這些串珠(出示教材中的串珠)當做猴寶寶,把分去摘蘋果的寶寶涂成紅色,同桌小朋友先商量商量,怎樣才能有序地分這10只猴寶寶。學生都很積極地投入了學習中。

思考:激活“童心”能量

布魯納說:“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孩子天生就與動物有親近感,低年級學生又喜歡相互幫助,有著極強的表現欲望,從猴寶寶摘果子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幫猴媽媽出主意,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從心底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愛,學習的正能量才能持久。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巧妙地創設情境,創造出自主學習的氛圍和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觀能動性。我們就要多問問學生喜歡什么?要深入童心世界,以童話、游戲、故事、動畫等創設情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喚醒他們心靈深處對數學的熱愛。只有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充滿童真童趣的情境,我們的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練習片斷〗

一(4)班:我利用了教材中原先安排的游戲“找朋友”,而其他的練習都是按教材出示的讓學生“說說10的分成與合成”,學生說的多了情緒明顯不高,直到最后一起“找朋友”的時候,小朋友眼睛里又開始放射出快樂的光芒。

一(5)班:我吸取第一課的教訓,把“想想做做”第一題讓學生“說說哪兩個數合成10”,改成打撲克游戲:同桌兩人(利用以前學習認數時制作的數字卡片)輪流出牌,一個先出,一個后出,兩張卡片上的數要合成10。對的小朋友邊對邊說出幾和幾合成10,然后交換。對“找朋友”的游戲,我另外加上了節奏,邊拍手邊提問“誰是3的好朋友”,學生邊拍手邊回答“7是3的好朋友”,說對了我和小朋友握握手一起說“3和7合成10”。整節課一直充滿了活力,一直到下課鈴聲響,孩子們還意猶未盡,由衷地說道:“數學可真好玩!”

思考:激起“游戲”能量

馬丁·加德納(M·Gardner)認為:“喚醒學生的最好辦法是向他們提供有吸引力的數學游戲、智力題、魔術、笑話、悖論、打油詩或那些呆板的教師認為無意義而避開的其他東西。”低年級學生好玩、好動,游戲是他們最喜愛的活動,我們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游戲、實踐活動,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活躍思維,體驗數學的思維方式,更讓課堂多姿多彩、充滿活力,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對許多嚴肅的數學題材采用游戲的方法教學,能使學生深深地受益,數學游戲的教育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總之,充滿能量的課堂應該向每一顆心靈都敞開熱情懷抱,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激活學生的思維,釋放他們的活力和朝氣。數學教學不僅僅是學科知識的傳授過程,更是學生研究學習的過程;數學的學習不能成為學生的學業負擔,而是要成為學生理解生活的一盞“明燈”。數學課的全部教學活動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讓學生敢于自信地表達思想、表現自我。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力求創新中務實,實踐中求活力,努力使每個孩子在課堂中快樂而有效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