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和實證對于當下的教育現狀而言,就好比是教育改進的一臺機器上的兩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元件,想象是它的發動機,是動力源、營養源;實證是它的控制器,是教育的免疫系統、保健系統,清除教育機體內的陳腐、病毒成分。或者說想象是教育改進的進食裝置,實證是教育改進的排泄與消毒裝置,二者缺一不可。

為什么想象和實證是教育病的對癥之藥?

為何要開展教育改進,如何開展教育改進?我不能說有什么萬能鑰匙,但可以說針對中國當下的種種教育問題,確實有比較通用的工具,那就是“想象”和“實證”。

當下中國教育的病是什么?的確問題不少,提出批評指責的人不少,大多數人并未真正做出準確完整的診斷,也就難以找到對癥有效的改進方式方法。即便有人胸有成竹地說什么問題怎么解決就行了,也只是找到了單項或具體的某個問題在封閉或隔離環境下的解決方案或對策,卻無法解決外部眾多問題糾結在一起的十分復雜的問題。在單項問題解決過程中,由于整體問題尚未解決,依然不能讓教育整體上健全發展,也難以真正徹底解決單個問題,于是教育改進整體上長期以來陷入困局。

走出整體困局的路在何方,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實踐中能夠做的就是讓更多的人“帶上點干糧走出困局”,或者是讓他們懂得有效使用一種相對通用的方法和工具自主地尋找到走出困局的路徑。這條路徑對不同的人是不一樣的,還會存在巨大的分歧,比如當事人和非當事人,政府和民間,研究者和執行者;對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也是不一樣的,需要依據各自的起點和現狀、目標而定,需要每個人依據自身條件、需求、能力和面對的具體問題自主尋求解決方案。但無論你的現狀如何,若能充分運用好想象和實證,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殊途同歸,找到共識,明確方向,形成合力,改變自說自話盲人摸象的狀態,形成方向接近的合力,推動整個社會的教育改進。

根據本人對教育的幾十年調查,中國教育最普遍性的問題分為兩大類:一是缺思想,沒有思想,不能思想,因循、依賴、沿襲乃至抄襲,固守在多數人屬于常態。想象是創造和思想的起點,有了想象就會打開創造和思想的大門,就能為教育拓展更大的空間、更豐富的內容和方法,就可用思想滋潤化解各種教育改進的阻力。另一類是中了比較深的毒,這些毒有教條的、主觀臆斷的、功利催生的、權力裹挾的,而實證是消毒的有效工具。當下教育上各種流行的概念、理論、模式、典型等很多,良莠不齊,其中一些是有效或有價值的,然而只要稍稍用實證對它們做些推敲,就會發現它們不少是泡沫。沒有實證人們就不能做出辨別,就會把泡沫當理想。有些毒菌已經存在幾十年了,甚至幾千年,但由于人們沒有充足的實證能力,或根本就沒有有意識地對它們懷疑、實證,甚至還無意識、從眾地加以宣揚,所以病毒長期存在。實證是有效的消毒劑,沒有它就不能準確判斷現有教育中哪些是落后的、有毒的、虛幻的、欺騙性的。

將想象與實證有機配合使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推動教育改進,提升教育品質。

這是對當下中國教育改進路徑的整體判斷,現實中的教育改進或需要采取分項解決的方式。具體而言,就是每個人都要善于利用想象和實證應對你周圍的教育環境和存在。想象是人的天性的自然外顯,健全的人都會想象,但現實的教育中常常會斬斷孩子們的想象,損傷孩子們的天性。前幾天見到一位家長訴說:老師問大雁為何列隊飛行,學生答“是為了借用氣流省力”,老師說“不對,是由于大雁遵守紀律”。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在這個例子上,既有想象不夠的表現,又有實證不足的表現,如果老師稍稍實證一下,也不會給孩子這樣荒唐的“標準答案”。面對這樣的現實,學生、家長、教師以及任何一位教育當事人都應該而且有權利阻止、改變,一件件積累起來就是教育改進。

想象和實證的結合能營造良性教育環境。

現實的教育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其存在的理由還不在于要維護那些經不起實證的標準答案、教條、主觀臆斷,而是要養成孩子們的服從特性。因為在不少教育從業者或教育工作的委托者看來,不服從的孩子是不安全的,是不便于利用的,是廢品或者危險品。為了便于利用,就要設法堵塞學生生成不服從特性的各種可能,一方面就是盡可能壓抑孩子的想象和獨立思考,另一方面就是避免孩子對所教的內容加以認認真真的實證。在現有教育體制中,堵塞想象,避免或回避實證已成為一種不言而喻的機制性存在,這一機制的載體就是以“標準答案”和考試分數為支撐的整個教育評價體系。和標準答案一致就給分數,如果你進行過多的想象和實證,就可能和標準答案不一致,或通過實證將標準答案證偽推倒,即便這可能就是創新的開始,也要扣你的分,讓你無法通過考試進而上不了更好的學校,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于是就這樣把一代代青年學生引向上好學校,找好工作,過富足安定的生活,擁有比別人更多的特權,甚至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非通過豐富想象發展他的創造力進而成為一個創新人才,通過想象而喚醒人性中善良的種子進而成為一個追求真理的崇高的人,通過實證發展他的申辯能力而做一個客觀公正的追求者和維護者,成為一個見識高遠的人。由此,由于想象和實證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發展,人的知性不夠健全,進而轉換為在德性上缺少正直和道德判斷能力,導致整個社會的正氣不足。

想象能夠產生教育改進的需求,禁錮想象就難以產生教育改進的需求。不少教育當事人做了一輩子的教育工作,由于沒有改進的需求而長期沒有進步。由于缺乏想象,導致不少人思維過于單一、單向,不愿意對復雜事物進行深入思考,喜歡線性地、一元地和善惡對立,非此即彼地簡單看待和解釋事物,在處理人際關系上也簡單使用“不是朋友就是敵人”的方式思考問題,在現實中不斷出現大量“憤青”。

由于缺乏實證,在不少人的周圍存在過多的不確定性,在自己無法做出判斷的時候就想當然地選擇從眾,或過度相信權威、金錢、權力,或用世俗的觀念作為自己的救生衣,穿行于利祿人世,似乎人人都如此,也相安無事,卻缺乏底線,不只影響教育,也限制特定社會里生活品質的提升。

想象和實證本身會帶來不斷的變化,它與長期以來僅僅強調傳承的教育存在內在特性的沖突,甚至對既有教育體制、教育管理方式、教育評價制度和標準形成挑戰。所以無論是課程改革、以高考招生為主的教育評價改革、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等等,在提出討論的時候大家期望很高,正式方案敲定的時候“溫度”下降,實施的時候不斷遇到各種明釘暗扣,以致幾年下來成效不大。此時,需要更豐富的想象和更充分的實證實現教育改進的突破,放棄想象和實證就會停滯或倒退。

想象和實證的充分發揮和運用以及兩者結合使用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質性轉變,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培養每個人在每件事上的想象和實證,就會培養思維品質良好的學生個體。在宏觀上,想象和實證常常是通過理念作為媒介改進教育,想象產生新理念這點很好理解,而無論新理念還是舊理念都有善、惡之分,實證是鑒別善惡、適合與不適合的程序,這兩者的結合就能營造良性的教育環境。

鍛煉運用“想象實證法”推動教育改進。

在教育領域關掉人們的想象,教育就不可能有所改進,也就不可能辦好;在教育領域抑制或鉗制人們的想象,投入再多的資金和人力,填充再多的知識和標準答案,也不可能真正實現教育和社會振興,沒有想象的教育也不可能對社會發展發揮作用,不能擔負社會復興的責任。

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想象,充分運用想象就要包容多樣性,讓不同教育人的個性和趣味獲得充分發展,讓每個人的主體性都得到彰顯,而不是強調過度的“同一性”。在過去很長時期,中國文化尚同不尚異,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的想象,也阻止了當下的教育改進。

當下中國教育由于缺少想象和實證,改進遇到的困局是不少人分不清哪些是真問題,哪些是假問題,常用錯誤的方法在虛假問題上兜圈子,辨別真假需要先用想象厘清各種存在的內在關聯,然后再用實證的方法證實。想象和實證的結合才能走出這一困局。

在中國當下,實現教育由行政化、單一化向專業化、多樣化的轉變是教育改進的大方向。真正的教育和學校多樣化才能滿足天性不同的孩子作自主選擇的需求,才能談得上尋找最適合的教育。無論是專業化還是多樣化,都需要釋放教育當事人的想象空間,也需要實證擠掉各種泡沫和虛無縹緲的幻想。

有意教育改進的朋友,需要從方法和原理兩個層面理解想象與實證結合。從方法上說,想象與實證結合就是有效的教育改進方法,或稱之為“想象實證法”,需要不斷鍛煉這種能力,熟練使用這種方法去分析當下教育、判定教育問題、解決教育問題,形成新的教育圖景并尋找實現路徑。

從原理上說,想象與實證結合就是在教育上的天人合一,想象是人的獨有天性,想象是否與自然世界的客觀規律一致,就要看它是否經得起實證的檢驗。因此,既要把想象與實證充分結合當作推進教育改進工作的一個有效方法,在日后的教育改進中充分有效使用,又需要當作一條基本原理,運用到實驗學校建設、教育家精神普及、中小學心靈教育、學業測試、校園安全的各項實際工作中。

每一個人,每個教育組織或機構,熟練掌握了想象實證的方法和原理,就能成為一個有活力、積極進取的教育實體,再尋找現實中的教育問題,堅持不懈一項一項地改進積累,教育就會辦得越來越好。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