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美德 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習慣素養
作者: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解慧明
發布時間:2015-09-24 15:50:1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當代學生應有的人文素質和內在品質。針對目前學生貪圖安逸,滿足虛榮,缺乏應有的勤儉精神及節儉行為等現象,學校如何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習慣?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育學生樹立節約意識。
做好“三節”。中小學生應該牢固樹立“節水光榮,浪費可恥”的信念,也應該學習節約用電的方法,充分利用太陽光源進行自然光照,減少照明設備耗能,電器用完后及時關掉電源開關,做到“人走燈滅,人離斷電”。我們要采取多種形式教育他們養成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好習慣。例如文明用餐,不挑食,按量取食,不隨便丟棄剩飯剩菜,在飯店吃飯時,吃不完的食物要打包帶走。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農業生產體驗活動。
此外,青少年天天與紙張打交道,但紙張的節約卻往往被人忽視。有學生統計,值日生每天從教室里掃出的垃圾當中有70%是紙,很大一部分紙都是未使用過的空白紙。為此我們要教育學生節約用紙。比如,白紙、作業本正反兩面都可以寫字;用過的紙可以用來折紙;在家里擦手可用毛巾,少用餐巾紙; 喝水用茶杯,不用一次性紙杯; 廢報紙、舊課本可以回收,不要隨便扔掉;寫信、寄賀卡等盡量用電子郵件,少用紙張等。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還應該培養孩子廢物利用的環保意識,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教給孩子廢物利用的知識和方法,為孩子搭建平臺,激發創新能力,使他們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學生沒有經過艱苦的生活環境,難以感受到物品的來之不易,所以不珍惜物品,隨便損壞、亂扔亂放物品的現象尤為突出。因此,一方面要讓學生知道生活物品都是經過人類的辛勤勞動生產出來的,來之不易;另一方面要明確愛惜物品的行為要求,比如如何保管,如何使用。
二、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消費觀念
國外的孩子五六歲時,父母會給他們安排“理財課程”,學習簡單的理財。中國父母對孩子的理財教育沒有科學的認識,“理財教育”成了簡單的“給錢”,導致孩子盲目消費,形成攀比心理。所以,我們要引導孩子合理消費,形成正確的理財觀念。作為家長,要告訴孩子如何合理花錢,如何使用銀行、存款取款等基礎的金融工具,對孩子的消費要進行合理監管。對于孩子之間互贈禮物,學校要和家庭一起引導孩子禮物的意義在于表達心意,而并非價格多少,有時候,一件自己親手制作的小禮品,能給對方帶來更多的感動。學校還可以利用傳統文化、名人故事中的合理消費觀念或開展跳蚤市場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
三、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美德
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美德,不僅要在生活中節儉,還要在勞動中證明。人際關系學認為,從小做家務、熱愛勞動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對生活充滿自信,樂觀向上,這些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往往較強。但是,近些年,輕視勞動教育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很多家庭和學校把勞動作為了一種懲戒手段,比如 “不聽話就罰你勞動”,這樣使得學生更加鄙視勞動、厭惡勞動。在勞動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孩子沒有經歷過勞動體驗,不懂得勞動是體現人的生存價值的理念,甚至在情感上蔑視勞動人民,這就是青少年勞動教育的缺失帶來的社會問題。據上海某大學對新生進行的調查,有60%以上的人不會自己掛蚊帳,許多人在入學前沒有親手洗過一件衣服。某縣婦聯對本縣一所重點中學初一學生家務勞動調查結果表明,從沒有洗過一件襯衫的占79%,不會煮飯的占84%,不會或不敢使用電飯鍋、液化氣爐的占67%。勞動作為人類生存于世界的一種活動,是每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學校教育應該與家庭形成合力,創建良好的勞動氛圍,從小培養孩子勞動意識,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榮辱觀,鼓勵孩子們自覺地參加勞動,培養他們的自我生存能力,做一個能為家庭和社會服務展現自己勞動價值的小公民。
四、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
“仁者愛人”是孔子的觀念,意為只有懂得愛的人才會懂得珍惜,才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一個人如果能對他人、對父母、對老師、對朋友,對社會永存愛心和感激之情,那么每時每刻他都會得到愛的回報,他的一生將充滿快樂與幸福。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學生像小皇帝一樣長大,對父母只知索取,不知感恩,這些都源于我們的學生缺乏感恩教育。培養感恩之心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的配合,學校要重視感恩文化建設,例如利用學校大廳、走廊的宣傳欄定期更新學校的主題感恩活動,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教師是學校感恩教育的實施者,同時也是學生道德思想的引領者,教師的行為對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和影響力,因此教師要在工作學習中端正自己的舉止言行,做好學生的典范。學校還可以發掘學生同齡人里的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跡,這些都能引起學生的感恩體驗和情感共鳴,達到“見賢思齊”的效果。
五、補上生命教育的一課
生命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主題,教育之“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向真,向美, “何以為生”只是教育的初級目的,“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我們的教育長期以來以學業為主,缺乏生命教育的真諦,由于家庭和社會生命教育的缺失,導致許多青少年走上社會后,不知如何應對隨時可能降臨到自己頭上的困難和挫折。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來自社會、家庭、自身等方面壓力的增大,更使得他們面對困難茫然四顧,遭遇挫折不知所措,最終導致心理防線崩潰,為輕生埋下禍患。據新華網消息,我國每年有25萬人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自殺已成為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教會青少年珍愛生命,更要啟發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僅只是告訴青少年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青少年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惠澤人類的教育,還應該讓青少年明白讓生命的其它物種和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命教育不僅只是關心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展。學校可以通過校會、班會、講座對青少年進行珍愛生命,健康成長教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有機地滲透生命教育的真諦——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真善美。
綜上所述,青少年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希望,擔負著建設未來的重任,他們終歸將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無論他們今后從事任何職業,都應該具有勤儉節約的品質。愛惜糧食、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用紙、愛惜物品、合理消費、廢物利用、熱愛勞動是培養勤儉節約品質的具體措施,懂得感恩、珍惜生命是培養勤儉節約品質的有效補充。傳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美德,從培養青少年這十大習慣素養著手,家校合力,從小事入手,注重評價。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中華民族的未來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