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策 指 南
發布時間:2015-09-24 15:41:5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李克強對首屆“職業教育活動周”作出重要批示強調
培養形成高素質勞動大軍 提高中國制造和服務水平
首屆“職業教育活動周”5月10日上午在北京舉行全國啟動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發揮我國巨大人力優勢,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之舉。“職業教育活動周”的設立,目的是要在全社會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良好氛圍。要堅持以提高質量、促進就業、服務發展為導向,注重改革創新,深化產教融合,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實現新跨越,進一步培養形成高素質的勞動大軍,進一步提高中國制造和服務的水平,進一步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和民生不斷改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啟動儀式并講話。她強調,要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決策部署,認真貫徹李克強總理重要批示精神,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大局,深化改革創新,提升服務能力,培養規模宏大的高素質勞動者大軍,為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促進大眾創新創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劉延東指出,技術技能筑牢強國基石,職業教育成就出彩人生。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將其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綜合改革的突出位置、優先支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以修訂完善《職業教育法》為契機,推進教育政策、產業政策、用人政策銜接配套,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打通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通道,保障技術技能人才待遇,健全促進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和標準。優化資源配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學校治理結構,不斷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發揮好行業指導和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大力弘揚尊重勞動、鼓勵創造的價值觀,營造職業教育良好發展環境。精心辦好“職業教育活動周”,讓全社會了解、體驗和參與職業教育,共享職業教育發展成果。
職業教育活動周于每年5月第二周舉行,首屆主題是“支撐中國制造 成就出彩人生”。
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中期推進會召開
近日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期現場推進會在京召開。會議強調,要站在“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三嚴三實”要求,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保障適齡兒童接受良好義務教育。
教育部長袁貴仁指出,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全面普及之后的戰略性任務,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教育部會同各地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積極推進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截至目前,已經有28個省份的757個縣(市、區)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占全國縣(市、區)總數的26%。此次北京所轄16個區縣一次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督導評估認定,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有益借鑒。
袁貴仁強調,推進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時間緊迫、任務繁重,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快促進義務教育公平發展,加快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一是認真總結經驗,準確把握形勢,充分認識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加強統籌規劃,加快推進步伐,解決突出問題,確保如期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二是合理調整和科學規劃學校布局,全面加強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和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努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合理配置城鄉教師資源,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特殊群體教育保障水平,著力解決教育公平熱點難點問題,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三是面向全體學生,推進素質教育,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課程體系和教育教學改革,改革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四是深化教育督導改革,加強督導評估,不斷提高督導專業化科學化規范化水平,為教育改革發展保駕護航。
教育質量監測: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日前印發《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決定在全國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這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的建立。
據了解,這項有著“中國的PISA”之稱的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將在今年六月啟動。為什么要開展這項監測?監測的學科領域和主要內容是什么?會不會增加學生負擔?它與中、高考等考試又有什么不同?
對癥下藥,提升質量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準確反映義務教育質量狀況的客觀數據,我們既不能全面客觀地對義務教育質量做出評價,也不能有效診斷存在的問題及其根源,單純以成績和升學率為標準來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現象一直存在。為此,亟須建立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通過準確掌握教育現狀,找準問題分析原因,對癥下藥,提出改進學校教育教學的科學對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義務教育質量。”教育部督導辦主任何秀超開宗明義。
縱觀當前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推進學生學業成就調查,開展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建立獨立的測評體系,并積極利用監測結果對基礎教育改革和宏觀管理進行指導。
倡導科學、全面的教育質量觀
中國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與我國公眾已熟知的PISA有什么不同?
“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開展是以PISA(國際學生測評項目)、TIMSS(數學和科學學習趨勢國際測評項目)等國際大型學生測評項目的經驗為基礎,所研發的學科監測工具吸收了國際相關標準化工具研制的測量學技術,同時也具有良好的本土化特征。”西南大學原副校長宋乃慶向記者解釋。
例如,監測工具堅持能力導向,強調綜合運用和問題解決能力,體現學科素養的養成,關注對學生認知過程的考查,弱化對書寫準確性、計算速度、識記能力等的過分追求;監測工具編制考慮了不同地域學生在文化、習俗、地理環境、教學材料、學習條件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力求體現公平性原則;監測工具難度恰當,題目類型分布廣泛,能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進行監測。
又如,監測采用了在國際學生測評中被廣泛使用的“矩陣設計”“錨題等值”技術,將所有測試題目平均分散于若干個題本,每個學生只需完成其中一個題本即可。監測結束后,相關專家通過等值技術的運用,使得完成不同題本的成績具有可比性,這就使得我們既能在整體上了解學生對課程標準的達成度,又解決了學生的測試負擔問題。而且,這一等值技術還能使得同一學科在不同年度測試的成績具有可比性,從而使我們能夠通過監測數據跟蹤到國家教育質量的進展與變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監測從一開始就明確了“倡導科學、全面的教育質量觀”的目標。測試科目除了語文、數學、科學以外,還包括體育、藝術、德育;測試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完成相關學科的測試卷或現場操作以外,還對學生、教師、校長進行相關的背景信息調查,以了解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時間投入、學習習慣與方法以及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這對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有重要導向作用,也意味著教育質量監測是推動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實施素質教育,更新教育觀念的重大突破口。
不對學生和學校排隊,不與升學掛鉤
《方案》明確了質量監測主要著眼于客觀反映教育質量現狀,推動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進,而不以甄別與選拔學生為目的,與中考、高考等傳統選拔性考試有根本區別。
何秀超分析指出:一是測試目的不同。質量監測側重于診斷、指導和改進,而中、高考主要目的是選拔和甄別。二是實施方式不同。質量監測側重于了解掌握區域和群體的教育質量,主要通過抽取樣本的方式實現,不對學校、學生個體進行評價和排隊,而中、高考則對所有學生進行統一測試,并對學生個體進行評價和排名。三是測查內容不完全相同。質量監測不僅對學生學科領域的知識和能力進行考查,也對影響學生學習和身心發展的相關因素進行問卷調查,而中、高考主要對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考查。四是結果使用不同。質量監測的結果主要服務于教育決策、改進教育教學,不對學生和學校進行排隊,監測結果不與升學掛鉤,而中、高考的結果主要供升學參考。
延伸閱讀:
教育質量監測內容
語文重點測查語文基礎、文本閱讀、書面表達,識別與推論、整合與解釋、評價與鑒賞,學習興趣、學習信心和學習習慣等。
數學重點測查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知識的了解、理解和運用,學習興趣、學習信心和學習習慣等。
科學重點測查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知識的了解、理解和運用,科學問題的探究、解釋、解決,學習興趣、學習信心和學習習慣等。
體育重點測查身高、體重,視力、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興趣與態度,健康、睡眠和鍛煉習慣等狀況。
藝術重點測查對藝術作品表現形式、民族藝術作品特點、中外藝術作品表達主題和情感的了解、理解,對民族藝術的興趣、喜愛,以及藝術活動的參與等。
德育重點測查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對日常生活中道德行為規范的掌握,對基本國情、地理常識、歷史常識、安全常識和法律常識等的了解,對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關系的認識。
此外,還將調查相關影響因素,包括學生因素(如學生情感態度、學習時間投入等)、家庭因素(如家庭經濟狀況等)、學校因素(如學校資源與條件、教師教學方式等)和區域因素(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區域教育管理等)。(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