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真正好的小學,是把一個兒童與生俱來所帶的權利首先還給他,是對一個人生命的尊敬,這種尊重其實是從孩子開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就僅僅是一個教育的載體,任何一個以后想要成為獨立擔當的公民,他在小的時候必定是受過老師和父母尊敬的。一個從小受尊敬的人才會深刻地去尊重別人,并且有尊嚴的生命在成長中才會特別地自律,人為什么會改錯?不是因為挨打、挨罵,別人批評冷眼多了就改錯,反而是因為他受鼓勵和贊美,他覺得以他的尊嚴和自律改掉那些小小的毛病,他會更加美好。

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一種氣場,讓學生在這個氣場里受到熏陶,這比任何書本上的規章都更加重要。

當很多人在追求高分時,我們要問問什么是底線

作為一個家長、一個母親,最期待孩子在學校得到什么?

首先,我期待孩子在學校、在小學能夠擁有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生命常識。也就是說在今天,我們人人都在追求最高分、最高值的時候,我們忘了問一件事,什么才是我們的底線?

我想小學是給孩子提供生命常識教育的,這種常識包括一個人對于自我的認知,對于社會最基本規則的認識。其實常識是一個人在未來社會的行動標準。當大家走進中學、走進大學的時候,更多的時候是看見老師在鼓勵學生有所作為,但是小學生學會的人生常識只是會告訴他人生什么有所不為。雖然只是小孩,但會被老師、家長一次一次告訴他不可以撒謊,做一個誠實的人,這是一個底線。

成長雖然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它也有一種悲涼,我們的社會正越來越多地失去常識。當我們擁有了越來越高精尖的知識時,我們往往發現底線失守了。大人有的時候遠遠不如小孩子誠實。撒謊不一定是編造謊言才叫不誠實,當一個人失去人格、阿諛諂媚時,他已經在不誠實的路上走得很遠很遠。在我看來,幼兒園和小學幾乎奠定了一個人的常識,一個人走出小學校園的時候所奠定的價值觀念就是他一生的根本。

其次,我們很希望在學校里孩子可以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責任教育應該在孩子多大時才能說?身為大學老師,我覺得到大學生時再談責任已經太晚,很多東西他都承諾不了、履行不了。今天,我們很多家長不知道怎么當獨生子女的父母,因為過去中國多子多孫的時候,是兄弟姐妹拉扯著就長大了,左手拉一個,右手扯一個,但是現在的孩子全是被供奉著長大的,這種供奉真的會讓他們從小就認自己的錯嗎?大家都回憶一下,當我們的寶寶蹣跚學步時,走著走著摔倒了,姥姥、奶奶沖上去一把抱起孩子,不是踢椅子就是跺地板,孩子也很邪乎地跟著哭。如果一個一周歲的孩子摔倒后,椅子要被挨打,他到6周歲上小學的時候就會覺得一道題算錯,是因為媽媽頭天沒檢查,到十二歲他上初中的時候就會覺得作文沒寫好,這是因為爸爸輔導得不夠,到了18歲他進入大學的時候,他會覺得大學考得不夠好,他的生活條件不夠富裕,這是因為他沒有一個對得起他的家庭。這就是從很小的時候一個人不為自己買單的結果。小孩子要學習獨立的承諾,孩子越年輕他能說我錯了,大人要給他鼓掌喝彩。

我們應當鼓勵孩子那種異想天開的天真和創造力

再其次,我們還期待,小孩子在小學能夠像對待信仰一樣篤信、科學和藝術。

不是他們長大都當科學家或者是藝術家,僅僅是因為科學可以使人避免無知,而藝術可以使人活得有趣。但是,現在很多孩子的創造力都被標準答案抹殺,世界從彩色變為黑白,非對即錯,非此即彼,沒有中間的選擇,當一個孩子說冰融化以后變成水,這是標準答案。但如果有的孩子說冰融化以后就變成了春天,或許這是一個更好的答案。作為教師、家長都要想想,我們會不會去鼓勵孩子作出這樣的非標準答案?如果小學可以,到了中學、大學還有沒有可能。作為大學老師,我總是覺得我做的事情是讓孩子從標準中解放出來,重新走向自己的非標準答案。在讀小學時,要讓孩子享受到自我創造力的那種幸福感,那種受到肯定、受到鼓勵的尊嚴。

今天有很多小孩子,在幼年時會異想天開,但是當他的異想天開被父母認為是胡說八道,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天馬行空的想象是連帶著罪惡感的,因為它浪費了時間,他沒有記單詞,沒有彈鋼琴,沒有做奧數,只是異想天開。我們可以在學校去鼓勵這種藝術氣質,當然我所說的藝術氣質無關于他們考多少分,無關于他們拿到什么資格證,真正藝術的氣質是一個人的內心明亮天真,不斷在明朗天真中打開嶄新的世界。這種能力是小孩子本來就有的,但是給他們打擊的不是自己的父母就是老師,是我們滿懷善良熱情,希望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這些人。我們希望他們把時光更多地用在所謂有用的事情,但是大家不覺得中國今天社會的過分功利化,就是因為我們太看重有用了,什么才叫做有用?有用往往可以以價格去兌現,什么是無用的時光?它是一種美好的生命的價值。

我的女兒跟我講過三只田鼠的故事:秋收一片金黃原野的時候,三只田鼠知道簫瑟的冬天就要來了,所以都在囤積過冬的物資,第一只田鼠拼命地往回搬糧食,一趟一趟把谷粒堆得滿滿的,第二只田鼠拼命往回拖稻草,第三只田鼠在原野上游游蕩蕩,一會兒看看這兒,一會兒看看那兒,一會兒曬曬太陽,一會兒蹦蹦高,那兩只辛勤的田鼠就一個勁地罵它,說只有你不勞動,等到過冬的時候看你怎么辦?而等到寒冬真的來了,他們吃著第一只田鼠弄回來的那么多糧食,也不缺吃,也不缺穿,很寂寞的時候,第三只田鼠開始滿面笑容地跟他們說,就在那個秋天的下午,我曾經看見一個小孩和老人在講故事,就在那個下午我看見了螞蟻怎么搬家,那個下午有那種香香的太陽的味道,那個下午小鳥給我講了什么故事,當他給這些衣食無憂的田鼠講故事的時候,他們明白了貌似無用的時光,其實也是一種儲備。我們的生命是要儲備一些美好,而儲備美好是孩子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給孩子生命的邏輯起點,讓人有所信任

除了上述三種期待之外,我想所有家長對孩子、對學校最深的期待還是他在小的時候能夠真正地了解人性到底是什么顏色的?人性到底應該給人什么樣的判斷和什么樣的堅持?

一個人小時候看人性,都是從平面走向立體,從人跟人之間的矛盾、糾紛,逐漸地有失落、有哭泣,然后再確立他的信仰。現在的孩子都是在媒介環境長大的,他們讀書、他們看電視,甚至高年級已經開始上網,這些孩子看見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樣的?在我們今天微博、微信、微表達之外,世界的邏輯在哪里呢?不能讓小孩子在過分的碎片化里面沉淪太深,更重要的是給他一個生命的邏輯起點,讓一個人有所信任。

但是我們大家想一想,現在我們給孩子教的成功學太多,但失敗學幾乎不講,我們告訴孩子去設定的目標太高,但是自我的理想我們認為空洞,我們讓孩子以所有的文憑、所有的技巧累積起一條有用之路,但是他的滿腹詩書跟他的信念,我們幾乎忽略不計。怎么樣才能夠讓孩子看見人性的底色?怎么樣讓他們有力量去穿過一生的風雨滄桑,為人師長和為人父母者有一種心態是共同的,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祝福,讓孩子做最壞的準備。我們愿意他們一生平平穩穩,但是這不可能,所以只有讓他們能夠自救,任何情況下面對最壞的情況,這才是對他們負責。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最后的聚合作為目的,無論親友、戀人都是想要在一起。而世界上只有一種愛,以成功的分離作為它的最高標準,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一個小學生能不能夠以獨立的人格開始承諾自己的是非對錯,一個小學生能不能在心中把基本的常識豐滿地建立起,這都需要我們的小學教師、我們的家長從小把生命的根本、靈魂的底色梳理清楚,這比好成績更重要。一所有著大氣象的小學校,是給孩子大未來的小起點。

我們以父母之心到這里來,會期待這樣的學校真正讓孩子堅守住人生的常識,讓他們明辨是非,有生命的邏輯起點,這樣的學校會讓一個君子勇于擔當,自己去認錯,并學習改錯,這樣的學校會讓孩子篤信科學,有一種理性的態度避免無知,也讓孩子熱愛藝術,有一種生命的創造、承諾給自己一個活色生香的未來。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學校會讓孩子看見人性的底色,讓一個小孩子設置真理想,而不是偽目標,讓一個孩子跟世界的所求少一點,讓自己豐盈飽滿的自信多一些,一個人要求自己越多,走在世界上越大,一個人對世界依賴越重,風險就同比增加,所有的老師、所有的家長都希望我們的孩子從這樣的地方出發,以一個有尊嚴、有能力、有信心、有理性的姿態去成長完成一個中國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