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改革背景下的校長綜合素質
作者:鳳翔縣教體局局長 劉 鋒
發布時間:2015-09-24 16:20: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長是學校教育改革的領路人,是管理學校的核心人物,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人物和重要角色。在“高效課堂”改革中,中小學校長既是指揮者和實施者,又是高效課堂的深化者和推動者,校長的認識水平、教育觀念、理論素養和實踐態度直接影響到高效課堂改革的成敗。校長要勇于做“高效課堂”理念的傳播者、踐行者、深化者,引領學校走出一條“高效課堂”改革背景的下的特色發展之路。
一、善于學習,占領“高效課堂”改革的理論先機
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高效課堂”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創新的過程,對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種挑戰,只有不斷地學習、提高,才能占據改革道路上的制高點,才能少走彎路,有所成就。
一要加強自身學習。目前,“高效課堂”在全國已經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勢,改革是大勢所趨,不學習就要落后,不改革就沒有出路,誰占領了理論先機,誰就擁有了發展的主動權。所以,校長要堅持把學習當作一種政治責任來對待,當作一種生活方式來培養,當作一種精神境界來追求,要廣泛收集和學習“高效課堂”改革領域的文獻、資料,及時掌握“高效課堂”改革的前沿動態,理解其實質和精髓,然后和學校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形成自己鮮明的教育思想,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正確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修養的教育專家。
二要組織教師學習。“高效課堂”改革,根本在教師,教師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是創新發展的前提。校長要高度重視本校教師隊伍建設,要通過理論學習、專家引領、骨干培訓、校本研修、論壇講座、網絡學習、案例剖析、外出取經等途徑,營造課改氛圍,形成骨干團隊,促進教師的徹底轉型。同時,要加強人文關懷,營造“善于工作、樂于工作、享受工作”的氛圍,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努力打造一支觀念新、能力強、素質高、作風硬的教師隊伍,保障課改工作的順利推進。
三要抓好學生學習。高效課堂的主旨是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參與程度和熱情是影響高效課堂改革的重要因素。因此,校長也要關注學生的培訓,要帶動全體教師,利用櫥窗、廣播、學生大會、家長會等形式,使全體學生了解、接受高效課堂理念,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并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切實參與,積極投入,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精于思考,重視“高效課堂”改革的頂層設計
現階段的新課程改革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困難同在,高效課堂改革也已經進入全面推進的關鍵時期,校長要對本校的高效課堂現狀有充分的了解,清楚學校高效課堂中的優勢和不足,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做“反思型”的校長。
一要準確把握教改頂層設計的關鍵。高效課堂改革的整體設計,最關鍵的是頂層設計,有四個關鍵字:師、生、教、學。這四個字構成了兩對關系,即師生關系和教學關系,這兩對關系是決定課堂“生產力”水平高低的“生產關系”。新課改要求轉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就是課堂變革的頂層設計。那么,我們在具體工作中就要準確把握這一關鍵,在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流程,以及學習組織的建設、管理制度、評價反饋等一系列的管理設計中,都要突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不能換湯不換藥。
二要科學制定學校高效課堂改革規劃。要依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高效課堂推進工作的總體要求,立足學校的實際,制定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學校高效課堂改革規劃,明確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要深入思考本學校在高效課堂教學改革中“遵循什么原則、采取什么方法、研究什么模式、實現什么效果”等問題,把改革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建立在對校情、教情、學情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在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反思和調整的基礎上,實現系統推進,有所突破。
三要注重對實際問題的研究和思考。校長要放眼全局,兼顧宏觀指導和具體研究,及時發現學校在高效課堂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帶領班子成員統籌考慮,明確分工,加強組織管理,充分發揮組織引導和保障作用,確保實驗方向準確、落實徹底、組織嚴密、取得實效。
三、勤于實踐,打造“高效課堂”改革的校本特色
魯迅先生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課堂教學改革本身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只有敢為人先,敢創敢試,才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一要博采眾長。目前,高校課堂在全國各地都在探索,比較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中央教科所韓立福教授指導的“一案三單”式、中國教師報李炳亭團隊指導的“導學案”式、江西金太陽教育集團教科所指導的“學案”式,當然,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模式只是途徑、方法,采用什么樣的模式要擇優而存,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模式,只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意識、健康人格,有利于高效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是好的模式。學校應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打開思維空間,在模式的問題上要不糾纏,不折騰,要“有模式而不唯模式”,要結合校情,培育特色,把外校、外地的經驗充分的歸納、消化,內化為適合自己學校實際的教學模式,走出一條具有校本特色的課堂教學改革之路。
二要身體力行。校長作為學校實施“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的第一責任人,要全身心投入“高效課堂”改革的深化與研究,切實做到主動學習不敷衍、調查研究不浮躁、認真反思不膚淺、推進實驗不應付,引領學校的高效課堂改革扎實推進。要親自帶頭上課,在課堂實踐中摸索經驗,指導實踐;要深入課堂聽課,發現教師在“高效課堂”實施中的亮點和不足,指導教師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學模式;要走進學生問課,考查學生在高效課堂環境下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策略;要登上講臺評課,不斷將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師課堂教學的實踐,推進課改向縱深邁進。
三要形成合力。課堂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表現在課堂,功夫在課外,課堂教學僅僅是高效鏈上的一個環節。在高效課堂改革系統中,以現代教育價值觀的重建為核心,學校、校長、教師、學生新評價體系的建設,學校文化體系的建設,學校管理制度與管理方式的重構等等,每個環節都必須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所以,校長要充分發揮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的引領、協調、服務職能,運用系統化管理的思想,充分調動學校各方面的資源,創新各項管理制度,全員、全面、全程抓教改,努力實現學校管理、德育模式、質量評價、校本研修、校園文化等各方面的本土化突破發展。同時,要加強教改工作的橫向聯系,建立定期學習、交流機制,使好的做法、經驗及時推廣,偏頗、錯誤及時糾正,形成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合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