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中學嚴管學生私帶手機 教師搜出3部全部摔爛
發布時間:2015-09-24 16:19:3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校掀起搜查手機的突擊行動。全校大會上,分管主任發話:如果學生私帶手機沒有上交老師保管,一旦搜出,就會被當場砸爛。5月25日晚自習,武漢某高中高二某班,老師搜出3部手機后,在眾目睽睽之下摔碎。對于這一“嚴打”行動,學生們大都覺得有點過頭。家長們支持嚴查,但反對摔壞手機。
老師當眾摔爛學生手機
高二女生小肖是武漢為明中學的學生。25日的晚自習,她回想起來還有些后怕。因為當晚在學校嚴查手機的突擊行動中,她的手機被搜出,并在眾目睽睽之下,被老師當場摔碎。和她一樣,班上另一名同樣姓肖的男生及一名姓江的女生的手機,也遭遇了“粉身碎骨”的命運。
班上一名女生告訴記者,當天晚自習,幾名老師走進教室,要求所有學生到教室外,他們要搜查教室,看還有沒有學生沒有將私自帶到校內的手機上交老師。前來搜查的老師還帶了電子搜查設備。當他們在教室發現一個充電器后,質問該座位上的那名男生,并從該生身上搜出一部小米手機。然后,這部手機被當眾砸爛。
小肖的手機放在教室外面的鐵柜子里,看到老師在教室內搜查,她擔心,老師同樣會到教室外的那排鐵柜子搜索,便走到鐵柜子前,準備好好藏一下手機。結果,這一幕被從教室走出來的老師看到了。一部價值6000多元的蘋果plus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被老師摔成了三截,屏幕也粉碎了。
之后,姓江的一名女生座位上也被查到了手機,她的這部三星手機的命運同上。
3部手機相繼“粉身碎骨”,對學生還是產生了很大的震懾。晚自習散去,此事仍是學生們討論的熱門話題。不少學生在這次行動中發現,以往印象不錯的老師,一下子變得“兇神惡煞”了。他們回想起當時的場面,不免后怕。
摔壞的手機老師負責賠償
26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金銀湖畔的北大附中武漢為明高級中學。該校辦公室主任告訴記者,女生小肖的家長得知此事,正在跟當事老師交涉,家長對此做法不滿。
隨后,記者見到了該校周校長,對于摔手機一事,周校長表示,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們的學習著想。不過老師的做法有些過激。老師損壞的手機,學校將責成其賠償。
之后,參加當天搜查的幾名老師及幾名校領導向記者介紹了情況。一名負責德育的老師告訴記者,前不久學校開大會,當著所有學生的面,老師重申了學校對手機的管理規定。當時就曾警告學生,一旦發現私藏手機不上交的,都砸碎。
當事的幾名老師表示,此舉實屬無奈,因為學生吃飯期間玩手機、被窩里玩手機的情況非常多,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如果不嚴管,難以制止。
對于摔碎學生的手機,這一做法是否過激,幾名老師都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網友評論:
莫讓管控手機
淪為新的教育難題
如今,手機這一類電子產品已經越來越普及。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同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良影響。大街上,“低頭族”隨處可見。聚會時,“手機成癮癥”也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成年人尚且難以抵制手機的誘惑,青少年就更是如此。在學校里,很多孩子都有手機。除了和親人打電話、發短信以外,學生們還普遍使用手機來讀小說、玩游戲。有學生上課時心不在焉,甚至是偷偷地玩,還有的晚上躲在被子里,玩手機到深夜,而白天卻時常昏昏欲睡,無精打采。過度使用手機不僅影響了學生們的學習效率,讓他們玩物喪志,還會對眼睛、頸部等造成損害。所以,如何有效地管控手機也成了老師們最頭疼的一個問題。
為了管控好手機,很多學校的老師們可謂煞費苦心。有時候,當苦口婆心的勸解達不到效果之后,老師們只能來點“硬的”,要么就告訴家長不要讓孩子再把手機帶到學校,要么就自己動手先把手機沒收然后自己先幫忙保管。然而,武漢某高中的老師們卻做得有些過了,搜到學生的手機后直接砸碎,這樣的教育方法或許可以在短期內給學生以震懾,但就長期而言效果可能難以維持,因為頻繁的搜查必然引起學生的反感,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利收到了侵犯,所以很容易引發師生沖突事件。如此一來,師生矛盾激化,教育就難以推進。此外,無論是否出于好意,故意毀壞學生手機的確是一種違法,甚至是犯罪行為。根據我國《刑法》規定,故意毀壞他人財物價值達5000元以上,公安機關就可刑事立案偵查。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師砸壞學生手機無異于引火燒身,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還害了自己。
當管控手機成了一個新的教育難題,老師們對此有著太多的無奈與嘆息。僅是管控手機這一事就可以讓很多老師焦頭爛額,無所適從。畢竟,苦口婆心的勸說不一定能起到效果,而稍微暴力一些的行為又不可取,如果聽之任之,更是會導致手機泛濫,教學都難以推進。對于玩手機太過的學生,老師或許可以采取學生紀律處分的方式,但是處罰畢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這樣的方法對學生的“手機依賴癥”也無法根治。
管控學生手機,關鍵還在于學生父母。很多父母對孩子有些溺愛,即便孩子的很多不合理的要求都會盡力滿足。就拿手機來說,學校里大多都有公用電話,學生使用專用卡片就可以撥打。如果真有需要,也可以給老師借手機打電話。所以,手機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其實并不是必需品。所以說,管控學生手機的第一責任人應該是學生父母。此外,在學生宿舍等區域,如果條件具備,或許可以安裝信號屏蔽儀器,讓學生的智能手機無用武之地。當然,管控學生手機,老師們也責無旁貸。教育需要春風化雨而不是狂風暴雨。耐心的勸說,用心的關愛,對愛玩手機的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或者也可以使用一些“半強制”的手段,比如臨時代管學生手機,周末交給其帶回家,這雖然麻煩了一點,但肯定是能收到功效的。
如何管控好學生的手機問題,考驗著教師們的教育智慧,也要靠整個社會的支持配合。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配合,青少年過度使用手機的問題才不會是一個教育難題。
(楊守宏)
“摔手機式”管理摔碎的是教育的愛
筆者并不懷疑摔手機的教師的動機是為學生好,怕玩手機影響孩子的學習。可是,當教師為了所謂的“好”的需要、“愛”的需要,將學生的手機狠狠摔在地上的時候,摔的不僅是一部手機,也將教育者對學生的尊重、理解,將教師自身應該有的為人師表形象,都摔到了地下。
“摔”這個充滿了沖動和負面情緒的動作,越是強烈而無法抑制,就越是凸顯教育者的強勢地位,他們是那么高高在上、威風凜凜,潛臺詞是“手機就是不能玩!你敢玩,我就敢摔”,強制堵截、一律封殺、不要溝通、無比“霸氣”。
就算是這件事情能得到“圓滿解決”,由此帶來的精神損傷和心理傷害,卻會長期沉淀在學生的精神深處,那些經歷者甚至是旁觀者,內心都會留存有無形的畏懼感,這就是粗蠻教育帶來的后果,每一種霸道而缺乏道理的教育暴力,哪怕是很小的,都會給學生造成長久的心理創傷。
特別是當下,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們的平等、協商、民主和被尊重意識,得到了空前提高,更希望以平等的姿態,站在教育者面前,和教育者進行相互爭鳴的對話、互通有無的協商、充滿真誠的情感交流,但是,一些教育者總是忽略教育對象的這種新變化、新特點,依舊習慣于高高在上,習慣于用充滿霸道的方式管理學生,這只會加劇教育關系的緊張,導致師生情緒的對立。隨之產生的后果,很可能會損傷學生內心深處對教育和教師的信任,讓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好的教育從何談起?
正是為了優化教育效果,《教育法》特別強調“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教師師德規范也一再強調,教師要具備與時俱進的現代化教育理念,要站在信息社會的潮頭,在成為知識傳授者的同時,更要成為情感陪伴者、人格塑造者和心靈呵護者。可是,在摔手機事件中,這些“柔性”、“現代化”的身影已經蕩然無存,只是讓我們看到了個別教育者的狹隘、偏執。
其實,類似于摔手機這樣的強蠻管理,在校園里并不罕見,比如有的學校規定,禁止男女生校園內結對散步、同打一把雨傘、男女同學平時距離不能小于50厘米、女生必須剪短發等等,這些荒唐的教育管理方式,之所以能夠堂而皇之地出現,說明在當下的教育中,“粗放式管理”以及霸道思維,并非個案。一些教育者仍將之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妙法”,把教育管理等同于簡單粗暴的“一刀切”,將教育民主、師生和諧拒之門外。在這種教育慣性的驅使下,出現“摔手機事件”,也就不奇怪了。
說到教育現代化,不應該僅僅是硬件上的“更新換代”,以為接上網線,讓多媒體互聯網進入課堂就是現代化了,更應該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上,多一些現代化理念:用相互協商取代高高在上,用真誠互動取代自以為是,用心平氣和取代充滿霸道,用循序漸進取代急于求成。多實施溫情管理,將每一位孩子當作“平等而值得呵護的生命”,靜等花開。如此,野蠻粗暴的教育方法才有望杜絕。(耿銀平)
中小學校手機管理需標本兼治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中小學里,學生也是人手一部。學生是否允許在校內攜帶和使用手機一直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卻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帶上手機方便聯系,并無不妥之處。但大部分學校明文禁止學生在校內攜帶和使用手機,認為手機的使用會使學生分心,影響學生的作息和學習。而即使明文規定之下,這種現象仍然屢禁不止,學校為此也大傷腦筋。
青少年的自控力不強,社交軟件和手機游戲對他們的誘惑很大,學生在課堂玩手機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不僅在課堂玩,在宿舍也玩到深夜。還有的學生喜歡炫耀,學生之間形成盲目攀比的不良風氣,今天你用個小米,明天我就要買個蘋果。此外,學生利用手機作弊的新聞也屢見不鮮。如此看來,學校加強對手機的管理也無可厚非。但是通過“砸手機”的方式來規范學生行為的方式就值得商榷了。
在學校手機管理問題上,通過“砸手機”來威懾學生,是治標不治本。砸壞幾部手機,老師的目的是“以儆效尤”,讓學生看到結果的嚴重性,從而自覺地不使用手機。若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犧牲幾部手機又未嘗不可。但結果似乎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反而事與愿違。事后當事學生并沒有痛改前非,還稱:“不就是一部手機嘛。”可見老師的做法不僅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不就是一部手機嘛,砸了一部,我還可以有第二部。砸壞手機,只能讓學生暫時遠離了手機,并沒有從本質上讓學生意識到錯誤進而改正,只是“治標”,并未“治本”。筆者認為,這也是學生手機屢禁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如何“治本”,筆者認為是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而不是一刀切,簡單粗暴地禁止。許多成年人現在都是手機不離身,“沒有手機沒有安全感”“一日無網憋得慌”,好奇心強烈的青少年又怎么能忍受沒有手機?此外,在網絡發達的今天,手機成為學生了解外界的一個重要媒介,許多學生用手機也不是為了聊天玩游戲,就我了解,許多文科生通過手機來了解時事新聞,這也不失為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許多高考題也是出自網絡熱點事件,若是學生對此一無所知,那我們的教育又怎么談得上與時俱進呢?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天職,但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并不是老師一個人的責任,而是要多管齊下,家長、老師、學校共同出力。許多家長叮囑老師管好孩子,那我不禁要反問了:“家長管一個孩子都管不好,老師要管全班幾十個學生就都能管好了嗎?”因此,家長也要認真監督,以身作則,如果在孩子面前整天拿著手機不放,又怎能要求孩子不玩手機呢?
學校手機管理,是治本還是治標,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選擇題,而如何選擇,值得每一個學校和家長深思。(趙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