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校教育中的公民意識培養——對“好人教育”系列活動中“社會性事務招標”的思考
作者:西安惠安中學 王春榮
發布時間:2015-09-24 16:14: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目前在我們國家,公民意識相對還比較薄弱。在高考制度下,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智育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是缺乏對社會性事務的關注意識、參與意識。換一句話說,就是在學生心目中,一個公民應有的、基本的、必須具備的公民意識欠缺,或者不健全,而公民意識的養成與學校教育密切相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家級的教育文獻中第一次提到的。
新時期,惠安中學確立了以“好人教育”為學校的辦學使命,以“臻于至善”為學校的校訓,以“成己為人”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在抓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惠安中學在學生素質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和上級部門的認可。
結合政治課程自身特點,針對目前中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現狀,普遍存在著公民角色意識不強、公德意識薄弱、民主參與意識弱等,學校在政治學科中引入社會性事務招標活動,是加強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一個設想、一個德育體驗活動、一個強有力的活動載體。
一、招標活動的構想
一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人們的意識里,我國傳統上只有臣民而無公民,這是封建社會遺留的思想意識。重視公民意識培養,真正將公民培養單獨提出,并加以強調是在我國社會的轉型時期,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由于種種的原因,人們并沒有形成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意識。自改革開放以來,先后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科學發展,現在經濟發展了,但公民意識的缺乏已成為阻礙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障礙之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立足于公民的塑造,培養公民意識、觀念與精神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
青少年時期特別是高中階段,是人的社會化的關鍵時期,也是公民意識尤其是權益與責任意識、民主法治意識、有序參與意識、主體意識等形成的關鍵時期,注重這個時期的公民意識培養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中學生是未來的建設者、接班人和主力軍,加強中學生的公民意識培養,能有效促進高中生的健康成長,培養新世紀合格公民,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內在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二是政治學科教學的需要。政治學科的特點,要求教學能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增強課堂時政性。例如:韓寧老師的一節公開課,學生投標展示,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既有一定的經濟意識,即投標中考慮了資金的投入,還考慮了回報,學生還有突出的思辨能力,即面對質疑,學生用講政治、講科學、講效益、講環保的觀點進行回應。課本是教學的第一資源,教師應立足課本,仔細研究教材內容與公民意識的對接與結合之處,挖掘出鮮活的公民意識培養的教育素材。例如:“公司的經營”的教學,特別是誠信經營,可從正反角度挖掘教材,補充公司誠信經營的成功典范,并且模擬投標場景,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力、視野等得到了鍛煉。這樣的課堂讓學生能比較自然地體會到,市場化經營應該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從而增強公民意識。
三是學校實施新課改的需要。為推進課程改革,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把課堂教學有機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學校在政治學科中引入社會性事務招標的內容:把一些師生身邊生活中存在的棘手問題,納入到社會招標事務中,通過招投標的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增強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期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這對我們是比較好的鍛煉機會,可以鍛煉我們的組織能力、設計能力和口才”。15歲的曹雪陽坦言,起初并不知道招投標是做什么,報名后自己做PPT、查資料做調研,也越來越了解招標;在家也行動起來,監督吸煙的父親減少吸煙的數量,“爸爸從每天在家吸幾支現在減少到幾天吸一支煙”。
公民意識的培養、生成的過程中,說教固然很重要,而設置一定的活動載體,是學生發展的需要,也是課改的需要。政治學科引入社會性事務招標活動中,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對學生的啟發和影響更長遠、更持久。
二、招標活動的實施
1.活動意義
招投標是一種國際慣例,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是運用技術、經濟的方法和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的作用,有組織開展的一種擇優成交的方式。它被廣泛地應用于工程管理之中,由于它具有公開、公平、公正的特征,在社會事務治理中也經常采用招投標的形式。
在學校教育中引入社會性事務招投標機制,將課堂和社會連接起來,有利于增強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責任感;學生在參與招投標的過程中,主動學習、思考、研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招投標的各環節,學生進行調查問卷、撰寫調研報告、開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有利于深化學科教學的改革。在學校教育中引入招投標機制,有利于增強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和批判創新的精神,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更是學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好人教育’的需要。
2.活動的項目設計
①校園內全面禁煙。吸煙有害健康。在校園里吸煙,不利于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也有損于營造教書育人的清新校園環境。加強學校禁煙控煙工作,對于建立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整體提高國民健康水平具有極為重要意義。為了創建文明校園、無煙校園,學校擬引入招投標機制,發揮學生自主管理作用,在學生中優選禁煙的有效措施,達到校園內全面禁煙的目的。
②校門外興教路衛生保潔。創建健康文明、衛生的生活環境,是培育社會文明衛生新風、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為改變治理校園外興教路長期衛生不良狀況,引入招投標機制,讓更多的學生為衛生保潔治理獻計獻策。
3.招標投標議程
①開標主持人(學生):簡介前期工作、本次開標議程。
②收繳團隊報名表(資格預審申請書);標書(兩個項目兩份標書)。
③宣布投標團隊名稱、資格有效,標書是否有效。
④開標書,評委閱標書。
⑤投標團隊陳述(第一陳述人陳述后,其他隊員可以補充,時間5分鐘)。
⑥評委質疑、團隊答疑、現場打分(每位評委對每個團隊提問題不超過1個,時間5分鐘)。
⑦評委議標、討論確定中標團隊,公布中標結果。
⑧獎勵、頒發證書。
三、招標活動的思考
政治學科引入社會性事務招標活動,有其獨到的教育功能:
1.此項活動就是好人教育的活動之一。“好人教育”作為新時期的學校使命,它不是一句空話。有目標:在家庭做一名好兒女,在學校做一名好學生,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在未來做一個好棟梁。中國現代化的實現,經濟的發展、制度的構建固然重要。文化的成功轉型、國民心態的轉變卻更為緊迫和關鍵。公民意識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公民意識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法律層面的公民身份意識,即權利、義務意識;道德層面的公民責任意識以及實踐層面的公民參與、協商和妥協等意識。由臣民意識到公民意識的轉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已被西方的民主發展歷程所證實。從現階段來看,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在又提出四個全面發展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為公民意識的成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同時存在著制約公民意識進一步提升的不利因素:即公民教育乏力。惠安中學以“好人教育”為辦學使命,體現了十八大后教育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其中心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目的是把一個個自然人培育成擁有現代人格的好人。
2.在智育方面,是學科建設的一個有效載體。學校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內容生活化,學習過程實踐化,執行過程體驗化。這樣的活動不但教給學生知識,還訓練了學生的能力。在學校教育中引入社會性事務招投標機制,學生有前期的調研,撰寫調研報告;有中期材料分析,形成分析報告,有治理方案。這就鍛煉了學生的視野,鍛煉了學生看待問題高度,挖掘了學生的自主參與和擔當精神。在我們國家,這些能力是在本科畢業,甚至是研究生階段才訓練的能力。正如戶縣教育局副局長王瑞點評說:“首先我給你們每個組都打滿分!打滿分的理由是不管年齡大小,我看到的是為社會敢于擔當的自主精神,這種精神非常可貴!為什么呢?如果我們只關注到別人對我的責任那就是自私。而與自私不同,自主恰恰是不僅關注他人,還要關注我與他人的連接、我對他人、我對社會、我對自然及宇宙的責任。這種責任其實就是自主精神,我非常高興同學們能夠把視野看到了校外,不論我們的措施是否到位,我覺得單憑這種想法就非常可貴,我們要弘揚這種自主精神!你們已經邁開了自主的第一步!從這個意義上說,同學們都是成功者,為大家加油!”
3.德育功能方面,既培養了學生的道德素養,也培養了公民的其他方面素養。改革開放,教育發展了,德育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道德素養,而對學生的公民素養其他方面的培養相對欠缺,如奉獻精神、擔當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學生往往考慮自己的多,以自己為中心,行使權利的多,盡義務的少,面對社會性事務,往往只是一個觀眾,有時候連觀眾都談不上,更別說是調研和參與,政治學科引入社會性事務招標活動,就是培養學生立足課本,參與社會性事務調研、整理,同時做出調研報告。招標活動一是培養了學生的權利意識。權利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招標活動讓學生有大量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同時學校環境也可以得到改善。二是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公民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每一個公民在行使權利時,還應該盡義務。而這也正是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三是培養了學生的道德意識。道德是衡量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也是衡量個人素質水平的重要標尺。通過這些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這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公民意識也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我們應當認識到,“公民意識培養”是國家教育發展的重大使命,也對政治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培養中學生的公民意識,使其成為一名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好公民,這是政治教學的靈魂所在,是每一位政治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學校教育的偉大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