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的 “高考”路
發布時間:2015-09-24 16:58:1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日歷從歡樂的“六一”兒童節一頁頁翻向了黑色的“高考時間”。每年的6月7日和8日都會是全民關注的焦點,不管是即將走進考場的學子、家有考生的家長還是老師、志愿者等都會高度緊張,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可在大家的心里,高考仍然是通向未來比較好走的一條路。
古往今來,考試都是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進京趕考是許多歷史人物一舉成名的必經之路,只有通過考試脫穎而出,才能鯉魚躍龍門,一舉天下知。相比現在不斷攀升的高考錄取率,古人們的“高考”之路更加艱辛。回顧“高考”發展之路,考試時間、考試科目、趕考的方式,乃至參考的年齡都幾多變遷,不變的是一代又一代孜孜以求的大學夢和各自的精彩!高考不易,且考且珍惜!
古代科舉考試,
更像“高考+公考”
提到“高考”,好像是近現代人們的專屬。其實,中國古代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也是一種“高考”,只不過和學歷、官職相掛鉤的科舉考試更像是現在“高考+公考”的合體。以科舉制度為主體的中國官吏選拔體系中,考試是最基礎的一環。通過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天下知的都是幸運兒,郁郁不得志或范進中舉式的悲劇人物也比比皆是。有寒窗苦讀的痛苦、有層層考試的無奈、有進京趕考的艱辛,可古人們依然對科舉考試抱有美好的期待。
隋煬帝之前,是沒有“考試”一說的,那時實行九品中正制,選賢任能主要靠內推,大家靠“拼爹”和“拼關系”去當官。公元602年,隋煬帝設立進士科,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這是考試興起的源頭,雖然讓現在學生深惡痛絕,但在當時卻為知識分子打開了一扇晉升之門。
與現在的人們需要經歷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等學習階段相似,古人們也要通過學校學習。古代的學校分大眾化的私塾、高端點的書院,還有光聽名字就知道很高大上的國子監。經歷漫漫求學路后,還有更漫長的考試路在等著古人們。先說國子監的學生,他們被叫做監生,在有的朝代,比如明朝前期,監生們可以直接做官。不過更多時候,他們還是得先考試,不過他們可以直接從鄉試開始考,相當于保送了一級。普通學生則必須從最低級開始考。童試、縣試、府試、鄉試、會試、殿試,光聽到這些名字,也是醉了!幸運兒通過層層考試會經歷秀才、舉人、進士及狀元、榜眼或探花的身份之變,這些考試也為他們打開了晉升渠道,一舉成名、為官為宦、光宗耀祖,那都不叫事兒了!
唐代前期,考試不僅要看成績,還規定要有名人推薦,所以進京趕考的考生們還要拜碼頭找靠山,以期被人慧眼識珠。在古代,科舉考試錄取的人數比現在高考要少得多。比如宋神宗時,參考的有十萬,錄取的只有三四百人,所以科考出身的人少,一般都會得到重用。
清朝興起近代高考,
“文革”時期一度取消
若說科舉制度是古代“高考”的模型,近代高考則始于清朝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時期,當時的洋務派代表李鴻章、左宗棠提出“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不僅開辦了各種兵工廠,還開辦了各種學堂,比如:京師大學堂、北洋大學。同時學習西方的科舉考試方式,為近代高考奠定了雛形。1904年,清政府在張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頒行了《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9月2日,科舉考試制度壽終正寢,從此中國現代教育登上了歷史舞臺。
統考統招是現在人們對高考的印象。其實,在1949年之前,中國各所大學招生考試的時間是由學校決定,并不是同時舉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力和時間安排去不同的大學進行多次高考。
1952年,新中國建立起全國統一高等學校招生制度。統一高考招生是為了能更好地顯示出公平,也適應了當時國家快速選拔人才的需要。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開始,高考就全面取消了。從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大學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復高考期間,進入大學讀書的多是基于推薦制的工農兵學員,他們有一個極具時代特色的名字——“工農兵大學生”,那時的大學錄取不是通過“高考”考試,多是通過推薦上學。因為主要靠“推薦”,走后門日益興起,選拔優秀青年的工作受到干擾,選拔成了形式。進入大學前的文化程度也參差不齊,有六六屆的高中畢業生,也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小學生”,大學學制也縮短到兩到三年。
據不完全統計:從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大學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復高考,全國各高等院校共招收94萬名基于推薦制的工農兵學員。
高考恢復初期,
免費上學分配就業
“文革”后,關于“恢復高考”的呼聲高漲,1977年,經歷“文革”十年后,鄧小平主持恢復高考。那一年的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恢復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制度。這一消息讓無數知識分子看到了希望,那一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年齡懸殊,長者已過而立之年,已婚或者已育,少者尚未加冠。最終,27.3萬人走進高等學府。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規定在中央部門或國防科工委系統所屬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實行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這也就意味著“大學畢業生就業包分配”政策的實行。
1985年,教育部規定: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并存的“雙軌制”。讓現在考生“羨慕嫉妒恨”的免費上大學政策逐步取消。同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北京大學等43所高等學校進行招收保送生的試點。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并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1997年高校全面并軌,民辦大學開始興起,學費年增長幅度達到了30%,甚至50%。
1999年對于許多考生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年:擴招、實行“3+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報志愿。該年,教育部在全國范圍組織了10個省(區、市)和北京大學等400余所高校進行了網上錄取試點工作。目前,高考網上錄取基本普及。1999年在全國新一輪的高考改革中,廣東率先實施“3+X”高考科目改革試驗方案。“3”是語文、數學、英語這是必考的;而“X”則是在政治、化學、物理、生物、歷史等科目中選擇。
1999年,教育部出臺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從那一年起,我國開始了大規模的高校擴招,短短五六年中,大學招生擴大了將近3倍,“大眾化教育”逐漸取代“精英教育”。
歷經多重變化,
一直在爭議中改革
繼擴招之后,進入21世紀,高考制度一直在爭議中堅持變革。
2000年,一直由國家“全包”的師范專業也實行收費,招生并軌改革完成。現在每年的高考考生中總會偶爾發現白發老人來圓高考夢的身影,這得益于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未婚,年齡一般不超過二十五周歲”的限制,報考普通高校年齡、婚否不限。
2003年,孩子們戴著口罩走進考場,夏季高考因為“非典”由傳統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在這之前的26年里,高考一直在7月7日開始,這也開啟了高考“黑色七月”改為“黑色六月”的大幕。同年,教育部批準北大、清華等首批22所高校開展自主招生試點。自主招生作為一種新的選才方式,獲批資格的高校逐漸增多,類型也愈加豐富,有“自主組織測試”、“校長實名推薦制”、“自主招生聯考”等形式。
現在,高考時間全國統一,高考卷卻不再是統一的一份。繼2003年,北京、上海兩地試行高考自主命題后,2004年重慶市開始實施普通高考自主命題,目前全國高考考場上共有多個不同版本的高考試卷。
2010年2月,中央明確提出要逐步形成分類考試、多元錄取、綜合評價的考試招生制度,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2012年4月,教育部發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今后公辦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規模將保持穩定,長達13年的高校大規模擴招運動走到終點。
2013年,新課改方案按照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兩類,設置相應的考試科目。從此,高考有了“春季”和“夏季”之分。同年底,教育部官方披露了已經制定完成的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的部分細節。在高考改革中,將探索外語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實行社會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學生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和次數。
高考一路走來,關于高考改革的呼聲從未斷過,如何讓高考制度更有利于學生成長、人才選拔的課題也一直在探索中,更科學更合理的高考制度值得期待。(高倩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