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目前的英語閱讀課堂只偏重語法和詞句的講解而忽略了從文章的整體結構來把握內容。筆者嘗試將語篇分析理論引入閱讀課堂,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分析語篇模式在閱讀教學中的具體實施;并就閱讀教學中引入語篇分析理論提出幾點啟示,希望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改善英語老師的閱讀教學效果有所幫助。

【關鍵詞】大學英語 語篇分析 閱讀教學

2014年榆林學院教改項目:語篇分析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以榆林學院非英語專業學生為例,項目編號:JG1405。

引言

在外語教學方法的探討中,閱讀教學的科研一直都是研究的重點,無論是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超過了聽與說的研究。然而,大多數同學都有這樣的體驗:學了好幾年英語,詞匯和語法都掌握了不少,但讀一篇生詞不多的文章卻不能很快掌握文章大意。引起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在于傳統的閱讀教學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在閱讀課堂中通過講解單詞、語法、辨析詞義和分析句子成分來教授閱讀,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忙于記筆記而無法參與其中。有效的閱讀教學是要學生理解句子之間、段落之間以及語篇的整體理解等深層次的語義聯系。因此,要把握文章句子之間和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從整體理解篇章,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就必須在閱讀課堂中引入語篇分析理論。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強調要改革原有的教學模式,從單純靠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轉變為學生主動式的學習模式。尤其強調要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和能力。然而目前的大學非英語專業的英語閱讀課堂存在諸多問題。傳統外語閱讀教學法的特點是以教師和課本為中心,達到傳授語言知識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很難發揮主觀能動性并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創造力,閱讀水平無法得到提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采用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處于絕對的權威地位。課前,教師認真備課。課堂上認真講解閱讀中遇到的生詞,辨析詞義、講解語法、分析長難句。教師講得津津有味而學生邊聽邊記筆記,沒有時間去閱讀和思考。殊不知閱讀能力的提高在于大量地反復地實踐。因此,傳統的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

2.重視語法的講解,忽視閱讀的內容

詞匯是閱讀的基礎。一直以來,教師在閱讀課堂中都強調學生要掌握字、詞、句及語法的運用。教師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地翻譯,講解材料中的生詞、語法及分析句子成分。這種過多強調語法講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因而忽略閱讀的內容,閱讀能力也難以提高。

3.考試中對閱讀部分的測試形式不合理

在大學生英語的各類考試中,對閱讀部分的測試往往采取“多項選擇”的形式。這樣的測試模式不能真正測出學生的閱讀水平。從以上的諸多問題可以看出,現有的閱讀教學模式過于僵化,它只注重講解其中的語法知識而忽視了句子之間和段落之間的語意連貫,缺乏對語篇的整體理解。因此,要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提高閱讀能力,就必須引入語篇分析理論。

語篇分析理論

語篇分析理論是一門新興學科。此術語是由Zelling Harris 在1952年首次正式提出來,并在60年代才逐漸發展起來的。Harris 認為:作語篇分析時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考慮問題:一是如何在句子范圍之外繼續使用描寫語言學分析單句的方法;另一個是如何把文化和語言聯系起來,把非語言行為和語言行為聯系起來。

一方面,語篇分析將使我們超越句子界限,將句子的意義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任意堆砌的句子之間不會有什么關系,但連續語篇中的句子卻一定相互有關。他認為:所有語言運用都是互相有聯系的,“孤零零的詞句不構成語言,語言是由連續的語篇構成的。不管是一段話語,或者是一部十卷巨著、一篇單人演講,或者是尤寧廣場上的一場爭吵。”(Harris, 1981:109)另一方面,對一個語篇所作的分析將向我們提供關于語言行為與其它行為之間關系的信息。每個連續語篇都產生與特定情境,不管是單人演講還是多人會話,還是以某種文學或科學傳統撰寫的耗時數月的書籍。我們可以用分布方法來研究語篇的形式特征,這些特征與特定情境之間的關聯將使讀者更利于理解篇章。

學生在閱讀理解中不僅僅要掌握其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透過字面意思理解其深層涵義。因此,閱讀中引入語篇分析理論可以讓學生從整體把握文章的主體框架,抓住大意并理解句子背后的深層含義。

語篇分析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1.培養學生語篇分析的意識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因而,要在閱讀課堂中引入語篇分析理論,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語篇分析意識。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給學生講解引入語篇分析理論的必要性和意義。教師向學生介紹什么是語篇分析理論,然后帶領學生運用該理論對具體的閱讀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學生從中獲得閱讀學習的方法,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2.語篇分析在閱讀課堂中的具體實施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教師帶領學生分析閱讀材料時,應指導學生從文章的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找尋作者的寫作態度和真實意圖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取閱讀材料的重要信息。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去了解閱讀材料的背景,體會作者的相關經歷,這樣才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也有助于對篇章更深層次的理解。以下筆者結合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談談語篇分析理論在英語閱讀課堂中的具體運用。

(1)文化背景導入法

在閱讀這項雙邊交流活動中,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閱內容所感興趣的程度。了解課文的背景知識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為以后深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文化背景知識一般包括文章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立場、生活時代等背景知識。有著一定文化背景知識的讀者要比沒有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讀者在閱讀的理解程度和閱讀速度上都要更高。因此,教師在閱讀課上首先要給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然后鼓勵學生結合背景知識饒有興趣地讀整篇文章。

(2)預測法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讀到標題時往往能夠聯系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對閱讀材料進行預測。使用預測法進行閱讀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及動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預測法就是根據標題對文章內容進行預測。比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2》Unit5 Section A 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 一文的標題中就有學生非常熟悉的青少年吸煙問題,可以用以下問題進行預測:

a.Why do people smoke?

b.Is smoking bad for the youngsters?

讓學生分組討論以上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會猜測課文會講什么,因此通過文章題目對內容進行預測可以調動他們閱讀的興趣和求知欲。

(3)宏觀分析法

學生在閱讀前首先需要了解材料的相關背景知識,然后根據標題對篇章的內容進行預測。預測過后鼓勵學生帶著興趣進行篇章閱讀。語篇分析理論指導下的閱讀主張從整體把握文章,分析文章的體裁和結構,對文章進行宏觀分析。所謂宏觀分析就是從文章的層次結構和內容入手,深入到語篇層次中,嘗試概括各層次的大意,逐步找出文章所傳遞的重要信息。此外,還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題句。主題句結構簡單,具有概括性,需要其他句子的解釋、支撐和拓展。主題句是語篇段落的核心,是段落層次關系結構的基礎,它們起到貫穿全文,銜接語篇的作用,是我們打開語篇之門的鑰匙。主題句的位置有時在文章的開頭,有時在中間,有時在結尾,而有的時候沒有明顯的主題句,需要讀者通過仔細閱讀,歸納出主題句。

3.教師在閱讀課堂中的主導作用

前面提到過,在閱讀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語篇分析理論指導下的閱讀課堂,教師的作用尤為重要。課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閱讀材料并精心備課。課堂中通過引導、鼓勵學生自覺參與到閱讀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教師在閱讀課上要起到一個組織者、參與者、巡視者甚至顧問等多功能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除了教學還要注重自身建設。比如多參加座談會、專家講座,論文交流會等,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科研能力。

語篇分析理論指導下的閱讀教學啟示

語篇分析理論指導下的閱讀教學不能孤立地分析字詞句,而應該在語境中從宏觀上整體把握篇章。以上分析證明將語篇分析理論引入閱讀教學中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教師的閱讀教學效果。它對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引導學生識別并接觸各類語篇

將語篇分析理論引入閱讀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文章的整體框架,深層次理解文章各部分的中心意思,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識別各類語篇。除了常見的文學作品和證論文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其他類型的語篇。比如新聞、科技、報刊文章、廣告、旅游手冊、商務信函等。引導學生用特定的閱讀技巧去讀不同的閱讀材料,為培養他們的獨立閱讀能力打下基礎。

2.閱讀教學中采用語篇分析的策略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

對于語篇分析的策略歷來有兩種主張,一種是鄭三糧主張的“自下而上”的策略。另一種是李衛清(2004:50-53)“自上而下”的策略。前者主張從低級的字詞解碼,再到語言結構,然后到句法結構、篇章結構及內容的歸納講解。這種偏重字詞句及語法講解的策略只能讓學生停留在篇章的表層理解,最終獲取的也是支離破碎的語篇信息。而“自上而下”的語篇策略主張用推斷、預測、選擇、驗證和證實等過程來獲取語言所傳遞的信息。這樣又忽略了語篇分析的基礎和依據。黃國文(1994)主張采用“交互作用”的語篇策略,即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這種策略強調在語篇理解中將語言文字和背景知識相結合,使讀者的背景文化知識與語言文字所傳達的意義最大限度地結合并起到互補作用。

3.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閱讀教學中引入語篇分析理論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還可以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的閱讀能力。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有限,因此單靠課堂的閱讀量難以形成語境,也無法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筆者建議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擴大課外閱讀量,接觸更多不同題材的文章,積累語言經驗,提高語言素質。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在讀完材料后試著寫出摘要或者讀書報告,這樣才可以從宏觀上把握所讀的資料,進一步熟悉語篇分析模式,最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結語

在閱讀教學中引入語篇分析理論彌補了傳統閱讀教學中只注重詞匯、語法講解的不足。學生學會從整體把握篇章有利于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教學領域來講,它為英語閱讀教學開辟了新的思路,大大提高了閱讀教學效果,是語言教學研究領域的一次全新改革。

參考文獻:

[1]包昀亮.從語篇模式角度研究閱讀教學[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2]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3]姜望琪.語篇語言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李衛清.英語語篇模式與閱讀理解[J].昌吉學院學報,2004(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