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英語教師職業發展實證研究
作者:寶雞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 陜西寶雞 龐曉寧
發布時間:2015-06-24 10:43:24
【摘 要】教師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踐行者,其職業發展的程度決定著師資隊伍建設和教育教學水平的發展。了解和改善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對促進職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師職業發展 實證研究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頒布。同時,國務院作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重大決策,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峰論壇的發言中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將實行轉型,向應用技術型轉,向職業教育類型轉。這一舉措表明我國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決心,給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使其面臨空前的挑戰。高職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離不開師資隊伍建設。當今,教育正朝著全球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在此大背景下,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對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以及深化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大的意義。
教師職業發展內涵和意義
職業發展是指專業人員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和能力等方面不斷完善的過程。它既是個人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個人滿足感和幸福感的源泉。教師職業發展(Career Development)是指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生涯中為滿足教學需要、適應社會進步而進行的專業化培訓與學習的過程。它既和教師自身發展息息相關,也在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面起著決定作用。2006年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指出:“教師素質是高職英語課程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教學理念的更新是促使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的保證”。束定芳也明確強調,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英語教師隊伍是英語教學成功的重要保證。由此可見,英語教師職業發展對教師個人發展和高職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國內外研究現狀
對教師職業發展這一理論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60年代,它興起于美國,上世紀70、80年代在歐洲和美國得以發展和繁榮。在此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時期論、階段論和周期論三個階段。Fessler和Christensen經過研究,認為影響教師職業發展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個人環境因素和組織環境因素,他們均會對教師職業發展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在這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內的專家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深入研究。蔣玉梅(2012)通過調查及訪談,研究得出大學英語師資隊伍存在著性別、年齡、學歷、職稱、職業素養方面的不平衡,影響了教師隊伍發展的結論。青松、阿榮(2011)在“高校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文中分析了高校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特征, 從內在因素和外界因素兩個方面提出了促進高校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有效途徑。蔡淑蘭(2012)則探討了教師職業發展核心動力的演變與發展,為構建更加符合教師職業發展的動力系統提供依據。在我國,近年來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雖然成為研究的熱點,但通過大量文獻調研,不難看出,研究大多是針對大學本科院校的英語教師的,對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的研究較少,實證研究就更少。
教師職業發展的現狀及分析
為了全面了解高職院校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相關狀況,為英語教師職業發展提供依據,促進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筆者對陜西省某高職院校外語系的教師職業發展情況進行了研究。
1.研究設計
本次研究調查的對象為該院外語系教師共43人,其中,男教師13人,女教師30人,男女比例為1:2.3。50歲以上的教師7人,35到50歲的17人,35歲以下的1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講師23人、助教13人。基本形成了一個以中青年講師為主要力量的教學團隊。本研究從教師對高職英語教學和教師職業發展的認識、教師的專業技術能力、科研能力和職業需求四個方面,共設置22個問題,采用“利克特5級量表(Likert Scal)”對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43份,有效問卷41份,回收率為95.3%。為了深入了解此問題,還對部分教師進行了半結構式的訪談,訪談內容主要涉及職業發展現狀和影響因素。
2.研究結果及存在問題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發現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在職業發展方面存在以下諸多問題。
(1)總體而言,高職院校的教師對英語教學的宏觀要求認識較清,但具體要求模糊
據調查,92%的教師反映,高職英語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但當問到這個“度”到底是多少,有沒有專業的區別,應該對學生提出什么具體的要求時,絕大部分教師表示自己也不太明確。這使得教學目標和目的不明確,面對教學,英語教師在此顯得很茫然。
(2)教師職業倦怠情況嚴重,發展內力不足,職業幸福指數低
87.3%的教師反映,由于教學壓力、科研壓力以及自身的一些因素,每天工作后感覺到筋疲力盡,對工作沒有太多的感覺,專業自覺性差,很少主動對教學和研究進行深入地探索。另外,由于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不足,水平低,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沒有體會到成就感,職業幸福感蕩然無存。
(3)教學理念、方法陳舊,知識結構單一
調查結果顯示,77.8%以上的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會采用傳統的五步教學方法,以課文為內容依托,講授詞匯、語法和翻譯的相關知識和技巧。90.4%的教師反映在公共英語教學活動中,自己也意識到應該根據學生的專業區別,給其講解、補充與專業相關的英語知識。但同時,73.9%的英語教師說,自己對不同專業的相關英語知識也知之甚少,很難進行教學操作。
(4)科研壓力大,教師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呼聲很高
眾所周知,高等院校的科研壓力很大,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師而言,這一問題就顯得更為嚴重。我國高職院校大多是在普通中等專業院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教師學歷相對而言較低,科研能力不高,但晉升職稱對他們的科研要求又較高,面對這一壓力,為了提高自身學歷,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88.7%的教師在近年內對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有強烈需求。
高職院校英語教師職業發展措施
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是關乎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大學生的大事。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應主動與時俱進,適應社會、學生和自身發展的需求,積極提高自身水平。院校也應采取有效措施,為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保障,共同促進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具體措施如下:
(1)明確學科定位,細化教學目標和要求
學科是教師安身立命之本,教師個人的發展和學科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然而,至今,大學英語的學科地位缺乏行政建制,學科屬性比較模糊。(賀穎列,2013)這使得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有很大的挫敗感。“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思想對于教學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它強調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應該突出實用性。提及實用性,專業差異性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沒有針對不同專業提出的具體、明確的要求。因此,各高職院校應在參照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學院辦學特色,進一步明確學科定位,細化教學目標和要求,為教師的教學和職業發展提供依據,做到有“綱”可循,降低教師挫敗感。
(2)激發教師職業發展內力,協調解決外部影響力,緩解職業倦怠,提高教師幸福感
影響教師職業發展主要分為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教師職發展核心動力的趨勢是由外在被動的過程轉向內在主動的過程(蔡淑蘭,2012)。外在動力通過內在動力起作用。因此,在教師職業發展過程中,高職院校相關部門應該通過完善政策和管理機制,創造積極向上的競爭環境和機制,激發教師的從業自主性和專業熱情,使其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協調解決外部影響力,為英語教師職業發展排憂解難,提供保障,緩解教師職業倦怠,提高其職業幸福感。
(3)教師自身應該加強學習,主動更新自己的理念和知識結構,促進自身發展
教師是其職業發展的核心主導因素,所有外部的環境和條件都要依靠教師發揮作用。所以,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自身要樹立終生學習理念,加強學習和交流,優化自身知識結構,使其與社會發展、學生和教學的需求接軌,促進自身發展。
(4)加強教學團隊建設,以EOP(ESP)教學為內容依托,促進教學內容和模式改革
一個優秀的教學團隊可以促進個人的發展。在高職院校,根據不同的專業對英語的需求,以EOP(ESP)教學為內容依托,建立專業的教學團隊,加強交流與合作,縱向挖掘英語教學在該專業發展中的潛力,促進教學內容和模式的創新與發展。
(5)建立健全教師再教育和培訓制度,提升教師科研和業務水平
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離不開學習和交流,鑒于此,學校應建立完善的英語教師再教育和在崗培訓制度,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機遇。
總之,高等職業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離不開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英語教師健康的職業發展依附于教改大環境的優化,同時又對其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改革實踐中,我們應該將兩者結合起來,達到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促進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
參考文獻:
[1]Fessler,R.& Christensen, J.C.董麗敏譯.教師職業生涯周期:教師專業發展指導[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28-29.
[2]蔣玉梅.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外語,2012(7):17-24.
[3]青松,阿榮.高校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有效途徑[J].語文學刊,2011(9):166.
[4]蔡淑蘭.教師職業發展核心動力的演變與發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7:30-32.
[5]賀穎列.學科地位對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影響[J].中國成人教育,2013(6):9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