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高校教育體系的必要性及路徑探析
作者: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延安 張秀麗
發布時間:2015-06-24 10:38:47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之魂,我們必須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貫穿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中,使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里得到實際的成效。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徑
注:本文系2013年度陜西省教育廳立項課題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3BY117。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之魂。黨的十八大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大任務,強調“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1]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強調指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人國民教育全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2]為此,基于有效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其重要意義。
高校教育體系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高校在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我國高校是社會主義性質大學,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擔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負有特殊的責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方向是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特點,符合我們黨在意識形態領域和思想理論建設上的要求,高校這一性質和特點決定了構建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堅持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素質的統一,決定了培養出的每個大學生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要擁有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第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教育體系是一種時代要求,是有效應對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價值觀滲透戰略的客觀要求。當今世界競爭激烈,各國都把競爭的目光放在人才的競爭上,而這種人才的競爭并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技術層面,更包括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在內的綜合素質的較量。尤其在全球化時代和市場經濟發展的當今時代,西方敵對勢力乘機加緊對我國實施價值觀滲透戰略,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堅守好價值觀領域這塊陣地,確保意識形態安全。因此,我們有必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學校文化中去。
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每一個大學生應當具有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高校的核心價值教育主體是學生,學生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關系未來,關系長遠。正如劉云山在北京召開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座談會”上講話指出的“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來、管住了長遠。”我們的大學生希望將祖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希望我們生活的社會環境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但更應該使自己是成長為一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青年,有了這樣的認同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將其認同的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行動。
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緊迫性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教育體系是針對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核心價值觀認知的缺失、評判標準模糊的現實需要。當前,我國已進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面對全球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大學生的價值觀必然面臨嚴峻的挑戰。而現實中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存在諸多問題不容樂觀。
首先,核心價值尚未成型,價值取向多元化。當前,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化的趨勢已顯現出來。調查顯示,大學生中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錢”、“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的生活觀念,如贊同“提倡雷鋒精神”的學生占60.8%,也有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拜金價值觀,同意“金錢至上”的學生占3.98%。有堅持“報效祖國”的學生占19.09%,也有“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學生占51.81%。[3]大學生理想信念淡漠,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生懷疑、對社會主義的信念產生動搖、對我國改革開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缺少信心、對共產黨的信任度下降。因而對大學生實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使廣大大學生在多元化的價值中確立核心價值。
其次,對核心價值觀認知的缺失,價值趨向實用化。有的大學生不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何物;不知道它的主要內容和重大意義;大學生了解和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渠道和機會很少,很多人只是通過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獲得的知識。在各種不良思潮的沖擊下,一些大學生崇尚金錢、權力,價值觀定位現實,表現在對課程的學習也充滿了功利色彩,價值追求短期化、實用化。一些校園文化活動也體現著大學生功利、金錢意識的增強,如大學一些社團組織的活動更看重經濟因素,拉贊助、尋求投資已成為大學社團最時髦的活動,而許多大學里的文學、讀書社團冷冷清清,參與者越來越少。
第三,大學生價值評判標準模糊,知行不一。在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一些大學生對善惡、美丑、榮恥不能完全加以區分,心中沒有正確的道德判斷標準,道德信念十分迷茫。在筆者的調研中幾乎100%的學生都認同核心價值觀里對每個公民提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建設標準,也認可“作為大學生首先應當做到的”。但是現實中,一些大學生,愛國不理性;學習不踏實,頻繁逃課;作業照抄、考試作弊、誠信意識淡薄;也不注意與同學和睦相處。當然,出現上述問題的不是大學生的主流,但是其消極影響和輻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高校教育體系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
大學生作為民族的未來和祖國的希望,更應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和構建者,讓大學生熟讀并記住“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個字,并不難,但要積極參與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偉大實踐中去,卻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一項緊迫工作。
一是要充分發揮思政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主載體、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高校開設的思政課,就是通過課程教學與實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學科建設、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課題研究、成果評價等各個環節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和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要重視思政課的教學與改革,通過發揮“主渠道”的作用,使高校思政課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強“主陣地”。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
二是應實現不同類型的課程在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方面的整體貫穿。在社會主義性質的我國高校,無論哲學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是在培養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實現不同類型的課程在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方面的整體貫穿是自然的。有學者將不同類型的課程比作多個圓形構成的同心圓,同心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果最內的圓環是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話,那么依次向外,便是具有鮮明意識形態屬性的哲學社會科學類的課程、其他類型的哲學社會科學課程、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課程。”[4]因此,盡管各個不同課程各有其特點和教學任務,但其終極目標恰恰都是塑造和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過教育融化為學生努力向上的真正內在動力和價值追求。
三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發揮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引領作用。校園文化是具有重要熏染、陶冶作用的教育場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各種活動中,往往可以起到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教育之效。重視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學生理論社團的作用,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借助主題教育、專題研討、社會調查、扶貧接力、政策宣傳、報告會、演講會等形式,使先進的價值觀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識、民族精神和科學精神、現代文明行為、健康生活方式等得到傳播。
四是要構建切實可行的全員育人機制。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不能僅靠任課教師和輔導員隊伍,學校全體教職工包括教師、管理人員、后勤部門人員等同樣有責任。學校必須建立體現高校核心價值觀內在精髓的規章制度保障,重視人文環境的熏陶,以“無言環境表核心價值”,積極占領校園網絡陣地,巧妙運用它的凝聚作用。因此,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全校統一認識,形成“大思政”教育體系,不斷深化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識,在教學內容上滲透,方法上創新,增強教學的效果與感召力。
五是注重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用核心價值輻射帶動社會。實踐教育是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途徑。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讓他們通過自己接觸社會,服務社會的行動自覺地接受核心價值的教育并內化為一種實際的行動,在此基礎上通過大學生的言行,能夠輻射帶動社會思潮,使大學生成為全社會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表率。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17.
[2]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1.
[3]劉云山,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求是,2014,02.
[4]王海柳.淺析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中華論文網(www.zclw.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