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媒介藝術設計課程的新拓展——界面設計課程訓練
作者:西安美術學院設計系 陜西西安 張 軍
發布時間:2015-06-24 10:36:14
關于新媒介設計,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對它的概念有所了解。曾經陌生的新媒介設計概念,在這個充斥電子大數據的時代里,新媒介設計幾乎充斥著每個人的生活,從小的手機媒體到大的展覽館博物館等相關的設計領域,新媒介藝術設計以最快的速度發展著,于是,更多的設計界朋友,開始關注新媒介藝術設計大環境下的界面設計。
界面設計師簡稱為GUI設計師。他們主要負責將傳統媒的傳統藝術載體,例如紙張、版畫等這樣的二維靜禎藝術作品借助計算機軟件進行創作,轉換為新的藝術表現形式,3D動畫是其典型代表。隨著新材料、新觀點、新生力量的介入,新媒介藝術相關涉及領域應運而生,首當其沖的應該就是界面設計了。
因此,許多藝術設計專業開設了類似于界面設計的相關課程,意在培養界面設計師(GUI設計師)。院校新媒介藝術設計的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新媒介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聯結性與互動性。了解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聯結、融入、互動、轉化、出現。延展到界面設計中來,首先做到聯結,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僅僅在遠距離觀看),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與意識轉化,最后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經驗。我將其中理論運用在課堂教學中來,延展為學生界面設計的跨領域視覺設計實驗,例如,突破目前現有的手機界面設計、網頁界面設計、各種相關軟件界面設計,將學生的思維轉化為互動體驗式式融入研究,要求學生用各種傳統媒介打造互動體驗,用聲光電來完成觀者的感官互動效果,讓設計師融入到互動情感之中。
其次,在課堂實踐中要求學生遠離計算機技術,使學生大腦進入自由互動體驗式狀態,完成有趣的紙媒和聲媒的互動情感實驗。并由此提出借助于新媒介設計狀態下,可以做到使用者經由和作品之間的直接互動,參與改變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義。他們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來引發作品的轉化——觸摸、空間移動、發聲等。不論與作品之間的接口為鍵盤、鼠標、燈光或聲音感應器或其他更復雜精密、甚至是看不見的“裝置設計”,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最終還是以互動體驗為主。
課程進入到第三階段中,學生通過計算機技術將自己的互動理念融會貫通,有目標地完成某一特定產品的界面設計。例如手機界面設計、網頁界面設計、軟件界面設計等。正因為前兩個互動性的小研究,學生在進入界面設計狀態時候,思維方式發生了改變,他們會從用戶體驗著手設計,然后理解用戶體驗中的交互性,最后進入界面設計架構設計、色彩設計、icon圖標設計。實驗證明,界面設計課程重在設計思維的培養將學生作品引入新的藝術形態之中,令作品具有獨特的構想,用新的技術創作出新的藝術面貌;同時傳達出一種新的藝術時代精神,這不可不說是一種現代藝術發展的新形象、新趨勢。
課程的最終階段可以看到學生在規定的課堂訓練中,完成一套滿意的作品,如此的界面設計具備交互性,具備觀者體驗感,還具有市場價值,這樣的課程價值在于任何領域中。一切傳統設計和數字化設計、新媒介設計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社會更依賴網絡信息,隨著數字化交互式網絡技術的發展,必將引發信息產業在傳播模式上的變革,使聲音、文字、圖像、視頻、色彩等多種媒體信息之間產生更為豐富的價值產品。現在的界面交互設計已經從華麗外表和單一動畫中解放出來,轉向尋求用戶真正期望的夠真實參與的交互行為。
因此我們的課堂訓練結合新媒介藝術的發展,總結出了四點教學新方法,如下:
1.培養學生交互娛樂的心理,運用傳統媒介作直觀交互設計訓練,使學生很快地進入一個新媒介藝術設計的新領域,有助于傳統設計思維想熟悉化設計思維的轉換。
2.擺脫計算機技術的限制帶來的困擾,讓學生的創意能力得到最大發掘,為后來的設計思想奠定基礎。
3.回到界面設計中,有目的地要求學生專項式目的性的設計訓練,守住創意,合理運用到有商業價值的設計作品中。
4.結合前期的互動性培養,無限的創造力,嚴謹的界面設計練習最終完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課堂作業。
本門課程的最終目的是利用界面設計這一小的涉及領域拓展學生的交互式設計能力,著重考慮設計師與觀者的共鳴,為將來的新媒介藝術設計打下堅實的思維方式基礎,這也是時代發展與進步的設計理念革新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文施媛媛.當代視覺傳達設計——交互性的價值與意義[J].包裝世界,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