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隨著國門的打開與日俱增,尤其是成人跨文化交際的面更廣、接觸的時間更多,從而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成人英語教學成為當下的熱點話題。本文以此為切入點,重點探討跨文化交際知識在成人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在成人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交際知識以及該教學過程中的兩大原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知識 成人英語教學 運用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于各民族各自長期相對獨立地發展,在日常的語言習慣、社會風俗、精神文明、風土人情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而這些文化背景在非同族人交流的過程中就形成了溝通的一道無形的障礙,給人們的溝通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人們往往按照本民族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想當然地解釋對方的話語,從而對對方的話產生了區別于原意的理解,一旦無法及時化解,很容易釀成誤解或沖突的局面。在成人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照本宣科按照教材來,一味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語法知識和語言的外在形式上,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因素,尤其是跨文化的社會背景,導致很多成人課堂上很會說,但是一旦到了實際的交際場合就無法應對自如了。

跨文化交際知識在成人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其一,掌握跨文化交際知識是實現順暢溝通的前提。現代經濟的飛速發展加快了全球之間各個領域的溝通與交流,這歸根結底都是人之間的溝通,跨文化的交際問題很自然地擺在了人們面前。自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走出國門或引進外資的人越來越多,每天都可能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英語作為世界第一大外語,自然成了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必備的交際能力。第二,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出現交流障礙時,往往是因為不了解相互之間指涉的文化內涵,既不能因為他人與我們不同而歧視他們,也不能因為他人與我們之間的不同而敬而遠之,求同存異才是解決問題的出路,這才是實現溝通最務實的態度。

其二,掌握跨文化交際知識是促進跨文化理解的基礎。要有效地實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溝通,需要以充分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思維特征、風土人情等基礎,不然不是鬧笑話就是添麻煩。很多成人在學英語的過程中囫圇吞棗,往往不結合英語背后的文化大語境就以中文思維先入為主地學英語,所以不知道為什么西方有些笑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沒有可笑的因子,不知道為什么中國“引以為豪”的“謙虛”在西方人看來卻是無能的一種表現,不知道為什么西方人對個人收入、年齡等閉口不談,這些問題都有一個最根本的相同點,那就是中西文化的差異。西方人性格直率,強調個人主義,更注重個性和個人才華的展示,不愿意展示自己才華的人在他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而中國人性格內斂,更強調集體主義精神,對個人的才能往往采取“深藏不露”、“蓄勢待發”的態度。

跨文化交際與成人英語教學的關系

著名語言學家Thomas說:“語言錯誤從表層結構上就可以看出,聽話者很容易發現這種錯誤,這種錯誤一旦出現,聽話者便會認為說話者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因此可以諒解。語用錯誤卻不會像語法錯誤那樣被看待。如果一個能講一口流利英語的人出現語用失誤,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誤會被認為是粗魯和故意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在成人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盲目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中國的教育者們本末倒置地將英語的教學的重點目標放在了讀和寫上,殊不知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學生靈活掌握英語的基礎上更好地運用其進行日常的交際活動,跨文化交際既是英語教學的目的,更是英語教學的手段和方式。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跨文化的交際知識是作為一個英語教師必備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因為跨文化交際知識的導入不僅可以全面掃除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慣性母語思維,避免出現母語邏輯帶來的常規性錯誤,還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帶動他們進入另一個文化世界進行知識海洋的暢游,進而樹立他們看待不同文化差異的正確意識,幫助他們更熟練更地道地使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之間的交流。

如何在成人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交際知識

成人英語教學不同于中小學生的教學在于成人的思維方式早已成定勢,成人的英語交際能力普遍較弱,加上成人自身的虛榮心和自尊心較強,使得成人英語教學需要以特殊的方式進行。

首先,要樹立成人學生大膽說英語的意識。這是打破他們心理障礙的第一關。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這群成人的學生掌握基本的語音知識和語法知識,更要通過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英文電影影評、主題班會、生日party等形式努力創設互動交流的平臺,營造輕松對話的氛圍,使他們每個人都有想張口說的意愿和行動,尤其要重點抓好一部分英語口語較好同學的帶動作用,讓他們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也能帶動其他學生積極發言。

其次,結合教材滲透跨文化交際知識。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中西文化知識的滲透,大到社會階層、風土人情、職業活動、家庭結構,小到問路、購物、打電話、約會、飲食起居等,都要和現有的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每個單元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意識地把跨文化的背景知識滲透融合進去,讓學生在學習較為枯燥的語法知識的同時,樹立起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打開他們了解西方文明的視野。

再次,從詞匯角度入手引導學生挖掘迥然不同的西方文化。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很多詞在中國是約定俗成的一個意思,在國外又是約定俗成的另一種意思,這都是因為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所造成的差異,而這些詞往往都或多或少地攜帶著各自民族的特征和文化色彩,詞匯也因此蘊含了豐富的內涵。看似簡單的一個詞匯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含義截然不同,甚至讓人感覺“匪夷所思”。例如,英語中最常見的就是表示顏色的詞在中西文化中所蘊含的意義大不相同。例如,黃色在英語和漢語中的引申含義差別比較大。在英語中,yellow可以表示“膽小、卑怯、卑鄙”的意思,如a yellow dog表示的是“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是“膽小鬼”的意思。而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黃色是權威和高貴的象征。如自宋代以來,帝王龍袍用的明黃色,就只能皇帝龍袍專用,皇宮裝飾也多用黃色。金黃色也象征著富貴、財富,如古人喜用金粉裝飾各種精美器皿,許許多多古代雕塑、建筑也用金黃色裝飾,顯得富麗堂皇。再比如白色white,英語中的white有時表達的含義與漢語中的“白色”沒有什么關系,如 a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the white coffee牛奶咖啡、white man善良的人或有教養的人、white-livered怯懦的、white elephant 昂貴又無用之物。還有動物一類派生出來的詞匯在中西語境中聯想的意義也大不相同。如,動物“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尊榮、高貴的象征,是充滿生命力的化身,每個中華兒女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為傲,這都是因為中國古代神話中龍是在天則騰云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神通廣大的動物,成了幾千年來中國人崇敬力量和追求幸福的象征,因而龍才具有了美化的色彩。但在西方很多國家,龍是邪惡的化身,是遭到人類驅逐和消滅的對象。

還有,從習俗角度引導學生零距離地領會地道的英語交際語。第一,見面寒暄。中國人見面最常見的寒暄是“你吃了嗎”,如果見到老外也這么問,老外會誤以為你想請他吃飯,而不是一句簡單的問候語,讓他覺得莫名其妙或不知所云。還有中國人習慣把問年齡、問收入、問婚姻當成對對方的關心或聊天的常見話題,但在很多英語國家里,這種中國式的提問是極為不禮貌的,這對他們來說是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因而,在跨文化中要牢牢提醒自己不可信口拈來,隨意把中國思維搬出來“嚇跑”老外。很多中國人對此匪夷所思,認為外國人直率起來很直率,卻在這種小事問題上“斤斤計較”,殊不知英美國家的人向來重視個人隱私的保護,就好比保護個人財產一樣,因而也不會去過問他們的私人問題。第二,稱呼的正確使用。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向來重視禮節,但是到了最后演變出了很多“繁文縟節”,沿用至今。稱呼中的講客套就是一個具體的實例,“林教授”、“馬主任”、“姚書記”、“李老師”等稱呼舉不勝舉,而在英美國家中,除了特定工作崗位賦予的特定頭銜外,如法官、博士、教授、醫生等,一般習慣直呼其名以表親切,這顯然在中國是萬萬行不通的,會被中國人看成是不尊重他人、不把他人放在眼里的行為表現,尤其對于比自己地位高、官職大、年齡大的人來說,更加被視為一種不尊重、不禮貌的行為。第三,就餐禮儀。很尋常的吃飯,也是文化映射的一個方面。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吃飯不宜吃光宜吃剩,喝飲料不宜喝光宜剩杯,這是中國人長期以來骨子里希望豐衣足食、綽綽有余的觀念形成的。但在西方很多國家,這被視為一種浪費行為,是不值得提倡的,更是為人所恥的。若在西方的餐桌上剩菜,西方人會誤認為你不喜歡吃這道菜,這道菜不合你的口味,你對他的表現很不滿意等等,到了德國,這種行為就直接為視為一種浪費糧食的表現,他們視食欲而確定點菜的分量,甚至在確定你不會享用的情況下,幫你把它吃光,這是他們民族骨子里講究節約的觀念所致。因此,教師如果不在日常教學中滲透這些跨文化交際知識,會讓成人的學生們在日常跨文化的交際中隨時隨地處于尷尬、無所適從的境地,輕則鬧笑話,重則談崩生意。

跨文化交際成人英語教學的原則

在上述談到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在成人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運用之后,有必要針對這個實施過程提出兩點原則,以規范其操作,少走彎路。循序漸進原則。這是引導成人學生提高學習英語興趣的關鍵,過快過多地將大量英語知識灌輸給他們都是揠苗助長的行為,需根據教材的內容以先容易到較難再到更難的階梯式步驟進行教學。在此過程中,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滲透是最好的引子,因為交際用語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最實用的語言,也最簡單易懂,因而教師有意識地將之與教材的每個單元進行有機融合,就可以達到提起學生興趣與提高學生英語成績雙重的效果。

廣泛性原則。在跨文化交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引導成人學生打開知識面,通過英文電影、英文雜志、英文報刊、英文書籍等增加自己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如幻燈片、視頻、圖片、廣播等廣泛介紹西方的文化習俗、思維習慣、風土人情等,使學生對西方的文化理解更全面、更深刻,進而更好地進行跨文化的日常交際。

結語

綜上所述,跨文化交際日益成為當今人們出國留學、引進外資、商旅往來、文化交流等各個領域的普遍現象,成人跨文化交際知識的英語教學因而顯得尤為重要。在此過程中要始終讓教師和成人學生樹立跨文化的交際是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的觀念,“學以致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此外還要注意的是,強調文化因素的滲透并不意味著弱化語言能力的培養,文化的導入是激活傳統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只有兩者有機結合才能達到英語教學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胡曉瓊.外籍教師談中國英語教學與文化差異[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0,(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