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在3月6日的《人民日報》中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古代文明化歷程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一是從社會復雜化到古國誕生,二是從古國向王國轉化,三是從王國到帝國建立。而研究中國古代文明化歷程,能給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帶來許多有益啟示。其一,文明演進的道路不是一成不變的,中間可能發生改變。如良渚文化的前身叫崧澤文化,本來也是以軍權、王權為主,但當它發展到良渚文化這個階段時接受了崇尚神權的宗教觀,結果越陷越深,最后就垮了。其二,文明演進的歷程是不斷實現民族文化融合、不斷吸收異民族文化先進因素的歷程。我們現在是56個民族,但文獻記載古時萬國,到周文王、周武王伐商時還有八百諸侯,即使秦帝國出現后周邊還有很多不同民族。漢代及以后,以漢族為主導的民族文化融合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三,重視血緣關系和祖先崇拜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重要原因。從在青銅器上鑄造銘文開始,尤其是商周時期,族徽和一些銘文末尾常見“子子孫孫永寶用”字樣的現象,是當時重視血緣關系和祖先崇拜的明證,而這正是中原地區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其四,在中國古代文明演進過程中,共同的信仰和文字體系是維護統一的重要紐帶。共同的信仰,是指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祖先崇拜;共同的文字體系,是指從甲骨文到籀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的文字體系。其五,“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及在其指導下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國與國等關系的實踐,是中華文明發展比較順利的重要保證。這些理念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和發展,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對今天的社會發展仍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