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夏布里埃是法國藝術歌曲創作領域的重要作曲家,其作品曾對拉威爾、普朗克等人的創作產生過重要影響。《幸福島》是其創作生涯中期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流傳最廣的法國藝術歌曲之一。文章從作品創作和演唱詮釋兩方面入手對此曲進行深入剖析,目的是闡述法國藝術歌曲演唱的一般規律,并希望更多學者能夠關注到法國藝術歌曲在國內的發展現狀。

【關鍵詞】夏布里埃 法國藝術歌曲 《幸福島》 《六首法國藝術歌曲》

2013年6月25日,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舉辦了“新探索、新發現、新詮釋——夏布里埃藝術歌曲專場音樂會”,這成為了國內首個以演繹夏布里埃藝術歌曲為主題的專場音樂會。同年,王麗君博士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上發表了對此音樂會的專述文章[1](P135-138),亦成為國內目前首篇較為全面介紹夏布里埃藝術歌曲的論文。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法國藝術歌曲研究的高校教師,筆者為此感到由衷的高興,也因此萌發了創作本文的靈感。

有鑒于王麗君博士的文章僅是對夏布里埃藝術歌曲作品進行提綱挈領的介紹,并未涉及作品分析和演唱詮釋等方面的內容。筆者有意從聲樂教學者的角度,結合作品分析和演唱技巧等方面內容,對夏布里埃藝術歌曲代表作《幸福島》進行綜合分析,希冀與王麗君博士的文章形成呼應,以吸引更多學者關注法國藝術歌曲這一尚待開發的學術研究領域。

夏布里埃其人與其作簡述

阿歷克斯·埃馬紐埃爾·夏布里埃(Alexis-Emmanuel Chabrier,1841-1894年),出生于法國奧弗涅大區的昂貝爾,成長于一個家境殷實的環境中。他的父親尚·夏布里埃是律師,而母親瑪利亞則自幼接受音樂與舞蹈教育。夏布里埃遺傳了母親的藝術細胞,擁有出眾的音樂天分并展現出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六歲時開始學習鋼琴,十四歲便開始作曲,第一部出版的作品為《艾卡》。

1880年夏布里埃應好友之邀,赴慕尼黑欣賞瓦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當即被瓦格納的音樂所震撼,并由此激發出他創作音樂的強烈愿望與動力。他決定辭掉收入穩定的公職,從此開啟他十四年創作不斷的專業音樂家生活。在1894年病逝之前,夏布里埃共創作了67(首)部作品,其中聲樂體裁就占了一大半(歌劇作品10部,藝術歌曲作品28首)。拉威爾曾言:他(在音樂界)的地位就如同莫奈之于繪畫藝術一樣。[2](P394)

夏布里埃的音樂創作數量與同期作曲家佛瑞、法朗克、圣桑等人相比可說是作品量較少,相對的作品被演奏的機率也比其他法國作曲家來得稍低一些,這或許是夏布里埃的全職創作期,是在他從公務員身份轉職為作曲家后才開始的緣故,因此至今仍有人稱他為業余音樂愛好者。但是,這也恰恰讓夏布里埃躍出學院派保守創作思維之窠臼,呈現出采擷百家之長,自由而廣闊的音樂風格。

夏布里埃的作品涉及歌劇、管弦樂曲、聲樂曲和鋼琴曲等體裁,創作風格也經歷了幾次轉變。八歲到十一歲間,受波蘭籍鋼琴教師的影響尤其偏愛舞曲,如波爾卡、馬祖卡和華爾茲等。1862年完成創作九首法國藝術歌曲,明顯受到當時流行的音樂風格影響,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德國浪漫樂派的影子,如他在1881年創作的《十首如畫小品》中的第八首《即興曲》以琶音的音型并配合音樂要求“幻想且富熱情的”,需以較自由彈性的方式演奏。在其創作中期,夏布里埃在創作思維上受到瓦格納的影響最深,瓦格納歌劇中的大編制樂隊、豐富且極具戲劇效果的和聲,以及不協和音程的運用,都讓夏布里埃印象深刻。他的鋼琴作品《十首如畫小品》中第四首《樹陰下》的第101小節到103小節,旋律從低音d1進行到e1,就是模仿瓦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第三幕《愛之死》中倒數第六小節主旋律。而在其創作后期,夏布里埃明顯受到印象派畫家和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作品中出現了很多取材于繪畫和詩歌的主題。總之,在作品結構上,夏布里埃喜歡用三段體曲式和回旋二段體曲式來創作器樂體裁;聲樂體裁作品則偏愛音節式曲式,如本文研究的聲樂曲《幸福島》即是如此,這些簡單的曲式架構讓他的音樂既簡潔又有系統。技巧上,夏布里埃喜歡使用重音、顫音、琶音和頻繁變換強弱音的對比力度,為聲音創造出充滿劇情及畫面的情境,可以說是他的音樂特色之一。

《幸福島》的創作背景與詞曲分析

《幸福島》是夏布里埃創作于1890年出版的《六首法國藝術歌曲》中的一首,其余幾首分別是:《花團錦簇》、《小鴨子田園之歌》、《蟬》、《大火雞之歌》和《粉紅小豬的田園曲》。除了《幸福島》之外,其余歌曲均選用法國詩人埃德蒙德·羅斯丹與其妻羅斯蒙德·杰拉德的詩作。

該曲詞作者埃弗拉伊姆·米卡埃爾是法國19世紀后期的文學家,其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受到了文學家雨果和馬拉美的贊賞。米卡埃爾在國立文獻學校畢業以后,作品反映的都是對現實社會的觀照與批判,傾向于現實主義風格。而19世紀下半葉法國詩壇上出現了象征主義詩歌流派后,米卡埃爾寫詩的風格受其影響而轉向,之后他寫了十五年的象征主義風格詩作。

夏布里埃之所以選擇米卡埃爾《幸福島》為歌詞,正如王麗君文中所述[1](P137),應該是為了題獻給以為即將去世的同事。因此,該作風格和情愫迥異于歌集中的其他幾首。其原文[3]與譯文[4](p312-313)對照如下(括號內為每句歌詞的韻腳):

這首作品的歌詞分為三段,第1段描述情侶劃著小舟,在碧波蕩漾的海面上徜徉,陶醉在美不勝收的景色中。第2段是對心上人的傾訴與贊美,充滿著款款深情。第3段是點題之段,贊頌美麗的幸福島給人們以幸福和歡樂。整篇歌詞充滿了畫面感,流露出作者對于美好生活與愛情的向往。從音樂創作來看,作品采用D大調創作,為作品奠定了明快而光輝的色彩。3/4拍的節奏將小舟在海面上蕩漾的生動形象體現出來,更具浪漫主義色彩。雖然全曲采用了分節歌的形式,旋律不長。但是其中三連音的運用、半音上行的手法以及調性游移的傾向等,都給人與眾不同之感。下面,筆者就結合具體內容對如何正確詮釋此曲,進行詳細闡述。

詮釋重點與情感處理

宋健、鄧江在《從特征談十九世紀德、法、俄藝術歌曲》中提到:法國語言的特點是構成法國藝術歌曲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法語元音豐富,包括4個鼻化音,15個元音和3個半元音及獨特的語調、鼻化音和連誦,使法語具有豐富的音樂性色彩。[5](P98)大衛·愛德蒙斯著的《演唱者發音手冊:意大利語、德語、法語》中則歸納了法語發音的七個要素:⑴需對法語的拼寫和發音有全面的了解;⑵元音的單純性;⑶發音是[a]和[ε]較為偏前的發音位置;⑷對四個鼻元音發音的區分 ;⑸混合元音的正確發音 ;⑹法文子音不發出氣音;⑺對于連誦的基本了解。

筆者認為,演唱法語藝術歌曲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和正確發音,只有這樣才能夠將法語中富于音樂性的韻味展現出來。因此,在詮釋《幸福島》這首歌曲時,應首先掌握該曲每句歌詞的韻腳規律。筆者在上文的原文歌詞中,將每一句都標示出該句的韻腳,通過研究即可發現其規律:格律屬于八音節式,每8行詩為一個段落,全詩共有三大段落;每一大段落字尾的韻腳設計都很規律。第1段的前3行字尾的韻腳為 ,第4行和第8行為五音節式有相同的字尾韻腳[?藜],第5到第7行的字尾韻腳為[e],第2段落的前3行字尾韻腳為 ,第4行與第8行的字尾韻腳為[?藜],而第5行到第7行的字尾韻腳尾為[a],第3段落的前3句字尾韻腳為 ,第4行和第8行的字尾韻腳則是[?藜],而第5行到第7行的字尾韻腳為[e]。根據這一規律,演唱者可將歌詞寫上音標,將有連誦與省略的音節,先以音標寫好,然后依照歌詞中的元音部分跟著樂譜上的節奏以單一音高朗讀,之后再加入法語的子音,再配合節奏練習;等到讀音完全熟悉之后可用單一元音將旋律唱熟,最后再以歌詞搭配旋律形成完整練習。

具體來看,第1段呈現戀人們滿心歡喜的心情,迫不及待地與伴侶搭船出發航向幸福島嶼。此處為了表現既緊張又壓抑不住的興奮心情,應用較為急促的語氣和較明亮的音色歌唱。

第2段歌詞描述船只已行駛到海中央,戀人凝視愛人的面龐,產生了無比的幸福之感。這時的歌唱詮釋應以較為緩和的語氣,用堅定的神情配合音樂術語記號的強音唱出“Vois,nous sommes les souverains”。從第40小節第3拍后半拍開始,歌詞描述到了夜幕低垂,船舶還在海上航行著,戀人已經在海浪的輕拂之下沉沉睡去。此處在詮釋時可用戀人耳語對話一般的語氣,根據譜上的極弱音記號(pp)唱出“Tes pales mains ont le pouvoir”。第3段落的前樂句描寫船快抵達幸福島,太陽出現再次鼓舞了船上的戀人,以中強的音量和激動的語氣唱出快到終點的喜悅心情。

第3段從65小節開始的樂句以溫和輕聲唱出經過漫長的旅程后,疲憊的戀人在百合園中相擁入眠;第64小節第3拍后半拍開始的歌詞“C’est l’?觘le heureux aux cieux légers”的處理,筆者認為應讓鋼琴先完成第64小節的琶音,而人聲再以非常慢速的方法演唱,這中間形成的停頓表現了船只已靠岸,而結尾時應漸慢漸弱,彷彿戀人走進夢境的幸福島一樣。

最后,除了上面的詮釋之外,演唱者還需注意每段起始的節奏變化。盡管本曲采用分節歌形式,三大段落看似由同一旋律組成,但作曲家卻在每1段的節奏表現上巧妙地安排了一些細微差異,以避免千篇一律的感覺。第1段第8小節歌唱旋律是從第3拍以八分音符開始演唱(譜例1),而第2段第32小節則以切分音第2拍后半拍四分音符開始(譜例2),第3段56小節和第1段落相同,從第3拍起以四個八分音符演唱(譜例3)。

譜例1

譜例2

譜例3

這三段的差別在于(譜例中紅色標示部分),第1段的起始音較為急促一些,搭配術語“熱情”表現啟航時興奮的心情;第2段以切分四分音符節奏開始,歌詞從切分中間的長音開始演唱,充分表現出航海者雖在海中央漂浮,但一切都在掌握中的沉著心情;第3段以四個八分音符演唱,以反映出第3段歌詞里快到達目的地時,重新打起精神和急切的心情。

結 語

筆者從作曲家、創作手法和演唱詮釋三個層面,對夏布里埃藝術歌曲《幸福島》進行的分析,是基于自己多年來法國藝術歌曲教學的經驗之談。既是管中窺豹之作,亦是一家之言。筆者希冀通過本文論述,引來國內聲樂教育界對法國藝術歌曲的關注,使更多的在校學生掌握法國藝術歌曲的演唱技巧,使其成為掌握多種藝術歌曲演唱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麗君.“新探索、新發現、新詮釋”——記夏布里埃藝術歌曲專場音樂會[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3(4).

[2]Orenstein,Arbie.A Ravel Reader: Correspondence,Articles,Interviews[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2003.

[3]Emmanuel Chabrier.Emmanuel Chabrier Collected Songs,Volume I,For Voice and Piano[M].Masters Music Publications Inc,1997.

[4]浙江人民出版社.中外歌曲250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6(1).

[5]宋健,鄧江.從特征談十九世紀德、法、俄藝術歌曲[J].科技信息,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