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愛情”·“死亡”——淺論蒙克作品的繪畫主題與藝術構境
作者: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陜西西安 王彌笑
發布時間:2015-06-03 11:42:37
【摘 要】愛德華·蒙克的作品被分為“疾病、愛情、死亡”三大主題,它們是蒙克在畫布上屢屢重現的夢魘。其中,“死亡”始終是他竭力逃避卻又不得不面對的核心主題。蒙克畫筆下的“死亡”并非赤裸裸的驚恐,亦非源于人性中對“黑暗”的避諱和畏懼,而是畫家對于“失去”的哀悼、不安和焦慮。作為表現主義先驅,蒙克摒棄世俗規束,以其迷狂的藝術表現力,構建了一個游離于生死邊界、神魂共舞的意境。他與俄國心理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擅長發掘和闡述人性中隱匿和徘徊的脆弱、迷惘,締造了一個個自由而多重的心靈空間,無論是作品中的人物抑或現實世界的飲食男女,可以毫無顧忌、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地在這里發出屬于自己的吶喊,盡情地生活著。
【關鍵詞】自然主義 印象主義 表現主義 疾病 愛情 死亡
作為西方美學史上的一位藝術大師,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被公認為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作為一個徘徊在病魘中的生者,他是憤世嫉俗,甚或有些自怨自艾的平凡眾生之一,時刻掙扎在自我懷疑和否定的危機邊緣。他筆下呻吟的線條和泣血般刺目的色彩灼燒著觀者對生的渴望、恐慌和惶惑。
蒙克在其漫長的自我對話中背負并記述了現實世界曾經舉行的一場場或瘋狂或絕望或平靜的午后沙龍。曾經的沙龍主題,曾經令他暫留的驛站,古典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抑或印象主義,這些終究不足以表現他內心深處真與幻、靈與肉的強烈沖突。在奧斯陸工藝美術學校學習期間,蒙克受到克里斯提安·克魯格的影響,開始接觸波西米亞風格的藝術家與作家。他們崇尚自由,甚至無視當時的諸多社會規條。尤其在繪畫方面,強調“畫出自己真正的生活”①。這對于沉浸在苦痛、孤獨和恐懼中的蒙克而言,如同尋到了志同道合的友人。最終,他摒棄流派、技法、評論對繪畫和藝術的諸多規束,僅以樸素的自我表現方式酣暢淋漓地抒吐自己的神魂,描畫出那些如鬼魅般舞動的生命。
“疾病”
縱觀蒙克的繪畫作品,無不充滿著對死亡與病痛的回憶和恐懼。他曾經這樣寫道:“我總是與死亡生活在一起——我的母親、姐姐、我的祖父、我的父親——他們都相繼離開了我,打開我記憶的閘門,每一件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事都歷歷在目。”②愛德華·蒙克出生于挪威南部的小城列亭,父母均是虔誠的基督教教徒。這使得幼小的蒙克對上帝充滿了敬畏和崇信。然而母親和姐姐索菲婭分別在他五歲和十四歲時在一片祈禱聲中死于肺結核。孩童時代的蒙克真切而深刻地認識到死神的力量,較之遙遠甚或虛無的上帝,后者確乎有著令人恐懼的強大和神秘莫測。“每個人在幼年感受的心理印象更有著再深一層的社會影響。因為幼年的心理印象能夠預定某種社會系結的形成,范疇他在傳統、藝術、思想、宗教等領域所有的感受性和創作能力”③。摯親的離逝在蒙克稚嫩的心理印象中留下了一枚滾燙而惶惑的烙印。與此同時,蒙克的父親也因著這沉重的打擊而難以自持,性格日益暴戾,時常瘋狂地呵斥年幼的蒙克和家人。支離破碎的家庭更使得蒙克在潛意識里逐漸將自己與死亡和疾病歸為同類。隨著歲月的增長,他愈發強烈地質疑自己的生活和命運,“病痛、發病、死亡在我的搖籃上飄忽,終生被病魔纏身,我早已心知肚明”④。因此,“疾病”和“死亡”主題早在蒙克幼年便已根深蒂固,逐漸成為他思考的中心。而他日后的創作也大多沉浸在“過去”的烙印中,緬懷至親的同時也為了掙脫“曾經的死去”,從那蒼白虛弱的身軀里破繭而出,掙脫死亡的暗影和可怖。
《病中的孩子》是蒙克早期繪畫中的杰出代表,是他重要的藝術源泉之一。在這幅作品中,蒙克尋找到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和創作主題。它雖然歸屬于“疾病”主題,但就某種角度而言,與“死亡”主題也有著密切關聯。它再現了索菲婭面臨死亡時的部分真實場景。“那是黃昏的時候了——瑪珈(索菲婭)躺在床上,臉色微紅,正發著燒,她那雙晶亮的眼睛不安地掃視著房間,她的神經已經錯亂了。她似乎在說漂亮而溫和的卡拉門(蒙克),你能不能把這個東西拿開,它太令我痛苦了,你答應嗎,瑪珈乞求地望著他。會的,我相信你會答應的,你看見那個頭嗎——那是死神……她的眼睛已經燒紅了。那個死神就要來臨了。——這是那樣的確定無疑,又是那樣的不可理解”⑤。
《病中的孩子》描繪了久臥病榻的少女和垂頭黯傷的母親。畫面中彌漫著游離在死亡邊緣的平靜。紅發的少女衰弱無力地注視著似有似無的影像,身旁的母親對于此刻的她而言,儼然不復有真實的存在感。面對死亡,面對即將到來的暗影,面對似乎有些微妙的親情,少女僅剩默然的等待。這恰是對恐懼的最佳表現。也許,這也正是畫家反復修改畫面的原因之一。希臘晚期雕塑《拉奧孔》塑造了拉奧孔因觸怒阿波羅神而與他的兩個兒子被海邊游來的大蛇纏繞、噬咬的形象,其精神和肉體雖陷于莫大的痛苦悲憤,面部卻保持著鎮定和靜穆。這與拉丁詩人維吉爾描述的痛極狂吼,聲震數里截然不同。溫克爾曼在《關于在繪畫和雕刻藝術里模仿希臘作品的一些意見》里提及:“希臘杰作的一般主要的特征是一種高貴的單純和一種靜穆的偉大……就像海的深處永遠停留在靜寂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濤洶涌,在希臘人的造像里那表情展示一個偉大的沉靜的靈魂,盡管是處在一切激情里面。”⑥在蒙克的多數作品中,雖無史詩般的偉大主題,亦無“靜穆的偉大”“偉大的沉靜”之類的藝術表現,卻與希臘雕塑《拉奧孔》在藝境構建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內心雖極盡苦痛掙扎,畫中情境在感傷、焦躁、抑郁等動蕩不安的情愫表面卻覆著層素紗般清淡縹緲的靜。這與他過早接觸和體味死亡有著直接關系,“死亡印象”主宰著蒙克畢生的記憶、畫筆和思緒,即便是甜蜜的“愛情”主題。
“愛情”
《吸血鬼》是蒙克“愛情”主題中的代表作之一,與他在同類主題中表現的女性形象一樣,被塑造為統治者和掠奪者,貪婪、冷酷而充滿誘惑。畫面中的女人,面龐紅潤而充滿激情和生機,一頭紅發披散如瀑,埋頭深吻著男子的脖頸。這本是現實生活中極為常見的、充滿愛戀的場景。然而,男子蒼白的面色以及背景中洋溢的死寂和不安,卻令人難以聯想到甜美的戀情,而似乎是即將到來的死神。紅與白的鮮明對比使愛情這一神圣的主題被綴以罪惡、陰謀和背叛的附飾。男子如同沉默的羔羊成為“愛情”的奴仆和犧牲。當時的畫評和輿論界曾一度將蒙克的這類作品歸于“妖婦”題材。它盛行于19世紀90年代的歐洲,認為女性以魅力誘惑男性并導致其走向毀滅。其中以法蘭佐·謝多古創作的《跳舞的莎樂美》最具代表。
然而,《吸血鬼》并不同于“妖婦”題材的作品。它原名《愛情與痛苦》,源于畫家失敗的初戀以及早年不幸的遭遇。戀人無所牽掛的隨心所欲和時冷時熱令蒙克時常懷疑而嫉妒①。她的離去令蒙克重溫了失去母親和索菲婭的痛苦和無助。畫中的男女沒有具體的面部表情,表現出畫家對愛情的無奈和絕望。女人充滿張力的背影幾乎包圍了整個畫面,并似乎依然隱約在觀眾的眼瞳中繼續擴張舒展著。兩個人在這如夢魘般模糊迷離的背影中融作一團,愛情與痛苦重疊在激情與希望的終焉。由于母親和姐姐索菲婭均死于遺傳性肺結核,蒙克認為自己沒有享受婚姻的權利。他深恐疾病將再次使至愛之人墜入死神的懷抱。因此,“愛情”主題在畫家的筆下也淪為“死亡”的俘虜。他選擇繼續孤獨并痛苦著,在紛繁的現實生活中,除去藝術,確乎僅剩下疾病與死亡時刻承載著他疲憊的心靈。
“死亡”
對于“死亡”主題的表現,與蒙克同期的表現主義藝術家均有所涉及。克里姆特創作的《生命與死亡》以其高度的象征性和鮮明的裝飾感使畫面充滿濃郁的神秘色彩;恩索爾創作的《骷髏們爭奪吊死者的尸體》,更像是一種黑色幽默,將人性的泯滅通過諷刺和幻想的手法戲劇性地表現在畫布上。而蒙克筆下的“死亡”卻是真切、嚴肅的,如同再現他的生平一般,每一抹色彩都飽含著他復雜矛盾、驚恐戰栗的情緒和思考。因而,他的作品總是涌現著強烈的暗示,如同尼采筆端的詞句,看似激烈卻又充滿深思熟慮后的冷靜。
《太陽》是蒙克晚年的代表巨作,象征著“死亡”的終極形態——重生。生命的陽光穿透畫家內心對死的畏懼,平撫了他心中的痛苦、不安和焦慮,曾經在血紅色夕陽下吶喊的靈魂獲得救贖和平靜。“我的后半生是努力站立起來的,我的途徑時常伴隨著深淵”①。《太陽》正是蒙克從回憶的“深淵”中努力站立起來看到的生命中最輝煌的景象。
在這幅作品中,蒙克描繪了挪威南部克拉格雷海灣的巖石與海面。初升的太陽居于畫面中心,豐富燦爛的光線仿若空中綻放的煙花,巨大的白色光環吞噬著天空中的暗影,如同一只閃耀著生命異彩的眼眸注視著海灣的四周。“白色”在蒙克的諸多作品中象征著疾病和死亡,更暗示著畫家內心深處的彷徨、迷惘和孤獨。在《太陽》一畫中,它卻被用來表現熾熱而莊嚴的生命之光,并且暗示著勇氣、希望和新生。《太陽》的構圖形式得益于歐洲中世紀教堂的圓形花窗,充滿崇高和神秘的宗教情緒。它暗示著畫家內心對于死亡和失去的釋然,以及幼年時代曾經因著苦痛回憶而走向扭曲的對上帝、生命的信仰復原如初。這幅作品即將“死亡”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象征著蒙克“巨大的生命力和情感爆發力”⑤。
結語
蒙克的藝術伴隨他痛苦的一生走向光輝的頂點。死亡曾經一度使他喪失信仰和激情,但也正是對死亡的執著探索令其得見地獄中的天堂。在“疾病、愛情和死亡”三大主題中,對于“疾病”和“死亡”主題的表現似乎更為深刻和真實,其訴求、質疑和思考貫穿畫家的一生。一個靈與肉深陷疾病的孩子、一個被瘋狂和惡魔所纏的畫家,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使他無法正視滿溢人群的現實世界,孤寂的身影筋疲力盡地舒張著內心的自嘲,低聲吶喊著蒼白惶惑的生命,踱著、吟著,徘徊在生死夢界的夾縫里,似曾清醒,又似不識這流淌著鮮血的天際。然而,《太陽》的出現作為“死亡”主題的巔峰之作,如同鳳凰涅槃,使病室之外的畫家亦能感受到耀眼奪目的生命以及那久違的溫暖和光輝。
注釋:
①何政廣.蒙克——北歐表現派先驅[M].1版.河南教育出版社,2003.
②(挪威)阿恩·愛格尤姆.蒙克[M].宋紅梅譯.1版.湖南美術出版社,1989,6:33.
③(英)勃洛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兩性社會學[M].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4.
④劉叢星.西洋美術家畫廊·蒙克[M].1版.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2.
⑤段守虹.蒙克與《吶喊》[M].1版.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⑥宗白華.美學散步[M].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4.
參考文獻:
[1]愛德華·蒙克.蒙克私人筆記[M].冷杉譯.金城出版社,2012.(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