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工筆人物畫“經營位置”的古今之異
作者:商洛學院藝術學院 陜西商洛 樊鴻濤
發布時間:2015-06-03 11:41:13
【摘 要】“經營位置”是六法論對畫面構圖的要求,是要求畫家主觀掌控、布置畫面,是藝術的再創造。西方繪畫稱之為構圖,中國繪畫稱之為“置陳布勢”,亦可以稱之為“章法”與“布局”。當代工筆人物畫在延續了中國畫傳統的時空表現觀念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構圖法的影響,在經營位置時能夠靈活運用散點透視的觀察方法,和西方點、線、面的畫面構成方法。使畫面在協調、舒適的同時更加飽滿、充實,對背景注入了更多的精力去安排和描繪,使人與環境的關系處理上更加的真實客觀,也使畫面更加具有藝術表現力。【關鍵詞】構圖 創新 中西結合
此文章為商洛學院2014年度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項目成果,項目號14jyjx139。
“經營位置”是六法論對畫面構圖的要求,是要求畫家主觀掌控、布置畫面,是藝術的再創造。西方繪畫稱之為構圖,中國繪畫稱之為“置陳布勢”,亦可以稱之為“章法”與“布局”。“中國畫對構圖的重視淵源已久,早在一千多年前,東晉的顧愷之就在《畫評》中提出:‘若以臨見妙裁,尋其置陳布勢,是達畫之變也’。”①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把“經營位置”稱之為畫之“總要”,可見“經營位置”的重要性。畫家不是將自然物象完全照搬過來,像照相機一樣如實記錄影像,而是需要按照中國畫的審美規律苦心地加以主觀“經營”。藝術家的匠心獨具就體現在“經營位置”上。利用一切藝術手段,根據畫家的主題立意,把人、景、物通過提煉取舍加工,使之符合中國畫的審美要求又要反映現實生活,反映一定的思想,體現一定的形式美,是達到“氣韻生動”的重要手段。
傳統公筆人物畫經典構圖模式
傳統工筆人物畫是以“散點透視”的觀察方法,追求飽滿、完整的表現形式,突出人物的中心性和主體性。在構圖方法上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嚴格的要求。如長卷形式的畫幅構圖。“長卷畫”是中國畫獨特的構圖方法,從魏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到唐朝《簪花仕女圖》、《搗練圖》以及五代《韓熙載夜宴圖》等眾多作品,都是長卷式的畫幅構圖,這也成為傳統人物畫的經典構圖形式。畫中人物從右至左依次展開,畫中情節既相互關聯又獨立存在,不論有無背景都以人物為中心,以表現人物的風貌、神情為目的,人物動作動靜相宜、顧盼迎合,既交代清楚人物所處的環境情節又要安排合理舒適。
這其中最為經典的作品就是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這是一幅描寫現實生活、現實人物的作品,畫家精心挑選了五個夜宴的場景,按照時空的順序,巧妙運用環境變化組織畫面構圖。屏風的合理巧妙運用,將眾多人物在不同時間的豐富活動,舒適地安排進同一畫面,由器物分隔場景,像是電影的長鏡頭、搖鏡頭,景別變動中同一人物一再出現,畫面主角韓熙載反復出現在不同的場景中,神情黯然肅穆。長卷式的構圖使畫面連貫而完整,真實地表現了歌舞升平的夜宴場面,就像是一篇娓娓道來的記敘文,其寫實性堪稱一絕。但畫面卻并未因長卷式的構圖,人物眾多而有失精細,夜宴中不同身份的人物塑造得性格鮮明,觀之如臨現場。在人物的刻畫上一絲不茍,人物位置的安排上也是極為講究的,如五個吹笛的歌伎動作自然和諧,如同她們演奏的優美曲調一樣配合默契,使畫面極富美感。(如圖1)
再有中堂式的畫幅構圖。中堂式的畫面構圖莊重飽滿,是中國人物畫寫真肖像的正式構圖方法。是中國人物畫寫實性的重要表現手法。如歷代的皇帝畫像、眾多的人物容像就是主要的代表作品。這樣的寫實畫像主要目的是供后世瞻仰紀念,所以人物居中端坐,畫面飽滿端莊。人物的刻畫上更是嚴謹細致,肅穆莊嚴。但這類作品更多的是追求繪畫的實用功能,藝術性較為薄弱。(如圖2)
還有條屏式的人物畫構圖。明清之后,條屏式的人物畫構圖頻繁運用,用四、六、八、十二等雙數系列畫面,用在屏風之上,既實用又美觀。條屏式幾幅畫面內容各不同,但是繪畫形式相似,風格相同,在構圖時注意幾幅畫面中人物位置、動態的向背和整體布局。像清包棟《條屏仕女圖》為仕女圖四條屏。圖中纖秀動人的仕女配以湖光山色、亭臺樓閣,美景加美人,形成雅致且富有生活味的畫面視覺效果。
壁畫在我國傳統人物畫的實用價值非常重要,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因為壁畫的畫幅根據宗教實用要求,人物眾多、排列有序、需要營造宏大的場面,所以對構圖的要求就更為重要。如《朝元仙仗圖》,畫面描繪道教帝君往謁元始天尊的行列,眾多的神仙人物儀態不同,頭飾儀仗各異。因為位置的安排疏密有秩,既協調一致又有細節變化,加上飽滿有力的線條表現,人物衣紋稠疊,臨風飄揚,脫離塵世宛在空中,成功地表現出帝君的莊嚴、神將的威武和仙女的豐姿,充分營造出神圣莊嚴的宏偉氣場。
當代工筆人物畫構圖新穎、西化
當代工筆人物畫對構圖也是非常重視的,在延續了中國畫傳統的時空表現觀念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構圖法的影響,在經營位置時能夠靈活運用散點透視的觀察方法,和西方點、線、面的畫面構成方法。使畫面在協調、舒適的同時更加飽滿、充實,對背景注入了更多的精力去安排和描繪,使人與環境的關系處理上更加的真實客觀,也使畫面更加具有藝術表現力。幾乎每幅作品中既能看到傳統的烙印又有著西方影響的明顯痕跡。
如在何家英的畫作《山地》中(如圖3),畫面只是單單描繪了一個老農鋤地時彎腰揀拾石塊的瞬間。主體人物被安排在畫面視覺中心線上呈三角形穩定形狀,讓人不禁聯想到米勒《晚鐘》的人物。背景是大片的山石充滿整個畫面,前后空間有明顯的虛實處理,這樣的處理方法使畫面雖是單獨一個人物,卻顯得飽滿而豐富。畫家張見的作品,同樣運用傳統工筆畫技法,又大膽借鑒西方文藝復興經典構圖,創造出亦古亦今、亦西亦東的迷幻之境。
蒙太奇式畫面的拼貼構成也是當代工筆人物畫構圖的另一大特點。當前的時代已經進入了一個圖像時代,“圖像時代”是西方后現代思潮的產物。由于技術性問題的解決,使圖像生成的條件更方便,圖像以自己獨特的特點和優勢鋪天蓋地地充斥在我們的生活里,沖擊著我們的眼睛,讓人們用完全不同于古人的方式認知、把握和整合著現實世界。圖像學對中國繪畫藝術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改變了傳統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取材方式,人與物之間加入了第三方“仿像”。由直接取材變成了間接取材,藝術感受因為多了這一層間隔,增加了曲折的豐富性。畫家們從困惑到接受再到靈活使用,從眾多的真假難辨的“仿像”中獲得靈感,并將其運用到畫作之中。圖像學已成為當代工筆人物繪畫的得力幫手。這種取材方式導致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在處理構圖的時候使用拼湊的方式組織畫面。繪畫的素材來自各種各樣的圖像,如何使用這些圖像在畫面上排列組合,即拼湊圖像成為畫家的重要工作。
“新繪畫家往往堅持繪畫的精英立場,他們強調圖像借鑒不能簡單地變成一種拼貼刷涂行為,而應該是一種心靈勞作,并以為不能把繪畫等同于影像復制,繪畫應該仍然有其自律的規范和品質。”②所以,這種拼湊運用了蒙太奇這種操縱時空的方法,并不是雜亂無章的隨意拼湊,而是藝術家根據他對生活的認真分析與真實感受,選取他認為最能闡明自己藝術感動的、最適合表現人物性格、人物關系的部分,經過主觀的分解與組合,摒棄省略掉那些無關輕重的部分,保留下最需要的、最有藝術感染力的部分,按照自我的意愿組合在一起。使繪畫作品包含有最完整最豐富的情感信息,獲得高品質的藝術表現力。如劉金貴的作品《夏至》的構圖方式就是將眾多的人物用拼貼的手法組織在一起,簡單劃一的人物形象創造加上趨向一致的動作表情,合理地運用了構成學原理,使畫面飽滿甚至擁擠,十分貼切畫面內容的表現要求。(如圖4)
莊道靜的《美甲》構圖更是自由地將現實畫面打破、重組,三幅既獨立又關聯的畫面,按照畫家獨具匠心的手法安排在一起,甚至不在意視角的變化,這是對現實生活瞬間的抓取與組織,更是純粹為畫面美觀效果而作出的大膽拼湊、組成。(如圖5)
小結
僅以“構圖”的變化,就可看到工筆人物畫這一傳統繪畫形式,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藝術不是獨立存在的,歷史的腳步和時代的精神與藝術的發展息息相關。繼承傳統核心藝術思想與藝術追求是中國畫發展的前提,我們是站在對傳統中國畫藝術熱愛、理解并且深刻體會的堅定基石上,順應時代的變化,融入新穎優秀的方式方法,延續、推動中國畫的發展。
注釋:
①蔣躍.繪畫構圖學教程[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
②藝術當代[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4.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
[2]石景昭.中國傳統美術造型法則圖論[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3]汪珂玉.珊瑚網書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4]潘運告.唐五代畫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5](清)秦祖永.繪事津梁[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6]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C].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7]陳宏,向新元.構圖·創作[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