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國家一直希望把高等教育看作是與區域產業合作的窗口,人才培養模式又是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橋梁,所以優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適應區域產業發展的專業結構,是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的有效方式和途徑。筆者以陜西省產業結構為例,結合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嘗試性探討。【關鍵詞】產業結構 高校 經管類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提出:“我省今年年第一產業的預期目標是增長5%,第二產業增長13%,第三產業增長11%”,這說明我省的產業結構在逐年優化,從之前的以第一產業為主升級為以第二三產業為主,這就需要更多適應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的集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就是為了滿足這些需求。

我省高校一百多所,各專業人才眾多,是培養學生多樣化學習課程、多樣化專業知識,也是實現我省“三個陜西”宏偉目標最重要的教育基地。各高校經管類下屬的各個專業,所需要培養的是能夠服務在生產、管理等各領域第一線的高技能經管類人才。而隨著信息技術和管理經營理念的發展與升級以及各種新經濟、新概念經營等思潮日益多元化,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高校經濟管理學生培養中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才能進一步地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經濟管理人才。各高校經管學院如何在已有的認識和實踐的基礎上,將人才培養模式與我省的產業結構發展有效地結合起來是一個有待研究的重大課題。

我省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分析

1.專業設置分析

高校在經濟管理專業及其課程的構建上,一般都結合各高校的學生培養特色目標與教學實際,做到以經濟管理專業課程為核心,財經類專業基礎課圍繞著專業課程來服務的精神。在專業選擇上,一些高校為加強學生自主選擇的能動性,除開設經濟管理類的專業外,還對外開設了物流管理、連鎖經營、社區管理、酒店管理等專業方向,以適應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2.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分析

在對人才培養上,各高校普遍都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在教學模式上,普遍還是以傳統教學為主,對于教學模式缺乏創新,甚至一些學院為了節省教學成本,同時還為了追求短期的教學利益最大化,仍采取以教師為中心,以班級授課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來實現對學生的教學。在教學方式上,甚至還存在這一些學院實驗教學資源共享的方式,來實現對學生培養的成本最低化,實現學校的利益最大化。諸如共享高校實驗室等這些節約教學成本的手段,在高校教育中是常有之事,從這些方面都可體現出高校在經管類教學成本和實踐投入上的匱乏,從而更加影響到教學質量,使學生實踐教學在實現模式上受到一定的制約。

3.學生的自身能力分析

從現有的數據和相關分析來看,我省高校經管類學生的學習和實踐內容不如工科類學生飽滿,雖然其人際關系能力、文書寫作能力還較好,但是其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策劃能力等多方面都不一定優于工科學生。這主要是結合了我省高校的一些生源特點和經濟管理類專業本身所具備的一些特點來看的。

4.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從現有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表現或者反映的問題來看,或許是現有的教學模式上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又或許與這個專業本身抽象感很強的專業知識點有關,但最終效果是許多學生對此專業的課程在學習上表現懶惰乏味,覺得學習內容空洞,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學習的熱情不高。他們認為這樣的知識不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不像理科課程那樣得直觀具體,沒有固定程式和結果,讓人很難理解,也無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與此同時,當高校經管類專業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在對社會用人單位的狀況有所了解后會進一步發現專業學習的內容與社會需要人才存在較大的脫節情況,學校里學到的內容并不會對他們以后的發展起到較大的幫助作用,甚至不如在學校里構建廣泛的人際網絡對未來發展來得高效便捷,對學生本就不高的學習熱情雪上加霜。

產業結構協同發展下的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途徑

倘若說我省高校經管類專業要追求一定的發展,那么一味地只靠增加投入,或者是擴招生源的方式而在本身的師資配備上不實現優化,那么也只是一句空談。要想長期地實現良性的循環發展,并且還要追求一定的經濟效益,上述方法都并非上策,那么要如何才能實現這樣的效益,如何才能在保證為經管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其最主要對策如下:

1.優化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對于學習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要想在以后的社會實踐中真正地實現或者說真正地勝任經濟管理類的工作,那么我省當前高校經管專業類的教師就得通過整合教學內容以及課程體系之間的微調來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這樣一來,不僅實現了創新教學,還構建了新的教學體系,轉變了教師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經濟類知識的興趣和熱情,比如:開設一些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或者選修課等。通過改變一些教學方法,來讓學生對于本專業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比如會計專業的學生就可以多組織一些用友杯的創業設計大賽,或者經營大賽等,來實現學生之間的彷真實踐,來達到強化自己的學習能力,熟悉本專業領域該掌握的專業知識的能力。因此,優化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不僅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學生高度的責任感,還通過模擬的商業環境,使學生熟悉實際企業經營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提高學生的決策能力,培養和造就新一代適應未來挑戰的高素質企業經營、決策人才。

2.改進教學內容

要想進一步地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在一些教學內容上要作一些適當的改變,使得教學工作能夠與時俱進,體現不同時期的不同要求。具體有以下的改進方式,比如:細化課程教學內容,各課程之間強調系統性、連續性以及完整性,而且各課程之間要注意兩兩之間的鏈接連續性,避免一定的重復。還有一些課程的教學大綱,課程的教學,習題講解之間的多樣化以及一些案例或者試題等都需要教師的設計,這樣一來不但更新了教學計劃和目標,而且對學生的理解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好處和幫助,對促進課程體系優化的研究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3.教學方法的改變

在到處充滿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中,我省各高校的經濟管理專業教學也要實現一定的創新,比如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系統知識為傳授核心“的改變,將一些啟發性、模擬性教學案例穿插在課程中,鼓勵進行實地考察,模擬訓練,主張充分發掘學生的能動性以及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能力,充分發掘創新潛能等。當然,教學手段也要有所創新,比如傳統的經管專業教學主要以課堂為主,而當前要逐漸改為向計算機、多媒體、數字教學等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來賦予教學全新的方法,讓課堂教學與專業實踐結合起來,進而實現高校經管專業現代教學方法的持續性發展。

4.了解本專業的行業發展狀況,與產業結構協同發展

每一個高職院校的學子最終必須要面對畢業和就業,傳統模式下的“閉門造車”勢必不能使經管類專業在眾多激烈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因此,學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從各個渠道積極了解該行業的實際發展狀況,讓市場需求在各高校中具有導向性作用,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更重要的是將這些信息融入到平時的學生培養計劃中去,甚至可以開設專門的課程給學生教授相關信息,并將其與學生的理論學習相結合,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統一,讓學生在學校中的所學能在社會上從事該行業時真正學以致用。

結 語

總之,對于我省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問題,國內的專家和學者都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這對目前的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也為繼續研究產業結構協同發展下的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創新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轉化教學觀念,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手段,從而激發高職生積極學習的興趣,以此促進高職學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普林林.應用型本科教育解構及其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J].教育與職業,2009,27:21-24.

[2]鄧銀城.多樣化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方向[J].孝感學院學報,2012,03:23-28.

[3]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師搖籃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0,08:47-49.

[4]馬海樂,姜松,黃星奕,蔡健榮,何榮海,王振斌.食品工程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探索[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0,0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