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外語課堂焦慮量表》和自制調查問卷對中國西部一高校英語專業1-2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調查結果的對比分析顯示:(1)英語專業聽力學習焦慮普遍存在,且二年級焦慮狀況更為嚴重;(2)對焦慮積極作用的認可有利于降低焦慮;(3)學生的高考成績與焦慮產生不一定相關聯;(4)農村戶口學生比城市戶口學生焦慮現象嚴重。對研究結果的討論表明:為提高學生聽力焦慮應對能力,外語教師應將教學大綱落到實處,并做好引導與專業指導工作。

【關鍵詞】聽力學習焦慮 外語院校 現狀 調查

引言

焦慮作為一種特殊情緒體驗,最早出現在心理學領域,并受到Freud Sullivan,Jacobson,Rollor May,Epstein和Spielberger 等諸多研究者的關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焦慮的概念被引入語言研究領域。Gardner,Young,Krashen,Horwitz,Maclntyre,Yukie Aida和臺灣的張寶燕等諸多學者就焦慮與外語學習效果關系研究取得一定成果。隨著對外語焦慮研究重要性的不斷認識,相關研究也在不斷增多;但是,目前的外語焦慮研究多以非外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而且對外語具體科目的學習焦慮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對英語專業大一與大二學生英語聽力學習焦慮現狀的對比研究,為外語學習焦慮研究對象的多樣性與研究內容作以補充和豐富,并在對調查研究結果分析基礎上,針對英語教師的教學工作展開討論。

調查的設計

1.被試

本研究從西部一高校英語專業大一與大二各選取一個班級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兩個班級學習水平相當,且各有31名學生。兩個班級的學生來源地比例相同,來自農村的有15個學生,占48%;來自城市的有16個學生,占52%。

2.研究方法與問卷設計

本研究分兩步進行。第一步采用Horwitz等設計的《外語課堂焦慮量表》(FLCAS)測量學生英語聽力學習焦慮情況。FLCAS共含33個項目,主要包括四個維度:交際畏懼、考試焦慮、負評價恐懼和一般課堂焦慮;采用Likert 5點量表形式:(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既不同意也不反對;(4)同意;(5)完全同意。選1者計5分,選2者計4分,選3者計3分,選4者計2分,選5者計1分。其中,問題2,5,8,11,14,18,22,28及32為反向問題,反向計分。所有33題得分總分為焦慮指數。FLCAS的總分值從33分到165分,得分越高,表明焦慮程度越嚴重。第二部分研究建立在對學生的FLCAS問卷結果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采用自行編制調查問卷與訪談結合的方法開展,并對兩個年級的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研究。

本研究調查主要集中解決以下問題:第一,FLCAS 問卷反映出的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聽力學習焦慮情況;第二,與焦慮指數高低相關聯的影響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本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62份, 學生在固定教室固定時間作答,兩班剔除無效問卷各1份,收回有效問卷60份。

調查結果對比分析

1. FLCAS問卷

對一年級和二年級兩個班級外語課堂焦慮量表FLCAS問卷的調查結果顯示:英語專業學生聽力學習焦慮比例較高,學生的焦慮指數在49至131之間。其中,一年級焦慮問卷各項目的平均值為2.76(原始數據為2.7585862),焦慮指數介于49至124之間,學生的焦慮平均指數為91。二年級班級的焦慮問卷各項目的平均值為3.02(原始數據為 3.016162),焦慮指數介于72至131之間,學生的焦慮平均指數為99.5。兩個年級學生的焦慮平均指數都在90分以上,表明英語專業學生普遍存在聽力學習焦慮。二年級學生99.5的焦慮平均指數高于1991年Hortwitz等人研究的94.5,也高于1994年Aida研究的96.7。同時,二年級學生的焦慮指數高出一年級8.5個點。這就表明二年級學生英語聽力學習焦慮程度較高,且普遍高于一年級學生。

為對兩個年級學生的具體焦慮程度作進一步分析,將被試對象的焦慮指數按照由高到低劃分為四組:100以上為“高焦慮”,90-100為“中度焦慮”,80-90為“輕度焦慮”,80以下為“低焦慮”。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的焦慮指數從高往低排列順序和比例如下:(圖1)

由圖1可見,一年級班級在“輕度焦慮”組學生比例較低,其余三組的焦慮指數分布較平均。二年級“高焦慮”組學生比例達到一半,明顯高于同類別組的一年級學生,而且“低焦慮”組的比例只有7%。由此可見,“高焦慮”學生比例高是二年級班級整體聽力學習焦慮程度較高的重要構成因素。

2.焦慮指數相關因素

(1)對焦慮作用評價與焦慮指數

自編問卷中要求學生就英語聽力學習焦慮帶來的壓力進行評價。調查結果表明大一與大二兩個班級中沒有學生表示無壓力,在“一般”、“有點壓力”、“很大壓力”三個選項中,一年級的學生比例依次是37%、23%與40%;二年級的學生比例依次是16%、47%與37%。一年級班級中比例最高的為“很大壓力”,而二年級班級比例最高的為“有點壓力”。由此看出,即使是以英語為專業的學生,也無法避免焦慮帶來的外語學習壓力。

接下來,自編問卷要求一年級和二年級兩個班級對聽力學習焦慮的“促進”、“阻礙”、“促進與阻礙都有”三種作用評價進行選擇,三個選項分布的學生比例與學生焦慮平均指數對比結果如下:(圖2)

雖然聽力學習焦慮給學生帶來一定壓力,但是有趣的是,認為焦慮負作用居多的學生在兩個年級中都僅占13%。一年級20%的同學認為焦慮的促進作用居多,持同樣觀點的二年級學生的比例略高,為34%。其余的大部分學生表示,焦慮既有促進作用又有負面作用,關鍵看自己怎么對待。總體而言,學生整體上對焦慮有著客觀的評價態度。此外,可以看到,對焦慮積極評價的學生整體上焦慮指數較低,而對焦慮持否定態度評價的學生整體上焦慮指數較高。因此,學生對待焦慮的不同評價與焦慮指數顯示一定的關聯性。

(2)高考成績與焦慮指數

高考是學生選擇大學和進入大學的資格考試,在學生和家長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研究對學生高考成績和焦慮指數進行對比分析,以此調查高考成績對英語專業學生聽力學習焦慮狀況的影響。一方面,高考作為國家統一標準的大學入學考試,有較好的效度與信度;另一方面,高考的滿分為150分,與FLCAS問卷164分的總分比較接近,易于觀察調查對比的結果。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高考成績和焦慮指數的調查對比結果分別如圖3和圖4所示:

圖3中的高考成績曲線變化相對平緩,而焦慮指數曲線則變化幅度較大。為了更好地進行比較,本研究選取考試分值最高和最低的各4個點數進行分析。圖3中,點數最高的四位依次為點27、點23、點16與點17。各點對應的高考分數由高到低依次為143、139、137、133;各點對應的焦慮指數分別為124、83、87、95。點27與點17的焦慮指數遠遠高于一年級焦慮平均指數91,而點23與點16對應的焦慮指數卻較低。高考得分最低的四位依次為點1、點4、點12與點10。各點對應的高考分數由低到高依次為104、108、116、120;各點對應的焦慮指數分別為86、103、87、116。點4與點10的焦慮指數分別比一年級焦慮指數高出12分與25分,而點1與點12對應的焦慮指數卻較低。以上對圖3考試分數最高4位和最低4位的分析可見,高考分數對聽力學習焦慮的產生并沒有顯著關聯。

圖4中清晰可見,點數1、點數17、點數25、點數29為考試成績峰值,但各點對應的焦慮指數卻相對較低,顯示出高考分數和焦慮指數的負相關。綜合圖3和圖4分析可知,英語專業一部分學生的高考成績和焦慮指數呈現負相關,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的高考成績與焦慮指數與沒有顯著關聯。

(3)生源地與焦慮指數

有效問卷中,一年級班級來自城市的學生有14人,占學生數47%;來自農村的有16人,占學生總數的53%。按照生源地,對其焦慮指數從高到低排列如下:(圖5)

由圖5可見,城市戶口學生焦慮平均指數為80.29(原始數據為80.28571),最高94,最低49。農村戶口學生焦慮平均指數為100.44(原始數據為100.4375),最高124,最低81。生源地為農村的學生焦慮指數整體上明顯高于生源地為城市的學生,高了近20個指數。調查表明,農村地區學生焦慮狀況比城市學生程度嚴重。為進一步驗證此結論,對二年級班級的焦慮指數也按照生源地進行對比,結果如下:(圖6)

二年級城市學生焦慮平均指數為96.86(原始數據為96.85714),最高值為117,最低值為72。農村學生焦慮平均指數為101.88(原始數據為101.875),最高值為131,最低值為72。通過比較不難看出,二年級班級中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學生的焦慮程度比一年級相同生源地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漲幅,而農村地區學生的焦慮指數整體上仍然高于城市地區學生,高了5個指數。調查結果再次表明,英語專業學生的聽力學習焦慮情況與生源地相關,而且生源地為農村的學生比城市的學生更為焦慮。

結論

通過對大一與大二外語專業學生聽力學習焦慮現狀的調查與聽力學習焦慮相關影響因素的對比分析可見:(1)英語專業聽力學習焦慮普遍存在,大二焦慮狀況比大一嚴重;(2)對焦慮積極作用的認可度越高,越有利于降低聽力焦慮;(3)英語專業部分學生的高考成績與聽力焦慮產生呈現負相關,部分學生未顯示顯著關聯;(4)英語專業聽力學習焦慮呈現來源地差異,農村戶口學生比城市戶口學生焦慮現象嚴重。

討論

對外語院校英語專業學生聽力學習焦慮現狀的調查研究表明:不同年級、不同來源地等因素導致不同學習水平會對聽力學習焦慮程度產生不同的影響,但是對焦慮作用的正確認識有助于降低焦慮水平。因此,外語教師要從以下三方面加強外語教學工作,幫助學生提高外語聽力學習焦慮應對能力。

1.促進起點公平,實現高中到大學的平穩過渡

生源地為農村學生的聽力學習焦慮程度高于生源地為城市學生的現狀需要引起重視。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與中國東部與沿海城市相比較,西部學生的外語學習條件和水平相對落后,尤其是西部的農村地區。雖然也有很多農村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英語成績,但是只考查書面水平的英語考試并不代表他們具有英語聽力水平。以參加本研究的兩個外語班級為例,來自西部農村的學生超過50%,他們中只有不到10%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前接觸過英語聽力學習,而與此相對照有40%的城市學生在進入大學前接受過英語聽力練習。這種在大學入學起點不公平的現象急需改善。

我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明確提出“發展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的教學目的,并且在聽力教學要求中指出:能聽懂對方在學生所學過的語言范圍內,用略慢的語速談有關日常生活的內容,有時需要對方重復;能聽懂廣播、電視及其他音像制品中,與本學段水平相當的語言材料或教學內容;除教材外,泛聽總量應達到40小時左右。雖然高中的教學大綱中有明確規定,但是由于英語聽力考試在高考中并不考查,因此,聽力學習在高中并未得到重視,甚至在部分高中并未開展。而按照《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提高學生語言技能的要求,外語院校的課堂教學從大一開始便要求全英文授課,聽力課的內容也按照英語國家人士日常生活分專題開展。結果導致從未接觸過英語聽力練習的學生,在進入大一后,因為缺乏基本的外語輸入,外語輸出效果很不理想,不僅聽力課學習無法跟進,甚至對教師的課堂用語以及對課文內容的解釋也無法理解,結果產生嚴重的聽力焦慮。因此,針對要報考外語院校的高中生,尤其是生源地為農村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就要開展英語聽力練習,打好基本功,才能和城市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從而減緩入學后的聽力學習壓力和焦慮。

2.加強專業訓練,做好大一到大二的過渡工作

與大一學習要求相比,《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對二年級聽力教學在難度上有較大的提高。大綱要求一年級學生要“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內容,并能辨別說話人的態度和語氣;聽懂VOA慢速新聞廣播和文化節目,抓住主要內容”。而大綱要求二年級學生要“聽懂中等難度(如TOEFL中的短文)的聽力材料,理解大意,領會作者的態度、感情和真實意圖;聽懂VOA 正常速度和BBC新聞節目的主要內容;能大體辨別各種英語變體(如美國英語、英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二年級和一年級相比,在詞匯量、語速、理解各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而聽力課程的課堂教學時間每周僅有2學時,一年僅有約40學時,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實際需要。不容忽視的是,與高中學習相比較,大學課余時間較充裕,也具有較大的自由度。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課前、課堂和課后各個階段的銜接和檢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發放聽力補充材料,開展聽力課下練習,加強專業訓練,做好大一到大二階段的過渡。

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焦慮,轉化壓力為動力

《教育部關于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要求研究提出高考英語科目一年多次考試實施辦法,這無疑為有意向報考外語院校的學生考出高水平成績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降低了外語專業學生的考試焦慮。事實上,在進入大學后,英語專業學生還要面臨以聽力焦慮為代表的更多的外語學習壓力,這就需要對外語學習焦慮有正確認識。第一,適度的焦慮和壓力一樣,具有促進作用。Kleinmann根據Alper及Haber的研究將焦慮分為促進性焦慮(facilitative anxiety)和妨礙性焦慮(debilitative anxiety),并認為促進性焦慮對語言學習有好處[1]。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 對大部分人而言,焦慮程度與學習效率之間的關系呈倒“U”型曲線, 即焦慮程度過強和過弱都會阻礙學習;只有對高能力的人而言,高度的焦慮才能促進學習[4]。第二,正確認識自身學習現狀,轉換壓力為動力。學生要找到自己焦慮的原因,對癥下藥。第三,重視過程勝過結果,正確對待考試。第四,敢于挑戰自我,樹立積極學習觀,終生學習觀。

結語

外語聽力學習焦慮是外語學習者面臨的重要障礙。本研究運用《外語課堂焦慮量表》和自制調查問卷對中國西部一高校英語專業大一與大二年級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西部外語高校學生的外語聽力學習焦慮與學生的學習年級、生源地以及對焦慮作用的認識有一定的關聯,而與學生的入學聽力學習水平不一定關聯。因此,外語教學工作要加強來自不同年級、不同生源地學生的學習過渡工作,保證學生學習的起點公平性,突出外語學習的專業性;同時,要積極引導學生正視外語學習焦慮。

由于受被試數量、被試區域和自制問卷問題設定等因素的影響,本次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外語院校外語學習焦慮表現在多方面,焦慮現狀的形成因素也是多種的,本文只是基于西部英語專業聽力學習焦慮的基礎性研究。對外語院校學生外語學習焦慮現狀在口語、寫作等其他科目的研究,對中國中西部外語焦慮現狀的對比研究以及對外語焦慮研究的專業數據和更多技術手段運用的研究是今后外語焦慮研究需要拓展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Kleinmann, H. The Strategy of Avoidance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In Willam.C. Ritchie(e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Issues and Implications[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8.

[2]馮建新,戴雅玲.大學生焦慮狀況及原因調查[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2(3):99-102.

[3]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4]化得元.論學習焦慮——心理學視野中的學習心理健康問題[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5]王琦,丁喜善.中國西部農村中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的調查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8(5):69-73.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