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詠終南山道觀詩探析
作者:西安文理學(xué)院 陜西西安 榮小措
發(fā)布時間:2015-06-02 10:22:59
【摘 要】終南山作為中國道教思想的發(fā)源地,在唐代極受關(guān)注。唐王朝出于政治目的在此修建了不少道觀,道教徒眾多,道教文化氛圍濃厚,現(xiàn)存的數(shù)十首唐代詠終南山道觀詩也留下了唐代道士與詩人獨特的宗教活動狀態(tài)和精神面貌。初盛唐時期的終南山道觀由于皇室的特殊尊崇而具有濃厚的廟堂色彩,吸引了不少崇道隱逸的文士賦詩歌詠。中唐文人熱衷終南山道觀,常抒發(fā)其對山中采藥煉丹、服食求仙的熱望。晚唐文人的相關(guān)詩作漸少,對終南山隱士更為關(guān)注。這些詩歌賦予了終南山特殊的道風(fēng)仙趣和神秘色彩。
【關(guān)鍵詞】終南山 道觀 道教 隱逸
基金項目:西安文理學(xué)院中國古代文學(xué)省級重點學(xué)科建設(shè)資助項目(陜教位字[20116]號)。
終南山有著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道教的核心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源于樓觀臺,使終南山成為中國道家和道教思想的發(fā)源地,并被道教奉為“天下第一福地”,終南山的別名太乙、太一、太壹等稱呼均有鮮明的道教色彩。唐朝建立以后,唐高祖李淵為了提高皇室地位,自稱是老子李耳之后,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尊道教為“國教”,使道教大盛,也使長安及其南郊的終南山興建了不少道觀,主要分布在樓觀臺、驪山、華山附近,現(xiàn)可考者有樓觀臺、白鶴觀、白鹿觀、太元觀、金仙觀、太一觀,藍田山謁仙祠、仙游觀、望靈觀、遇仙觀、集仙庵、玉真觀別館等數(shù)十座。其中最受重視的是樓觀臺,樓觀臺位于周至縣東南15公里的山麓中,相傳為尹喜結(jié)廬處,也是老子講《道德經(jīng)》處,被認為是“此宮觀所自始也”(《樓觀本起傳》)。唐代的樓觀臺因為道教的受尊崇以及建國時有功,在高祖武德三年(620年)被賜名為宗圣宮,唐高祖曾兩次前往致祭,并耗時七年進行擴建,是唐代最重要的道觀之一。終南山不僅道觀多,并有陳摶、呂洞賓、劉海蟾、張無夢、種放等著名道教徒在此修道。唐代有不少文人前往終南山道觀游賞賦詩,從這些道觀詩中可以了解到唐代終南山道教風(fēng)氣之所在及文人崇道狀況?,F(xiàn)將唐詩中吟詠到的具名終南山道觀列表如下:
初盛唐終南山道觀的廟堂色彩及文人的隱逸風(fēng)尚
唐初統(tǒng)治者出于政治目的推崇道教,興建道觀,使很多道觀具有濃厚的廟堂色彩,秦嶺山區(qū)的道觀也是如此。如驪山白鹿觀是因唐高祖在此獲白鹿而興建,完全是政治性的產(chǎn)物,廟堂色彩濃厚。后有唐中宗曾幸白鹿觀,隨行者崔湜、李嶠、張悅、沈佺期等人共有10首應(yīng)制詩描寫白鹿觀。充分體現(xiàn)了初唐統(tǒng)治者出于政治目的,大力宣傳道教的實用特色。而這些應(yīng)制詠道觀詩也大都氣勢恢宏,仙氣濃郁。如:洞府寒山曲,天游日旰回。披云看石鏡……雙童還獻藥,五色耀仙材。(張說的《 奉和圣制幸白鹿觀應(yīng)制》)碧虛清吹下,藹藹入仙宮。松磴攀云絕,花源接澗空。受符邀羽使,傳訣注香童……(蘇颋的《 幸白鹿觀應(yīng)制》)……天流芝蓋下,山轉(zhuǎn)桂旗斜……仙杯落晚霞。唯應(yīng)問王母,桃作幾時花。(沈佺期的《幸白鹿觀應(yīng)制》)玄游乘落暉,仙宇藹霏微。石梁縈澗轉(zhuǎn),珠旆掃壇飛。芝童薦膏液,松鶴舞驂騑……(劉憲的《奉和幸白鹿觀應(yīng)制》)。
詩歌中金碧輝煌的道觀建筑與洞府、受符、仙藥、芝童、瑤池、王母等道教意象互相交織,再加上終南山雄深秀美、云遮霧繞的大背景,遂營造出一種華美奇幻、仙氣氤氳的獨特氛圍,迎合了封建帝王推崇道教、服食丹藥、希求長生的意圖。這類詠終南山道觀詩的應(yīng)制性質(zhì),也反映了其因受皇室推崇而興盛的御用色彩。
初盛唐統(tǒng)治者對道教的特殊尊崇,使社會上隱逸崇道風(fēng)氣盛行一時,盛唐大詩人王維、李白、杜甫、儲光羲、薛據(jù)等人在長安期間都有過不同程度的崇道行為,留下了吟詠終南山道觀的詩作。如王維的《過太乙觀賈生房》:“昔余棲遁日。之子煙霞鄰。共攜松葉酒。俱簪竹皮巾。攀林遍巖洞。采藥無冬春。謬以道門子,征為驂御臣。常恐丹液就,先我紫陽賓。夭促萬涂盡,哀傷百慮新。跡峻不容俗,才多反累真。泣對雙泉水,還山無主人。”詩人寫他曾和賈生一起在終南山太乙觀隱居,與煙霞為鄰,一同采藥煉丹、學(xué)道求仙。雖然詩人對道教的信奉并不堅定,后來“謬以道門子,征為驂御臣”。但王維對其棲隱終南山道觀的經(jīng)歷頗有留戀,對道士采藥煉丹一事仍然關(guān)注。實際上,唐代由于煉丹術(shù)興盛,服用丹藥成為一時風(fēng)氣,很多詩人也渴慕丹藥、熱衷服食、甚至隱居山中親自合煉。如詩人薛據(jù)年輕時也曾熱衷煉丹。據(jù)《唐才子傳》記載,他“初好棲遁,居高煉藥。晚歲置別業(yè)終南山下老焉”。他也在《出青門往南山下別業(yè)》一詩中自述他“舊居在南山,夙駕自城闕……弱年好棲隱,煉藥在巖窟”,詳細描寫了自己和藥煉丹的情形。儲光羲也曾隱居終南山,崇道煉丹,其詩《終南幽居獻蘇侍郎三首時拜太祝未上》云:“……道近無艮足,歸來臥山楹。靈階曝仙書,深室煉金英……羽化既有言,無然悲不成”,詩人幽居終南期間,既讀仙書,復(fù)煉金丹,終因羽化成仙的可望不可得而心生悲慨。
除采藥煉丹外,對人生適意和意志自由的追求,高蹈脫俗、不受羈束的精神,也是唐代文人羨慕神仙生活、向往神仙世界的重要原因。如道教信奉者李白,他的《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 》詩云:“……云臺閣道連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備灑掃,麻姑搔背指爪輕。我皇手把天地戶,丹丘談天與天語。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蓬萊復(fù)西歸。玉漿儻惠故人飲,騎二茅龍上天飛?!痹娙嗽谠娭袑⑺暮糜训朗吭で鹈枋鰹椤安凰赖で鹕?,類同神仙,他在華山云臺峰上有諸位神女悉心照顧,又能出入宮門,與帝王暢談,榮耀異常,令李白敬佩不已。詩人很希望能和元丹丘一起暢飲“玉漿”、騎龍飛升,這完全符合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奇思妙想和道教徒李白追求自由超脫的強烈愿望。李白還曾前往終南樓觀,向已出家為道士的玉真公主獻詩《玉真仙人詞》:“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弄電不輟手,行云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yīng)相逢?!崩畎自谠娭袑⒁殉蔀榕朗康挠裾婀鞣Q為玉真仙人,并盛贊她的求仙生涯與瀟灑行蹤。說她時常前往華山作道家的法術(shù)“鳴天鼓”,還能乘雙龍上天,來日一定可以得道嵩山,與西王母相逢。詩歌成功表現(xiàn)了這位“仙人”的行跡飄忽、個性非凡,推崇之意尤為明了。
同樣對終南山隱士懷有敬意的還有“詩圣”杜甫,他曾對在終南山玄都壇隱居的好友元逸人的修道行為寄詩致意。其《玄都壇歌寄元逸人》詩云:“故人昔隱東蒙峰,已佩含景蒼精龍。故人今居子午谷,獨在陰崖結(jié)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壇,青石漠漠常風(fēng)寒。子規(guī)夜啼山竹裂,王母晝下云旗翻。知君此計成長往,芝草瑯玕日應(yīng)長。鐵鎖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蕭爽。”詩中的元逸人即道士元丹丘,曾在終南山子午谷中的玄都壇修行。詩的前幾句引用終南山東蒙峰和《抱樸子》、《神仙傳》、《述異記》等典籍中的意象,描述玄都壇的蒼莽景色,贊揚元逸人的艱苦修行;末四句對元丹丘超塵脫俗的道行、服食芝草瑯玕、居處鐵鎖高垂,身處終南福地的逍遙自得生活深表羨慕。道家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大自然中尋找心靈皈依,對山水詩和隱逸詩影響很大。
中唐詩人與終南道教
中唐前期文人剛剛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對功業(yè)抱負的熱情減退,對道教自由超脫的生活更加向往,創(chuàng)作了不少造訪秦嶺道觀及與道士交往的詩?!按髿v十才子”中的盧綸、李端、李益、韓翃等人均有此類詩作。其中以盧綸存詩最多,如《太白西峰偶宿車祝二尊師石室晨……寄呈鳳翔齊》:“青冥有桂叢,冰雪兩仙翁……逍遙擬上清,洞府不知名。醮罷雨雷至,客辭山忽明……巖壑樹修修,白云如水流……吁嗟系塵役,又負靈仙跡。芝朮自芳香……煙霄不可仰,鸞鶴自追隨?!痹娙朔Q道士為“仙翁”,對其在終南山中“巖壑樹修修,白云如水流”的幽美環(huán)境,打醮采芝、鸞鶴相隨的瀟灑生活非常羨慕,對自己“吁嗟系塵役,又負靈仙跡”的現(xiàn)實處境嘆息不已。顯然,對道教的向往是源自對現(xiàn)實處境的不滿。盧綸與終南山道士交往的面很廣,他的另一首《藍溪期蕭道士采藥不至》詩就表現(xiàn)了他與終南山蕭道士的交游,詩中的“病多知藥性,老近憶仙方”,也可見盧綸對煉丹服食、治病長生的渴望。
其他文人也樂于與道士交游,如李端的《游終南山因寄蘇奉禮士尊師苗員外》詩:“半嶺逢仙駕,清晨獨采芝。壺中開白日,霧里卷朱旂。猿鳥知歸路,松蘿見會時。雞聲傳洞遠,鶴語報家遲。童子閑驅(qū)石,樵夫樂看棋。依稀醉后拜,恍惚夢中辭。海上終難接,人間益自疑。風(fēng)塵甘獨老,山水但相思。愿得燒丹訣,流沙永待師?!痹娙搜壑械牡朗可铋e雅,一大清早就獨自采芝山中,其生活環(huán)境幽美自然且富有仙氣,那里有猿鳥松蘿,雞聲鶴語,人們的生活閑適自得,“童子閑驅(qū)石,樵夫樂看棋”,使詩人也對山中修道充滿向往,表示“愿得燒丹訣,流沙永待師”。
中唐后期,文人的崇道傾向不減,孟郊、韓愈、白居易等人都有詩作。如孟郊的《李益崔放送王鍊師還樓觀兼為群公先營山居》:“十年白云士,一卷紫芝書。來結(jié)崆峒侶,還期縹緲居。霞冠遺彩翠,月帔上空虛。寄謝泉根水,清泠閑有余。”詩中的白云士指道士,紫芝書指道書,崆峒侶指道友、仙侶,霞觀指道冠,月帔指道服,詩歌以豐富的道教語匯極力描寫了王練師在終南山的隱居修道生活,并對這種仙境般的生活充滿了渴望。
終南道觀里的道士為了宣傳道教,也會下山作“道講”以爭取百姓的信仰,韓愈的《華山女》對此有生動的描寫:“……華山女兒家奉道,欲驅(qū)異教歸仙靈……遂來升座演真訣……驊騮塞路連輜輧。觀中人滿坐觀外,后至無地?zé)o由聽……天門貴人傳詔召,六宮愿識師顏形。玉皇頷首許歸去,乘龍駕鶴來青冥。”詩中的華山女道士在長安城里升座講經(jīng),聽者眾多,并受到了宮中貴人的贊賞,足其非凡魅力。
晚唐道風(fēng)余韻
晚唐社會衰敗,長安城無復(fù)昔年盛況,吟詠終南山道觀的詩也為數(shù)不多,僅有姚合、鄭谷、項斯、李洞、呂巖等人留下了幾首作品。如鄭谷的《游終南白鶴觀》承襲前人,表達了對終南山道觀中超脫凡俗生活的企慕: “步步景通真,門前眾水分。檉蘿諸洞合,鐘磬上清聞。古木千尋雪,寒山萬丈云。終期掃壇級,來事紫陽君?!痹娭械陌Q觀周圍有“古木千尋雪,寒山萬丈云”的高曠清景和“檉蘿諸洞合,鐘磬上清聞”這樣神秘雅致的修煉場所,使詩人不由生出了“終期掃壇級,來事紫陽君”的崇道愿望。晚唐詩人還對終南隱士多有關(guān)注。如李洞的《寄太白隱者》:“開辟已來雪,為山長欠春。高遮辭磧雁,寒噤入川人。棧閣交冰柱,耕樵隔日輪。此中棲息者,不識兩京塵?!睂懱咨胶?、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來表現(xiàn)隱者歸隱的堅定信念。
總體而言,唐代終南山中的道觀雖因唐王室的推崇而具有一定的廟堂色彩,但作為宗教修習(xí)場所,更具有自身獨特的環(huán)境氛圍和修道特色。在終南山山深洞幽、泉清云白、松風(fēng)鶴鹿的優(yōu)雅背景下,道士們采藥、煉丹、求仙、飛升,身無掛礙、自由往還……如此種種,對長安城中渴望消解現(xiàn)實煩憂,追求精神自由,迷戀羽化登仙的文士而言,無疑是頗具吸引力的。而文人的如上精彩描寫,也賦予了終南山特殊的道風(fēng)仙趣和神秘色彩而為后人所向往。
參考文獻:
[1]彭定求.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