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學管理如何貫徹以人為本原則
作者: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黨政辦公室 陜西西安 孔養濤
發布時間:2015-06-02 11:42:38
【摘 要】高校是教育事業的主陣地,其教學質量的高低與社會的發展有著直接關聯。高校教學管理作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點領域,需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既是實現培養高質量人才目標的需要,也是教學互動正常開展的重要保證。在高校教學管理工作中貫徹以人為本理念應突出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為本,建設一支有人本理念的管理隊伍。【關鍵詞】高校 教學管理 以人為本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青年基金(14YJC190011);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3JG003Y)。
以人為本理念與現代高校管理
“以人為本”的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在發展真理的道路上實現的新突破,擺脫傳統以物為發展中心的觀念。傳統的發展理念將物質財富的增加作為社會進步的物質標準,沒有充分注重人的發展和人的自由度問題,出現了“見物不見人”的現象。新時期“以人為本”打破了這一發展的標準,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標準,更多地將人作為各項工作的中心,以追求更加和諧的社會關系。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一種系統概括的思想,指導社會發展和各種管理事物,不同領域有著不同的體現形式。對于高校教學管理領域而言,堅持以人為本思想的管理,就是以師生為主體,追求師生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從師生的自我管理基礎出發,按照教育的整體目標引導教育教學活動,通過組織師生的不斷努力實現全面的自由發展的管理。
高校教學管理中貫徹以人為本原則的現實意義
高校教學管理是“建設、改革和管理”的有機融合,是通過一定的管理程序和管理手法對教學活動進行規劃、組織、指導和控制,最終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涉及內容廣泛,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教學管理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原則,確立以學生和教師為中心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和教師的學習工作積極性,有利于各項工作的開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1.有利于調動多方的積極性
高校管理涉及到的三個最主要的管理因素,學生、教師和管理人員,組成了高校教學管理體系。以人為本的貫徹落實還需要更好地發揮三者的關系,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更好的管理效果。高效的教學管理模式,需要從招生注冊開始,細化教學計劃、教學過程、學籍管理等環節的框架,符合實際,科學可行。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做到以學生、教師和管理人員為核心,從人的利益角度出發,維護好、尊重好、實現好人的各種要求,得到人的認可,才能真正發揮管理體系的學習工作熱情。
2.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創新是發展的核心動力,沒有創新也就沒有新技術新思想,發展也就失去了動力。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擴大了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因為學校本身就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地方,全面發展、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對于社會發展來說至關重要。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突出了創新意識教育,強化主觀創新觀念,不再束縛和限制個人的發展,以充分的發展自由刺激創新能力的發展。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還轉變了傳統的人才觀念,以更加符合時代需求的模式進行人才培養,摒棄陳舊落后的課程設計,增加現代化的內容,以新發展和新成果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創新能力。
3.有利于多層次的教學管理
教學工作是高校的基礎工作,教學管理則是保證基礎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從制度上和規范上都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圍繞科學管理體系健全了管理層次,進一步明確了具體的管理職責,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都能按照既定的方式進行,活動雙方也有更強的參與性,提高了教學活動的質量,更提高了教學管理的效率。
高校教學管理中以人為本原則的具體要求
高校教學管理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最主要的管理對象包括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高校的教學管理又是一個全面的系統,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管理對象相互關聯又獨具特色。高校教學管理以人為本的原則主要突出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教學管理要突出以教師為本
要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突出以人為本的原則,就必須將以人為本的目標細化,明確具體的管理措施,把以人為本落到實處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在教學管理中,以人為本原則主要表現在以教師為本上。確定教師的地位并明確教師的職責,充分為教師著想,維護教師的根本利益。
貫徹以教師為本的原則,首先要從教學活動中肯定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學活動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具有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導者,是實踐者,更是改革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客體,也是實踐對象和改革對象。教師的主體地位決定了相應的職責,教師要實踐教學活動,要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指導,也就是說教學活動是教師的“主戰場”,突出以教師為本的原則,就要在教學活動中突出教師的導向作用,這個導向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的設計與實施中。
2.高校教學管理要突出以學生為本
教師的主體地位體現在教學活動的主導作用,那么相應的我們也需要肯定和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堅持以人為本,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堅定不移,高校教學管理要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獲取知識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要學習新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思想道德品質,提升綜合素質能力。所謂教學,教是為了學而存在的,教的效果也直接體現在學生的學上,教學質量也就是學生學習質量,這一系列的活動都體現在學生轉化知識的行為方式上,所以說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如果說把學生作為知識的“容器”,學生始終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知識的轉化過程幾乎沒有學生的參與,教學活動怎么可能協調進行,學生也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因此,教學管理中,要明確突出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將教師的導學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強調以教師為本的主導作用,同時也不忽略以學生為本的學習過程。相應的,如果學生不會學習,不去主動地學習,教師采取的教學手段也得不到任何效果,也就無法突出以教師為本的主導作用了。
其次,要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現代教學理論中對于教學活動中師生關系有了更加科學的觀點,因為師生之間的溝通為知識的流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網絡”,雙向地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學生在與教師的溝通中,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出來,學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建立了更強的師生信任度,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手段達到預期目標。
再次,學生是充滿活力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體地位的體現就是能動性,這個能動性極大地反映了學生的活力。如果教學活動中,每一個學生的優點和特點都得到了表現,學生會感到自己受到了更多的尊重,從而激發學生的潛力實現更加全面的發展。學生的活力還不僅體現在課堂上,還體現在課堂外的各項互動,所以以學生為本,更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自學能力的培養、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鍛煉,都需要在教學管理中得到落實,這樣才能讓學生行使選擇和發揮的權利,主動發展更加積極更加全面。
3.高校教學管理需要一支有人本理念的管理隊伍
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專業知識的缺乏,在部分管理者的理念和思想中,還沒有真正樹立服務理念,仍然重管理輕服務,缺乏與教師、學生的溝通與交流的能力,這種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既不利于激發師生的教學熱情和內在潛能,也不利于管理人員在工作上創新,不適應現階段高校改革和教學管理發展的需要。在高校教學管理中貫徹以人為本原則,還需要建設一支有人本管理理念、專業知識嫻熟、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和管理協調能力的高素質管理團隊。他們能結合當代高校教學實際情況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有科學的決策能力,對高校教學活動有一定的調控功能,并且不斷更新先進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以適應不同社會環境下的管理工作。
總之,高校教學管理中,首先要確立服務意識,服務于人才是真正將人作為工作發展的中心。其次應給管理者提供發展空間與培訓機會,學習科學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與方法。再次就是要明確管理目標,想學生所想,解教師所急,滿足教學活動發展的各種條件,讓師生在良好的環境中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欣.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9(02).
[2]王琍.以人為本是提高“兩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J].科技經濟市場,2010(09).
[3]江麗君.深入貫徹以人為本原則開創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J].青年文學家,2010(07).
[4]張思佳.堅持以人為本原則 關注“三困學生”成長[J].新西部(下半月),200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