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自然缺失癥”——幼兒親自然策略探究
作者:周恩善 高小雁
發布時間:2015-06-02 11:40:23
【摘 要】“自然缺失癥”的蔓延,對兒童的成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兒童應該是屬于廣闊大自然的,與大自然有著深刻的融合關系,這種成長是兒童成長的“基點”。這就意味著要告別“自然缺失癥”,就必須把兒童重新還給大自然,這才是幼兒教育的本質。
【關鍵詞】兒童 “自然缺失癥” 親自然 策略
理查德·洛夫在其著作《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中指出,現代社會中孩子往往被“困”在家里,缺少與自然的接觸,孩子們患上了“自然缺失癥”,呼吁人們關注、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親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大自然是兒童更為宏大的母親,兒童與大自然有著更為親近、更為密切的血肉之親。”“與自然的接觸對于幼兒的重要性,不亞于好的營養和充足的睡眠。”大自然為孩子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那么,如何讓兒童告別“自然缺失癥”,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自由成長呢?
1.優秀案例的示范
在歐洲,韋爾多幼兒園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模式。韋爾多幼兒園指樹林中的幼兒園或戶外幼兒園,其教育理念來自于北歐國家瑞典、挪威和參照丹麥模式建立的德國韋爾多幼兒園協會。每天清晨,由兩名幼兒教師帶領15-18個3-5歲的孩子出發到郊外,冬季的時候在外面活動3個小時,夏季的時候在外面活動4個小時。由上述實踐,進而引發出一種新型的“整合型戶外幼兒園”模式:不同年齡組的孩子隸屬于一個常規的幼兒園,每個年齡組按照規劃輪流到戶外活動一至兩個月。這種觀念也影響到了日托中心,很多日托中心完全建在了野外、樹林間。在歐洲,隨處可見這樣的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的幼兒園和日托中心。
在國內,城市中的幼兒園仍然處在高樓大廈包圍圈的夾縫中。盡管如此,很多幼兒園已經開始行動,盡可能地為孩子創造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
2.教育者思想觀念的轉變
許多幼兒教育者往往習慣于對幼兒知識的傳授、智力的開發,對親自然活動認識不足。只有教育者接納了親自然培養的理念,明確了親自然活動的意義,他們才會在教學行為上有所轉變。
“親自然活動制度”的確立。要保障親自然活動的實施,教育者必須制定制度化的體系。例如“親自然”活動課程的開設、每周的“親自然日”制度、定期的親子遠足活動等。此外,幼兒園還應當加強宣傳、引導,注重家園互動,比如家長會、家長志愿者、家長沙龍、家長座談、家長課堂以及校訊通平臺、QQ群等。這樣方便幼兒園和家長之間實時、及時地對親自然活動進行溝通,隨時了解進展情況以及進一步活動的相關信息。家園統一信息,統一步調,形成合力。
自然化場地的建設。相比于那些精致的、整齊的花壇,幼兒更喜歡那些未經人工雕琢的、純天然的自然化場地。自然化場地是人工建造的小樂園,裝飾以小山和草地,水井和石塊,灌木和沙坑(并非原先就有的,是在地面上挖出來的),為幼兒在有限的園地內創造最多的接觸自然的機會。
3.家庭的互動參與
幼兒園在幼兒活動的場地、教師的時間和精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缺陷。首先,家長要認識到自然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更早地學會拼音、識字才是“正道”。“今天的兒童教育全部借由文字來完成,文字成了教師和家長手中唯一的工具。事實上,兒童的每一個感官都會發現一個相應的世界,但學校和文明只鼓勵使用語言官能,從而只給兒童留下一個世界而偷走了九十九個。”相關研究已經證明“相對于無法經常接觸到自然的幼兒而言,經常接觸自然、在自然中游戲的幼兒能夠更好地應對突發壓力事件,而自然在這中間起到了重要的緩沖作用”。而且這種影響會一直持續到成人階段,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家長要多與幼兒溝通、交流、分享,參與幼兒的活動,成為孩子的“玩伴”并提供適時的指導。成人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卻往往無法真正懂得孩子的快樂。“一個孩子的世界是新鮮的、美麗的,充滿了驚喜與激動。不幸的是,我們大多數人在長大前就失去了清澈的眼神,對美與畏懼的直覺漸漸暗淡。”只有適時的溝通、交流和分享,家長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理解自然對于孩子的重要性。在親近自然的活動中,家長不能僅僅作為一個旁觀者和保護者,而應該主動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去。與孩子一起玩沙子、捏泥巴、種植物等,只有親身參與到活動中,才能真正體會到親近自然的樂趣,理解親近自然的意義。與孩子一起分享發現的樂趣與世界的神奇,才能使他們保持天生的好奇心。
讓孩子們走出鋼筋水泥的世界,更多地去感受、觸摸大自然吧。一抔泥土,一捧沙子,一片水塘,一株植物,一只昆蟲,都能給孩子帶來那么神奇、深刻的體驗,自然是兒童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把兒童重新放回大自然的懷抱,這才是幼兒教育的本質追求。
參考文獻:
[1]理查德·洛夫.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王天一,夏之蓮,朱美玉.外國教育史(上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王莉.親近自然 釋放天性[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
[4]焦榮華.兒童與大自然的關系對兒童教育的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12(11):12.
[5]王莉,陳知君.3-6歲幼兒親自然情感的培養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4(6).
[6]Ulla Grob-Mengues.文化與幼兒教育的歐洲視角:走向自然[J].學前教育研究,2004(7-8).
[7]吳晶京.構建“親近自然”幼兒生活課程[J].中國教育學刊,2009(5).
作者單位:周恩善 陜西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寶雞 高小雁 西安交通大學 陜西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