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中國夢”在思政課的價值,應打造一支思想崇高、理想堅定的思政教師隊伍,將“中國夢”融入到思政課堂教學之中,開展豐富實踐教學活動。這些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創新及發展提供了機會、開拓了空間、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夢 高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為寶雞文理學院第十批教改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3JG35)。

“中國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主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一句話: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中國夢的具體承擔者,積極實踐者和實際享有者”[1]。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場所。大學生是成就“中國夢”的主體,是踐行和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內容、主線、教學方法等方面來看,“中國夢”都應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主題。

1.“中國夢”是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走出困境的一種新引擎

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問題很多,如學生上課不聽講,覺得乏味、無聊,跟學生有距離感。18—23歲年齡段正值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思考什么樣的理論才能讓大學生容易接受,愿意接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接受的理論是很難影響、教育到他們的。因此,“思想理論課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些概念、原則、結論,而應是一種理論思維, 是觀察當代世界、當代中國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2]

2.“中國夢”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針對性的一種新突破

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論專科還是本科都配備了專門教師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改革開放已進入深水區以及社會多元化的出現,這些都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戰。因此,將“中國夢”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內容,是實現針對性教學的新突破,具有重要的特殊意義。

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看, “中國夢”這一激動人心的主題能夠滿足大學生追求進步的精神欲望,從而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一股向心力,促使大學生向著共同的目標邁進,從而形成核心競爭力。因此,“中國夢”理所當然地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教學內容的一種新突破。

3.“中國夢”是貫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條新主線

我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該把“個人夢”與“中國夢”、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融合在一起,凝聚力量,一起“圓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都需要“中國夢”,它會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過程和各個環節。“中國夢”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主線,是新形勢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及發展的需要,也是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需要。

“中國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價值體現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強調:“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3]。“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是能說服人的理論,以它為載體融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中對青年大學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1.“中國夢”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一切能夠被利用起來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的所有因素的總和。資源的多少直接影響和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效果和成果。“中國夢”思想的提出客觀上直接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發。大學生既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講授的對象,也是教育實現的目的。當“中國夢”與思想政治教育統一于“人”時,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為“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思想保障,可以說,二者之間存在不可割裂的理論與實踐淵源。“中國夢”自從提出之后,眾多專家、學者、對“中國夢”的內涵、意義、理論價值、創新及發展、路徑選擇等方面進行了科學的闡釋和解讀。這些思想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資源,可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利用,豐富課堂教學,增強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

2.“中國夢”有助于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形成

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4]。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中國夢”的信仰追求能引領當代大學生走出人生迷茫困境和功利主義漩渦,應有更高價值追求,理應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中國夢”這種氣勢恢宏的正能量給青年大學生以精神向導,不僅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而且有利于提高抗壓耐挫的能力,形成適應復雜國內外環境、敢于進取的一種心靈支撐。

3.“中國夢”有助于加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

實現“中國夢”的光明前景增強了“三個自信”。歷史事實雄辨的證實,社會主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夢”逐漸地照進了人們的現實生活,感覺到祖國在一天天的強大。另一方面,實現中國夢需要堅持“三個自信”。實現“中國夢”,理論是行動指南,道路是實現途徑,制度是根本保障。因此,從這兩方面看,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追求將更加堅定青年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道路、制度的自信。因此,“中國夢”思想有助于對當代大學生頭腦中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增強大學生堅信“三個自信”。

“中國夢”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及發展現實途徑

如何在“中國夢”視域下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及發展,是一項新事物,無具體可參照、可借鑒的經驗途徑,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中國夢”的本質要求出發,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點,科學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及發展的現實途徑,實現“中國夢”真正被當代大學生群體關注和認可、積極踐行。

1.提升師資水平,打造一支思想崇高、理想堅定的思政教師隊伍

高校思政教師要抓好第一課堂主陣地,創新第二課堂收成效,不斷深化和拓寬理論視野,不斷提高教學能力與水平,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社會實踐能力。思政課教師要以身作則,堅持“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務,引導青年大學生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努力進取、不斷奮斗。

2.將“中國夢”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當中

在高校現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每門課程都與“中國夢”存在融通的契合點。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講授中,著重闡述中國夢主題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是一脈相承的。進行講解,讓學生認同、感知中國夢思想,從而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學中,關于“中國夢”的內涵、實質等融入到教學當中。講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位一體”時,自然可以講授“實現中國夢必須沿著中國道路前行”等。

3.積極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活動

“中國夢”思想的當代價值性很高,理論性、實踐性很強,僅憑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宣傳教育是不夠的,必須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讓“中國夢”回歸現實,扎實開展“中國夢”主題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活動。一是深入開展社會調查活動,二是深入開展“三下鄉”和“四進社區”社會實踐活動,三是深入開展“中國夢”學習參觀活動。總之,通過開展“中國夢”主題社會實踐教學活動,讓大學生現身說法,切身感受“中國夢”正在照近現實,從而引導青年大學生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為實現“中國夢”奮發有為、加磚添瓦,真正成為“中國夢”的踐行者和“圓夢人”。

參考文獻:

[1]張書林.民族復興中國夢的理論架構[J].特區實踐與理論, 2013(3):7.

[2]劉美殉.一路走來:親歷清華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30年[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新華每日電訊,2013-05-05(1).

[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