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漂流記》與《老人與海》中關于“孤獨”的比較
作者: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外語系 陜西西安 吳北萍
發布時間:2015-06-02 15:36:57
【摘 要】魯濱遜獨自一人流浪孤島, 圣地亞哥獨自一人面對險惡的大海。同樣是“孤獨”,然而,他們的孤獨卻又不一樣。魯濱遜的孤獨具有很強的時代性,而圣地亞哥的孤獨則是永恒性和主觀性的。
【關鍵詞】魯濱遜 圣地亞哥 孤獨
前言
孤獨是一種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觀體驗或心理感受。孤獨的產生往往并非因為身邊沒有親朋好友。孤獨是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到達一定的程度后才產生的一種感受。這是一種迷茫與無知的感覺,使人群中的敏感分子感到孤獨。千百年來,無數的文學作品、文學主題反復提出,反復吶喊人類精神的孤獨。本文將比較魯濱遜和圣地亞哥遭遇到的不一樣的孤獨。
魯濱遜的孤獨是時代性的
魯濱遜生活在資產階級爭取和鞏固政權的時期,他被資產階級思想深刻的影響著,他就是這個時代的代言人。小說中多次提到“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邪惡的力量”“神秘而有力的天數” 這“力量”“天數”使他不斷同自己作斗爭, 三番五次地出海。那這“力量”“天數”到底是什么呢?人們有多種說法,有的說,那是為了攫取財富和領土而有的野心;也有的說,那個力量是上帝的意志,是魯濱遜的命運之神;但是實際上魯濱遜的選擇和各種行為更多地反映了資產階級的特點。這是17、18 世紀西方資產階級信心與希望、前途與光明的充分體現,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上升時期的真實產物。魯濱遜作為資產階級代表的特征體現在:
1.自我實現、冒險
首先,魯濱遜是一個不安分的冒險者。在家中,父輩所有的希望全都放在了魯濱遜一個人身上。父親要求兒子老老實實地靠自己的勤勉和努力掙一份家財,過一輩子安適而愜意的生活。但是這個孩子遨游四海的念頭從沒有改變過。于是,他背著家庭,私自出海,盡管道路坎坷,可是最終一種“神秘而有力的天數經常逼著我們自尋絕路,使我們明明看見眼前是絕路,還是要沖上去”。情感戰勝了理智,在魯濱遜看來,沒有比冒險和開拓進取更刺激和好玩的事情了。驟然成為巨富,和妻子、孩子的家庭之樂,歲月催人老的無情,這一切依然難以阻擋魯濱遜的步伐。侄兒的勸說,不過是魯濱遜伺機而動的誘因,真正的原動力仍然是他不習慣平凡生活、無意安適生活的所致。這是導致他處于孤獨狀態的環境之下的內在原因。
2.掠奪占有
他幾次出海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到非洲販賣奴隸。他用火槍和《圣經》懾服土人,使“星期五”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忠實奴仆。“星期五”是他給一個土人取的名字。火槍和《圣經》就是歐洲殖民主義者對殖民地人民所慣用的雙重武器。魯濱遜頑強不息地與自然作斗爭,既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了占有財富和土地。在島上還沒有其他人出現的時候,魯濱遜就躊躇滿志地說:“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如果有可能,他要傳給他的子孫。當島上有了“星期五”的父親和那個西班牙人后,他為自己“像個國王”“我的百姓完全服從我”而滿心高興。即使回到英國后, 他視察他的“領地”,把島上的土地分租給新去的居民。魯濱遜身上的兩重性,充分體現了作者自身的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
18世紀初期,資本主義正處在自由競爭的上升階段,正因為有這樣的時代背景,才孕育出了“魯濱遜”這個前無古人的資產階級形象,它具有相當典型的代表性:積極進取、百折不撓、白手起家地開創自己的事業。魯濱遜的孤獨是在他那帶有資產階級思想的驅動之下逐漸形成的。當他孤獨地在島上生活時骨子里面貫穿的還是那些思想,從始至終那種“力量”和“天數”都在左右著他。他的孤獨是由于時代所造成的,帶有強烈的時代的印記,如果沒有那樣的時代背景,他或許會像父輩那樣平庸地過一輩子,還和很多人一樣安穩地在他的老家享受平凡的生活,可正是由于受到了時代思想的影響和啟發,魯濱遜毅然舍棄安逸舒適的生活,私自離家出海航行,一心向往著充滿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他的孤獨也反映了資本主義在剛剛開始的時候是孤獨的,在開拓殖民地的初期是孤獨的,這種情況慢慢的發展就會向它的相反方向轉變,即是熱鬧和繁榮,這時那種孤獨就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消散,最終淹沒在歷史的潮流之中。
圣地亞哥的孤獨是永恒性的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以簡練、有力、明快、樸實、含蓄的文學語言和敘事風格,實踐了他的“冰山理論”,完成了他的美學追求。這種偉大作品的神秘之處就是冰山下被我們挖出來的東西,圣地亞哥的孤獨從文章表面都可以看出來,這種表面上的孤獨延伸到冰山之下又是什么呢?或許那是作者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東西。圣地亞哥不像魯濱遜那樣返回了祖國,并與其他人融合到了一起,他從來就是孤獨的,他捕魚回來之后周圍的人都沒有理解他,他仍然是孤獨地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其永恒性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
1.人類的孤獨
圣地亞哥滿懷希望出海捕魚,卻敗興而歸。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失敗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為了避免冒險,他只在近海捕魚,一無所獲:他冒著生命危險到更遠的海域,仍然沒有轉機。出海八十四天一無所獲。在第八十五天他終于捕獲了一頭巨大的槍魚。但這時的圣地亞哥瘦弱憔悴,難以制服這頭大魚。但是最終,圣地亞哥在這場持續了三天的決斗中幸存了下來并準備把他的戰利品帶回家。在凱旋途中,由于受到鯊魚一次次兇猛的攻擊,勝利的狂喜被沖淡,沮喪席卷而來。這幾乎在向圣地亞哥暗示,在這場戰斗中,他駕駛小船的航行成為一面象征永遠失敗的旗幟。
在捕魚的場景中,只有圣地亞哥一個人,在他背后的人們被隱化了,或者說他就是整個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的作為類的代表。并表現他作為人類的代表是怎樣與大自然進行對抗的。面對風浪翻滾的大海,抵抗殘酷無情的烈日,度過日夜交替中的黑暗,對人類來說,大自然中存在很多阻礙人類向前發展的艱難險阻,人類在處理這些阻礙的時候,是無法向其他生物種類尋求幫助的,人類與其他的生物種類是互不理解的,甚至在人類看來,其他的種類沒有理解能力,或許在其他生物的眼里人類也是一個不懂得他們世界的異物。所以,人類在自然界中是孤獨的,也只能孤獨地面對自然環境。人類的孤獨是終極性的,貫穿整個時空,并且也是不可改變的孤獨,所以圣地亞哥的孤獨是永恒性的。
2.人生的孤獨
圣地亞哥作為個體的人來講,他的人生即是指從童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一段歷程,是他活著的整個過程。孤獨就發生在這個過程中,一直伴隨著他。一個孤獨的境地:失敗的境遇、孤寂的生活、一個人被拋在大海里孤立的境遇。他的奮斗是孤獨的,他的精神是孤獨的,周圍沒有人理解他。四十八天的海上生活中,每天都是自言自語,要么對天、對月亮、對星星說話,要么對魚、對水說話,如果說這份孤獨是由于環境導致的話,那么他回到人群中呢?得到的是冷漠和嘲笑,這份孤獨在人群中仿佛更孤獨。如果說人群對圣地亞哥有著依戀的話,那就只有小男孩馬諾林了。馬諾林是圣地亞哥在人世間唯一的牽絆,是他除了海與魚外另一個信念。在海上的日子里,老人提到最多的就是“要是孩子在就好了”。圣地亞哥每說這句話都讓人感到他身孤力單的凄涼,孤獨無援的處境。但是,如果那孩子真的在他身邊的話,他不一定還會打到那么大的魚,也不一定還會與那么多條鯊魚搏斗了。
圣地亞哥的一生注定都是孤獨的,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老人的窩棚里除了簡單的生活用品外,在褐色墻壁有一幅彩色的耶穌圣心圖和一幅科布萊圣母像,這是他妻子的遺物,老人現在依然保存著,可能就是為了保留妻子對他的愛,或許更可能是表達對耶穌和圣母的崇敬。妻子可能給他關愛,可能讓他擺脫孤獨,但是那樣的情況來了又走了,可能就只在一瞬間,妻子象征著在老人曾經生活中的某一點,使老人不孤獨的瞬間感覺。而耶穌和圣母是救世主,周圍沒有人能幫助他,從客觀來說他必須孤獨地應對他所經歷的環境。老人最后帶著只剩下骨骼的大魚回到家之后,許多漁夫圍著老人的船,一個漁夫量著魚的長度,客店的老板感嘆著“多大的魚”。老人覺得這些都與他無關,已經回到他的窩棚睡著了,并夢到強大而又獨來獨往的獅子,獅子的意蘊是他的堅強和孤獨,男孩陪在他的身邊,而男孩是他自己,這說明在他的世界里還是只存在他自己,預示著將來的情況也如此。
結束語
讀者往往會被魯濱遜和圣地亞哥強烈的孤獨感所震撼。然而,他們面臨的孤獨卻是不同的。不同的時代背景、時代思想造就了不同的孤獨。對于這不同的孤獨,讀者應該細細體會。
參考文獻:
[1]張巧毅.并存于海明威作品中的雙重意識[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6,06.
[2]劉一紅.從捕魚情節看海明威自然觀的兩面性[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