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德國歷史的重大轉折,1990年的兩德統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以這一歷史事件為題材的轉折文學應運而生。東西兩德作家從不同的視角對德國統一進行了回憶和反思。視角差異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這使得轉折文學作品無論在體裁、主題以及寫作方式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同。本文選取有代表性的轉折文學作品進行分析,闡述不同視角下轉折文學的特征及其發展演變。

【關鍵詞】轉折文學 兩德統一 視角差異

轉折文學是德國當代文學隨著歷史變遷而衍生出的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1989年,柏林墻轟然倒塌,東西德以人們始料未及的方式和速度完成統一,風起云涌的社會劇變給政治、經濟、文化,特別是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內心情感帶來了難以想象的沖擊。一大批以統一后的德國社會為背景,描述轉折這一歷史事件及人們意識形態變化的文學作品應運而生。

這些作品雖然以同一歷史事件為聚焦點,但在主題的選擇,體裁的運用以及審美情趣的把握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其根源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創作主體的視角差異。

視角差異的根源

兩德統一,從嚴格的意義上講,不是產生出了一個新的國家,而是原民主德國以新聯邦州的形式加入聯邦德國。在倉促的統一過程中,東德完全放棄了原有的體制,匆匆地實現了資本主義私有化。然而,曾經預想的“經濟高漲”、“生活改善”并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失業、生存危機以及社會地位的喪失。面對困境,很多東德人感到失望、沮喪,甚至開始懷疑統一的正確性。

另一方面,兩個體制不同的國家雖然在政治上實現了統一,但巨大的陌生感卻存在于東西德民眾之間。經濟地位的差距,心理上的隔閡以及進而產生的偏見使得兩德民眾在文化、價值觀和民族認同上天壤之別。很多西德人認為東德的并入給聯邦德國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大量東德民眾的涌入打亂了原有的生活秩序。而對于東德人來說,現實與期待之間的巨大落差,市場經濟下激烈的生存競爭都讓他們不堪重負。更難以忍受的是西德人的冷漠和居高臨下,類似于“Ossi”(東佬)這樣充滿貶低和歧視的稱呼時時刺激著東德人的神經,“二等公民”的挫敗感在統一后的很多年都揮之不去。

民族統一帶給兩德人民的歷史體驗是截然不同的,基于此,東西德作家在創作動機和關注焦點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東德視角下的轉折文學及其發展

面對自己的國家和熟悉的社會準則化為烏有,很多東德人感到無所適從,而民族統一草草實現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困難又將他們置于生活的重壓之中。種種迷茫、不適和失望喚起了人們強烈的表達欲望,于是,東德作家成為了那一時期轉折文學的創作主力。作為最貼近現場的見證者,他們親歷了歷史,轉折既是他們的創作對象,又是不得不面對的生活處境。

從初期的日記、書信、隨筆、報告文學、即興詩,到經歷了沉淀和消化后的回憶錄、自傳、小說,真實的、虛構的,抑或反思的,轉折文學的主題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這其中的代表作很多,有較早問世的《捍衛童年》(馬丁·瓦爾澤),《寂靜的第六行》(莫妮卡·馬龍),也有稍后的《尼古拉教堂》(埃里希·勒斯特),《像我們一樣的英雄》(托馬斯·布魯西格),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德國歷史的轉折和人民生活的變遷作出了記述。

非常值得關注的是英果·舒爾策(Ingo Schulze)的長篇小說《簡單故事》(Simple Storys)。這部小說結構新穎,由29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單獨成章,情節上互不連貫,因而整部小說沒有主線,也沒有高潮。小說中人物眾多,共25個,但每個人物都只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乍看之下,他們似乎沒有什么關聯,但實際上是串聯起各個章節的引線。這些人物將一個個碎片化的情節連綴起來,展示了東德地區在劇烈的社會轉型之后各個方面發生的深刻變化以及東德民眾在統一之后的心路歷程。

《簡單故事》中描述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人物都被賦予了強烈的象征意義,雖然作者語言平實,筆調冷峻,只是將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娓娓道來,但經歷了變革的東德社會已經失去了精神支柱,面臨生存危機的東德民眾卻生動地躍然紙上。看似簡單的故事卻包含了不簡單的轉折歷程。

隨著時間的推移,墻倒的那一瞬間在人們的記憶中漸行漸遠,舊的價值體系分崩離析,轉折文學也隨之呈現出了新的面貌。被歷史學家們稱為“最后一代東德人”的年輕一代逐漸成為了轉折文學新的創作主力。他們的少年時代有著深刻的東德烙印。統一的時候,他們還沒有能力去理解,一切就盡數改變,待他們長大,試圖去理解時,記憶又逐漸模糊。于是,尋找失落的記憶,成為新的表述主題。年輕一代值得關注的是,大部分的評論并非以某種文學理論為出發點,對作品的內容和表現方式進行評斷,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小說所體現的政治觀點上。

2002年出版的亞娜·漢瑟(Jana Hensel)的《東區的孩子》(Zonenkinder)可謂新一代轉折文學的代表作。

小說從孩童的視角回顧了在民主德國的童年生活和統一后的在聯邦德國的成長經歷。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親切而真實,反復出現的“我們”給予讀者強烈的帶入感,同時又劃出了清晰的“三八線”。作者試圖以這樣一種方式強調這是一段集體的共同回憶,是她和其他東德成長起來的伙伴與西德的同齡人截然不同的人生體驗。相較于其他很多作品,漢瑟的小說沒有陷入“懷舊東德”的混戰,沒有試圖再現或闡述宏大的歷史,而是用精湛的寫作技巧將讀者帶入一個東德孩子的內心世界,簡單卻有親切感的描述方式使讀者身臨其境,進而感同身受。這部作品所展現的精神世界和人生體驗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東德湮滅后的許多年依然無法和過往瀟灑地告別。重提往事時,記得的不是政治上的重壓,不是嚴格的管控,而是生活中溫暖的瞬間,是自我認知的歸屬感。

西德視角下的轉折文學及其發展

從一定意義上講, 轉折文學并不是一個全德現象。相較于東德作家強烈的傾訴欲望,大多數西德作家對此類內容的創作興致平平。歷史變革對于他們自身生活的沖擊是有限的,所受到的影響以及引發的思考也非常有限,因而西德作家沒有成為轉折文學的創作主力。

但統一畢竟是德國歷史中的重大事件,社會思潮的洪流將一部分西德作家卷入其中。相較于東德作家傾向于懷舊、回憶,傾向于尋找新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意識,西徳作家的關注重心有所不同。他們所描述的,與其說是民主德國翻天覆地的轉折劇變,不如說是德國的統一,是德意志民族的歷史和現實。這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老牌作家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的長篇小說《說來話長》(Ein weites Feld)。

這部小說出版于1995年夏天,即刻就在當時的德國文壇引起了軒然大波,幾乎是一面倒的負面評價蜂擁而來。

小說開始于1989年,主人公特歐·烏特克因為狂熱地崇拜德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馮塔納,因而被周圍的人稱為馮提。小說的敘述視角在馮提和馮塔納之間不斷轉換,全面地展現了從1848年三月革命到20世紀90年代德國歷史的發展,將眼下的兩德統一與1870年—1871年俾斯麥統治時期的第一次統一作了對比。格拉斯用諷刺的筆觸對統一所帶來的尖銳問題進行了反思,表明了自己的反對態度。他認為統一是上層建筑操控的結果,其過程中的簡單粗暴以及托管局的不良運作使得東德成為無辜的受害者。

不合時宜的政治觀點,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精神思想可以說是這部作品招致批評的核心所在。但作為20世紀90年代后第一部詳細論述統一主題的長篇小說,《說來話長》有著史詩般的恢弘氣勢,雖然爭議頗多,但它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德國作家以及德國民眾對統一所持的另一種態度。

與老一輩作家站在歷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視角看待統一的寫作手法不同,西德年輕作家的轉折文學作品呈現出另一種面貌。他們的寫作主題大多不是統一這一具體的歷史事件,關注的也并非轉折帶來的沖擊和問題。在他們筆下,歷史的細枝末節被刪除,“轉折”成為敘事的背景或前提,宛若一張幕布,映襯著情節的發展,依托著主人公的存在,成為一種注腳。

西部作家斯文·雷根納的長篇小說《雷曼先生》就是這樣一個范例。《法蘭克福匯報》的評論或許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它與眾不同的原因——“從德國西部人角度而寫的杰出的轉折小說”。

小說的主人公是被朋友們戲稱為雷曼先生的酒吧服務生。他沒什么遠大的志向,在很多地方與主流社會唱反調,但他看中獨立思考,富有懷疑精神,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學。雖然與眾不同,但他生動、有魅力,是西德社會中很有典型性的一類人。

故事開始于1989年的秋天,結束于柏林墻開放的11月9日。雖然時間上跨越了歷史的變革,但整部小說沒有宏大的歷史敘事,作者專注于人物性格的塑造,生動描寫了主人公生活中的種種細節和感受。

和大多數的西德人一樣,對于變革,雷曼先生渾然不覺,生活中的瑣事和煩惱一如既往。對于柏林墻倒塌這樣一個轟動性的新聞,也只有一句淡淡的“墻開了”,這還是他無意中聽人說到的。雷曼先生沒有歡呼雀躍,沒有激動不已,身邊的其他人也是如此。這或許是東德人和西德人在面對統一時不同反應的生動寫照吧。對于東德人來說的翻天覆地的劇變沒有給雷曼先生帶來莫大的喜悅,也沒有使他忘記生活的煩惱,留在他記憶里的歷史畫面或許只有奧貝鮑姆橋上從對面走過來的稀稀拉拉的人群以及莫里茨廣場緩緩行駛的汽車長龍。柏林墻倒塌的夜晚,于雷曼先生而言,僅僅是他在酒吧度過的眾多夜晚當中的一個,這無疑是很大一部分西德人的真實感受。

結語

兩德統一給當代德國政治、經濟、文化均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寫作作為一種喚醒記憶與反思的行為將轉折這一劇變以文學的形式生動再現。然而,東西德作家在轉折中的不同經歷、感受以及進而引發的思考使得轉折文學有了明顯的視角差異。東德視角下作品,從轉折初期記錄歷史發生的過程、描述轉折帶來的巨大沖擊,到稍后反思統一進程中的得失,展現統一后的人事變遷,再到近些年,年輕作家回憶自己的童年、少年生活,尋找失落的記憶,發生了種種改變。而西德視角下的作品,雖然并非主力,但它們使轉折文學有了更加全面的客觀性。同樣是歷史參與者的西德民眾雖然沒有經歷翻天覆地的劇變,但他們對于統一的態度和思考是值得記述和關注的,西德視角下的作品正是這樣一種存在。

視角的差異性賦予了轉折文學作品截然不同的文學基調,也帶給讀者截然不同的閱讀感受。從兩種不同的目光下進行的回憶和反思可謂轉折文學獨有的特點,也是我們在閱讀和研究時不可忽略的要點。

參考文獻:

[1]陳良梅.德國轉折文學研究[M].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2-8.

[2]馮亞琳.見證、回憶與身份重構[C].張玉書,衛茂平,朱建華,魏育青,馮亞琳.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1-16.

[3]何寧.歷史與日常的并置——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德國文學[J].德國研究,2011,26(1):54-63.

[4]任衛東.德國統一對德語小說創作的影響[J].外國語文,2013,29(2):3.

[5]鄒沁璐.試論德國統一后的轉折文學[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23(6):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