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文本蘊含著豐富、獨特的文化內涵,其英譯不僅是中英語言之間的相互轉換,也是中西方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交流。然而,中西方語言與文化的差異給旅游文本的翻譯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如何能夠準確、生動、忠實地傳遞旅游文本中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是翻譯工作者首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文章以生態翻譯學作為理論指導,探討旅游翻譯中語言文化差異性的處理,提出有效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旅游文本 文化差異 翻譯策略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專項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3JK0328, 項目名稱:生態翻譯學視角下陜北旅游文化資源翻譯研究。

引言

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與旅游文本的質量息息相關,對陜北旅游文化資源而言,旅游文本的翻譯對提高陜北的旅游形象,增加其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具有重大意義。陜北旅游文本具有強烈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民俗色彩,如何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如何通過翻譯更好地傳播、弘揚陜北的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觀文化,這都是陜北旅游業目前必須解決的一系列問題。因此,旅游文本翻譯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陜北旅游文化的宣傳以及陜北旅游業的發展。本文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出發,探究譯者如何處理旅游翻譯中語言文化的差異,如何運用有效的翻譯策略來傳遞其特有的民俗文化信息。

旅游文本的語言文化差異

1.語言文化的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在影響、制約著語言。在英漢這兩種語言中,“某些詞語表面上似乎指同一個事物或概念,其實指的是兩回事;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種文化中有,在另一種文化中則沒有”[1]151。例如,漢語中的“龍”與英語中的“dragon”并非指同一個事物,它們各自的文化內涵也不盡相同。漢語中,“龍”是傳說中的神異動物,代表著權利、力量與吉祥。“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人常稱自己為龍的傳人。旅游文本中也常常使用有關龍的成語,以壺口瀑布簡介為例:“滾滾黃河像一條巨龍奔騰而來,承載著華夏五千年的厚重歷史。”在描寫壺口瀑布四季景色時使用了龍潭生煙、十里龍槽等成語。然而,英語中的“dragon”是一種邪惡、兇殘的動物,代表著罪惡、對抗與殺戮。在旅游文本的翻譯過程中,遇到類似語言文化差異時,譯者有必要進行語言文字與文化的轉換。然而,有些漢文化中存在的事物或概念在英語文化中則沒有。以陜北方言“窯洞”為例,在英語中找不到其對應的詞。在這種情況下,譯者通常會采用音譯法將“窯洞”直接翻譯成“yaodong”,或采用意譯法將其翻譯為“cave dwelling”。但是外國人如果沒有見過陜北窯洞這種獨特的建筑,那么這兩種譯法都不能讓他們明白窯洞是什么,同時也沒有將“窯洞”這一陜北方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很好地傳遞出去。因此,許多譯者會求助于加注的方式來闡述這類詞匯所具有的文化信息。

2.文體的差異

旅游文本大多屬于應用文體,主要起到“傳遞信息”和“誘導行動”的作用[2]274。換句話說,其目的就是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宣傳旅游景觀,進而激發游客的旅游沖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中英寫作文體的不同,以及旅游文本所具有的獨特的民族文化,都增加了旅游文本翻譯的難度。在介紹景觀時,英語旅游文本一般采用簡單、明了的語言風格,盡可能地“少用形容詞,非用不可時,通常也選最簡單、最確切的詞語”[1]230,力求將內容清楚地表達。然而,漢語旅游文本則完全不同。為了使文本生動、形象、傳神,漢語旅游文本辭藻華麗,更多地使用形容詞、四字成語。以壺口瀑布中英簡介為例:

滔滔河水傾瀉而下,沖入約五十米的石槽中,形成雄渾壯觀的瀑布群,因形似茶壺而得名。這就是中國著名的河瀑奇觀——壺口瀑布(摘自壺口瀑布旅游網站)。

The mighty water of the river falls down straightly from a height of 300 meters and a group of waterfalls form. The spray of the water could reach 10 meters high. The waterfall is like water pouring out of a giant pot, and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Hukou (Pot Mouth) Waterfall(People's Daily Online)。

中文簡介共使用了“滔滔河水”、“傾瀉而下”、“雄渾壯觀”、“河瀑奇觀”這四個四字成語,形象生動地再現了壺口瀑布的壯觀、奇偉。然而,英文簡介則選擇了簡單平實的詞語,通過數字具體地描述事物景觀,給人簡單明了、客觀真實的感覺。

旅游文本的翻譯策略

作為一種全新的翻譯理論,生態翻譯學為旅游文本的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翻譯生態理論認為“翻譯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翻譯生態環境是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3]174。因此,充分、真實地向英美國家傳遞陜北旅游文本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有賴于其翻譯生態環境的改善,更取決于譯者恰當翻譯策略的選用”[4]74。生態翻譯理論認為,翻譯已不再是原語和譯語的簡單轉換,應該更加重視兩種語言所處的生態環境以及作出的相應翻譯策略。鑒于此,對具有獨特民族文化的旅游文本,譯者應該遵循優先選用“異化”和適時采用“歸化”的翻譯原則。“異化”是指“譯者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使讀者“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境”[5]20的翻譯方法。因此,陜北旅游文本的翻譯應盡可能地采用異化策略,盡量保留文本中所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然而,有時采用“異化”翻譯策略使得譯文過于晦澀難懂,因此也應適時地選擇“歸化”翻譯策略。“歸化”是指“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內容”[4]75。鑒于此,陜北旅游文化資源的翻譯主要有以下幾種翻譯策略:

1.音譯/直譯和意譯相結合

旅游景區名稱通常由專名和通名構成,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其英譯一般采用音譯加意譯或直譯加意譯的翻譯方法。例如:白云山White cloud Hill,棗園 date garden,紅堿淖風景區Hongjiannao Lake Scenic Area,黃帝陵Huangdi Tomb,軒轅廟Xuanyuan Temple,紅石峽Red Rock Gorge,壺口瀑布Hukou Waterfall。譯者采用直譯或音譯加意譯的翻譯方式不僅將景區自身信息傳遞出去,同時也詮釋了景區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單純的直譯或意譯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再如:窯洞四合院為“明五、暗四、六廂窯、倒座待客廳”,在兩側建有對稱的圓月門,屬陜北最高等級的窯洞四合院。The Cave-house Quadrangle consists of 5 central dwellings, 4 hidden caves, 6 wing-rooms and a inverse living room. There are 2 symmetrical round-room gates on two sides of the yard. It is the best cave-house Quadrangle in Northern Shaanxi.

在翻譯四合院簡介整個篇幅時,譯者采用直譯的方法按照原文的句子結構進行翻譯,然而,在翻譯 “明五、暗四、六廂窯”時,采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這種直譯加意譯的翻譯方法很好地詮釋了陜北窯洞四合院這種獨特的建筑風格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

2.解釋

陜北旅游文本具有獨特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為了讓外國游客在游覽中能夠更好地了解陜北文化,譯者在翻譯時應適當地對旅游資源進行必要的闡釋說明。因此,在旅游翻譯中經常使用的翻譯方法就是解釋,通過增加一定的信息對旅游資源進行全面地介紹。正如上文所說,漢語旅游文本辭藻華麗,為使文本生動、形象、較多地使用形容詞、四字成語。要使外國游客理解其中之意,譯者需要將缺省的信息進行添加或對源信息作進一步的解釋說明。例如黃帝陵的簡介中有這樣一段話:《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Historic Records, the mostimportant historic book written over 2000 years ago, said that Huangdi was buried in Mt Qiao upon his death.

譯者在翻譯《史記》這一書名時,通過運用一個同位語對其作了更為詳細的補充說明,因此外國游客就能明白《史記》在中國文化中的歷史價值了。這種譯法不僅將旅游資源本身的信息準確地傳遞出去,同時也很好地傳遞了原文所要表達的意圖。

3.刪減

在漢語中,旅游文化資源的介紹通常會采用古詩詞或名言名句,以此增加景色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對于我國游客而言,他們具有理解這些詩詞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這樣的介紹會讓他們對旅游資源有更為深刻的認識。然而,對于外國游客而言,情況并非如此。如果譯者按照字面意思逐字逐句的翻譯古詩詞,那么譯文不僅晦澀難懂,而且也會讓外國游客失去參觀、旅游的興趣。因此,在翻譯此類文本時,應該采取適當的刪減,即刪去源文本中對譯文理解沒有幫助的內容,這樣可以讓文本更為簡潔、清楚明了。例如,壺口瀑布簡介中有這樣一句話“河水流經此地,以其巨大的力量,瀉入河谷,沖入深槽,頓時,濤聲轟鳴,水霧升空,驚天動地,氣吞山河,顯示出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宏偉氣概”,譯者在翻譯時無需翻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而且文本中的四字成語在翻譯時也應該進行必要的刪減,力求簡單化,因此可將此句譯為:When the Yellow River arrives here, the river bed narrows dramatically and falls down straightly, the spray of the water reaching 10 meters high and the pounding against the stones echoing like thunder.譯文中古詩句被刪減,非但不影響外國游客譯文讀者對文本的理解,而且簡練譯文更利于中西方文化間的溝通與交流。

結語

旅游翻譯不僅僅是語言層面上的轉換,同時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在翻譯過程中,讓國外游客理解具有獨特民族文化的旅游資源是翻譯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優秀的譯文會刺激外國游客的旅游興趣,因此也對旅游經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陜北旅游業而言,旅游文本的翻譯可以促進其旅游經濟的迅速發展。目前,隨著旅游文化資源對外宣傳的進一步加強以及翻譯質量的提高,陜北旅游業將會面臨更大的發展機遇,其旅游經濟將獲得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方夢之,毛忠明.英漢-漢英應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3]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郭旭明.從生態翻譯學視角看全球化語境下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5]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Routledge,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