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言語行為的角度解讀幽默
作者: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陜西咸陽 耿娟娟
發布時間:2015-06-01 16:46:24
【摘 要】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中三大言語行為,即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 act),分析這三種言語行為是如何在笑話中體現的。笑話中的幽默有時是由于其言語本身的幽默,有時是由于其言語的多種言外之意而產生幽默效果,但有時是言內行為僅有的一種言外之意。【關鍵詞】言語行為 言外之意 言語幽默 [中圖分類號]:HO3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言語行為理論是第一個完整的重要語用學理論。對言語行為的興趣長久以來一直是語用學的基礎理論之一(Jef Verschueren 2005:22)。目前對于言語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中英不同的言語行為的比較及這些差異可能導致的語用失誤,比如請求與恭維、拒絕、道歉等言語行為的策略比較和表達模式的差異。其二,對言語行為理論本身的探討,比如對言語行為理論的評述,對言語行為動詞的討論。其三,把言語行為理論作為切入點進行研究,比如,研究言語行為與隱喻、語篇分析、語篇教學、廣告語言之間的關系。本文旨在分析言語行為是如何在言語幽默中體現,達到幽默效果的。
言語行為理論的提出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是英國哲學家奧斯汀(1962)針對當時盛行的邏輯實證主義和語言意義的實證研究所作出的一種回應①,美國語言哲學家舍爾系統地發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學說。奧斯汀認為,當一個人說話時, 他實際上同時完成了三種行為: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 act)。言內行為是通常意義上的行為,發出語音,說出帶有意義的詞語,語句的行為。言外行為是表明說話人意圖的行為,是表達說話人的意義,因此通常稱為言外之意或語力(illocutionary force)。言后行為則涉及一句話的事后效應。奧斯汀和舍爾對言語行為進行了分類,不過現在普遍采用的是舍爾的分類:斷言類(Assertives)、指令類(Directives), 承諾類(Commissives)、表達類(Expressives)、宣告類(Declarations)。奧斯汀和舍爾對言語行為的研究是理論性的,他們對人類語言中的言語行為進行了分類,分析、確定了他們之間的關系。為具體語言的言語行為分析提供了基礎。
對言語幽默的研究
語言幽默就是借助語言的手段來表達的幽默。語言幽默確切地說該為言語幽默,可定義為:幽默是交談雙方或讀寫雙方的一種本性,它通過語篇或文藝作品反映擁有者、創造者和理解者的機智、頑皮、達觀,表現在發現事物不協調或可笑之處并機智地表達出來的能力上,目的是引發接受者愉快地不自覺地會心地微笑或開懷大笑,同情或認可。
語言學界對言語幽默的研究角度各異。就語用學角度而言,研究者從合作原則、禮貌原則、關聯原則、提及理論等對幽默的產生機制進行過研究。Yus(2003) 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來解讀幽默,認為幽默的產生是因為說話者引導聽話者選擇一個與關聯原則相一致的可及性解讀,然后用看似不可能,卻實際上正確的解讀使第一個解讀作廢。張淑靜(1988)以合作原則探討過幽默。陳春華(1999)用合作原則和關聯理論來解釋幽默。南佐民(2000)從語義作用過程來分析幽默的產生機制,認為會話幽默來自于預設言語意義范疇與實際言語意義范疇之間的超常過渡。何文忠(2003)提出與合作原則相對立的幽默原則,來掌管非真誠話語交流。王文斌和林波(2003)則從關聯理論和概念整合理論來分析幽默。與理解一般言語相比較,幽默的交際過程需要更為復雜的推理過程,因此對讀者有更高的智力和認知能力要求。如果幽默效果不能為讀者領悟,那么幽默就是失敗的。因此,對言語幽默的深入研究可以深化我們對語言一般交際的研究,并加強語用研究的解釋力。
言語行為理論在幽默中的應用
笑話的幽默有時是由于其言語的幽默。如下面一例就是指令類的言語行為:
老呆乘公車常掉錢包,一天上車前,老呆把厚厚的一疊紙折好放進信封,下車后發現信封被偷。第二天,老呆剛上車不久,覺得腰間有一硬物,摸來一看,是昨天的那個信封,信封上寫著:請不要開這樣的玩笑,影響我正常工作,謝謝!
雖然是以書面形式出現的,但還是可以看作是一言語行為。小偷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用一種很“婉轉”的口氣來警告老呆,使用了指令類的言語行為“不……”還很客氣地“請”,而且形容自己違法的偷竊行為為“正常工作”,最后致以謝意。通過這些言語的使用,讓讀者不禁感到小偷的“技高一籌”。
笑話中的幽默有時不在其言語的幽默,而在其言外之意。當同樣的言語行為產生不同的言外之意時,說話者指的是其中一種言外之意,但讀者會在語境的影響下理解成另一種言外之意,不同于說話者的本意。然后才恍然大悟。如:
小王,剛買了輛奧拓,半夜在清靜的三環路上試車,他正開得高興,一輛大奔從后面超上來,要超過的時候,開大奔家伙,伸出頭來,沖小王喊了一句:“伙計,開過大奔嗎?”然后就一溜煙開遠了,小王半天才回過味兒來,開大奔,有什么了不起的,啊,呸。一會兒小王就忘了這事,高高興興地又開了一圈兒。他正高興呢,那輛大奔又從后面開過來了,好像也在遛車,超車時,開大奔的家伙又沖小王喊了一句:“伙計,開過大奔嗎?”這下氣著了小王,加速想追,可是也追不上呀,干氣也沒辦法。
沒開多遠,小王樂啦,那輛大奔撞在護欄上了。哈哈,小王也停下車,他要去看看那個囂張的家伙的熊樣,他來到車旁,看見那家伙還好,受傷不重,看見他走過來,張嘴又說了:“伙計,開過大奔嗎?”小王差點氣背過氣去,可這家伙下面又說了,小王就真背過氣去了。他說:“伙計,開過大奔嗎?剎車在哪兒呀?”
在這個例子中,當“開大奔的家伙”(說話者)對開奧拓的小王(聽話者)說,“開過大奔嗎?”在小王和讀者看來,這句話不僅僅是在詢問小王是否開過大奔,其言外之意是在向小王炫耀。直到最后,那家伙補全了所想說的話時,小王和讀者才明白原來他沒有顯擺的意思,而是想咨詢剎車的設置。在這則笑話中,產生幽默效果的就是對“開過大奔嗎?”這個言語行為的不同的理解。剛一開始讀者和聽話者在語境的作用下,理解成炫耀這樣的言外之意,最后,修正了之前的理解,真正地理解了說話者的意圖。這之間的“誤會”就產生了幽默的效果。在本例中,說話者要是直接說:你知道奔馳的剎車在哪里嗎?就沒有這樣的幽默效果了。
除了上文中的對同一言語行為的多種言外之意的不同理解可以產生幽默之外,同一個言語行為只有一種言外之意時,也會產生幽默效果。如下面的這則指令類的言語行為:
比爾急著要寄一份重要的文件。他來到郵局,沖向柜臺,上氣不接下氣地對郵務人員說:“我這封信必須立即寄出!”
郵務人員把信稱了一下說:“郵費需要98美元。”
比爾翻出身上所有的錢說:“我錢不夠!”
接著郵務人員按了幾個按鈕,又說:“56美元。”
比爾說:“還是不夠啊!”
郵務人員嘆口氣說:“你到底有多少錢?”
比爾說:“23美元。”
聽了這句話,郵務人員轉頭向一個同事喊道:“湯姆,準備鴿子!”
雖然最后一句話是說給“另一個同事”湯姆聽的,其實也是說給比爾聽的。言外之意是既然你的錢不夠,我們就只能提供和你的郵費相一致的服務了,那就是用鴿子郵信。像這則笑話中,言內行為“準備鴿子”在這樣的語境中沒有產生多種言外之意,讀者和聽話者的理解是一致的,和說話者的本意也是一致的。
小結
雖然言語行為理論不是完美的,理論本身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行為動詞的數量個人看法不一致。二是對行為動詞的分類眾說紛紜。奧斯汀、舍爾及伍德里奇的分類就不同。事實上,有很多行為動詞可以有幾種不同的行為功能。各類行為動詞之間的界限也不是一清二楚的。但不管怎么說,言語行為理論已趨成熟,成為當代語用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對于幽默效果的產生還有待進一步運用語用學理論來研究。本文探索性地分析了言語行為在笑話中的作用。對于合作原則、預設、禮貌原則等在幽默中的作用還有待研究。這些研究無疑也會豐富語用學理論,加強這些理論的解釋力。
注釋:
①真值條件語義學認為,語句只能正確地或錯誤地描寫事物。 如果描寫正確,那么該語句就是真的,反之,就是假的。
參考文獻:
[1]Austin, John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Jack.C.Richard, John Platt,Heidi Platt.Longman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3]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4]Yus,F.Humore and the Search For Relevance [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 (35): 1295-1331.
[5]顧曰國.John Searle 的言語行為理論與心智哲學[J].國外語言學,1994a(2):1-8.
[6]顧曰國. John Searle 的言語行為理論:評判與借鑒[J].國外語言學,1994b(3):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