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語言學通過人的認知能力對具體的語言現象進行分析和描寫,認知語言學指導下的翻譯活動更強調譯者的體驗性和主觀創造性,更重視人的認知能力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文章選取認知語言學的視點、比喻和范疇三個理論,運用實例探討了它們在日漢翻譯中的作用。結果表明,認知語言學知識能為日漢翻譯提供有效的啟示和指導作用。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 日漢翻譯 視點 比喻 范疇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認知語言學借用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主張運用人的認知能力對具體的語言現象進行分析描寫。該理論強調認知主體的認知能力以及概念化在語法語義研究中的重要性,認為人的語言能力與認知能力密不可分,語義現象實際上是一種認知問題。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翻譯就是文作者和譯者之間的體驗或經驗的對接過程。盡管這種體驗或經驗存在文化等因素的差異,但人類對事物概念化能力的相似性則使翻譯活動成為可能。在翻譯過程中,源文的內容會激活譯者存儲在大腦里的體驗或經驗,這些體驗或經驗的對接、概念化最終讓翻譯得以實現。因此和以往以文本為中心的傳統翻譯方法不同,認知語言學指導下的翻譯活動更強調譯者這一認知主體的體驗性和主觀創造性,更重視人類的認知能力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那么如何運用認知語言學知識來指導翻譯活動呢?本文以認知語言學的視點、比喻和范疇這三個理論為例,來探討認知語言學知識對具體的日漢翻譯工作的啟示和指導作用。

視 點

任何語言都無法呈現整個事件和場景,人們一般只選取一些片段來凸顯相關的概念結構。認知語言學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實際是將自己的視點有選擇地投影到認知對象上的過程。換句話說,在認知對象構成的整個概念框架中,認知主體往往只會把視點集中在某一凸顯的概念上。

具體來說,一個完整的事件通常包括時間、地點、參與者、前因后果等因素,這些因素相互作用推動了整個事件的發展。而人們對該事件的認知往往只集中在其中某一個因素上。這個因素被凸顯后,其他相關因素也隨之會被激活。

日語多義形容詞“明るい”的基本語義表示“光線充足”,常常用于光線、光源、色彩、空間場所、心理狀況、話語聲音、前途、人物性格、時間、表情、聲音、才能等具體語境。不過在某一特定語境里,話者往往只把視點集中到其中某一個因素上,于是“明るい”概念結構中的相應特征就會被凸顯出來。反映在翻譯上,被凸顯的概念翻譯成漢語時,就要根據被凸顯的概念特征來選擇語義側重點不同的漢語詞匯。下面通過“明るい”的實例進行說明(日語例句用“■”提示重點,對應的漢語翻譯用“■”提示。漢語翻譯均為作者譯。以下相同):

表1 “明るい”的視點與翻譯

比 喻

語言表達離不開比喻。認知語言學認為,比喻的本質是用一種概念去理解和體驗另一種概念,是人類將外部世界概念化的認知機制之一。比喻可分為隱喻、轉喻、提喻等不同類型。隱喻、轉喻和提喻的定義分別是:

隱喻:兩個事物或概念間以某種相似性相關聯,用一種事物或概念的表達方式來表達另一種事物或概念的比喻形式。

轉喻:兩個事物在外界相關聯,或兩個事物、概念在思維上、概念上相關聯。用一種事物或概念的表達方式來表達另一種事物或概念的比喻形式。

提喻:用一般意義的表達方式來表達特殊意義。或相反,用帶有比較特殊意義的表達方式來表達一般意義的比喻形式。

因為比喻經常要涉及本體和喻體兩個認知域,兩個認知域之間要建立某種聯系就離不開人的身體和生活體驗。這些體驗效果的運用一方面增加了語言表達的生動性、新鮮性,但同時也增加了語言的理解難度。在翻譯實踐中,譯者不僅需要準確把握源文的比喻關系,而且還必須依靠自己的身體體驗,把這種比喻關系對等地轉化為目標語言的相應表達。

作為翻譯活動的認知主體,如果譯者能在翻譯活動中以現實體驗為基礎,運用認知語言學的比喻理論理解和把握源文中的比喻表達的話,就可以充分理解源文中比喻表達的語義網絡和詞語間的靈活搭配。

例如,在翻譯含有“花”一詞的日本文學作品時,譯者如果運用認知語言學的比喻觀點,準確把握日語“花”的語義擴展機制的話,就能全面、有機地認識日語“花”在不同語境里的指示,從而用恰當的漢語把它準確地翻譯出來。

(1)梅雨のあける頃から■をつけて、十一月の末まで咲きつづけるのであるから、実に百日以上である上に、紅、黃、白などの花が続々と咲き出すのは、なんとなく爽快の感がある。

岡本綺堂『綺堂むかし語り』

(2)注文の料理を待っているあいだに、老人は記者に話しかけた。「どうも賑やかですね。」「賑やかです。きょうは日曜で天気もよし、■も盛りですから。」と、記者は答えた。

岡本綺堂『綺堂むかし語り』

(3)移転以來、■を生けて眺めるという気分にもなれず、■を生けるような物も具えていないので、さきごろの天長祝日に町內の青年団から避難者に対して戸毎に菊の花を分配してくれた時にも、その厚意を感謝しながらも、花束のままで庭の土に挿し込んで置くに過ぎなかった。

岡本綺堂『綺堂むかし語り』

(4)中には免狀を取りはぐして、頭脳も生活も荒んでしまった三十近い男などが、天井の低い狹い部屋にごろごろして、毎日■を引いたり、碁を打ったりして暮した。

徳田秋聲『足跡』

(5)この時に、修禪寺の鐘の聲が水にひびいて高くきこえると、旅館にも郵便局にも銀行にも商店にも、一度に電燈の■が明るく咲いて、町は俄かに夜のけしきを作って來る。

岡本綺堂『綺堂むかし語り』

(6)忠通もその後無妻であったので、美しいが上にさかしい藻は主人の卿の寵愛を一身にあつめて、ことし十八の■の春をむかえた。岡本綺堂『玉藻の前』

(7)■と酒とに浮かされた若公家ばらのうちには、たそがれの薄暗がりにまぎれて彼女の袂をひいた者もあろう、彼女の黒髪をなぶった者もあろう。

岡本綺堂『玉藻の前』

(8)こういう理論はいわゆるfecundな理論であり、それに■が咲き実を結んで人間の文化に何物かを寄與する。 寺田寅彥『備忘録』

在上面8個含有“花”的例句中,例(1)中的“花”是基本義,指“植物色彩鮮艷的繁殖器官”,和漢語語義相同,可直接翻譯成“花”。例(2)中的“花”特指“櫻花”,以一般代替特殊,屬于提喻用法。例(3)中的“花”特指“插花”,是用“花朵”部分指代“用于插花的、帶有花朵的花枝”這一整體,屬于提喻用法。例(4)中的“花”指日本的“花牌或花札”,因其上面畫有花的圖形而具備相關性,屬于轉喻用法。例(5)中的“花”指“燈光”,在視覺上和盛開的花朵具有相似性,屬于隱喻用法。例(6)中的“花”指的是“花季、妙齡”,在感覺上和盛開的花朵具有相似性,屬隱喻用法。例(7)中的“花”指“美女”,在感覺和嗅覺上與盛開的花朵具有相似性,屬隱喻用法。例(8)中的“花”指“成果”,在功能上和花朵具有相似性而屬于隱喻用法。像這樣,運用認知語言學的比喻觀點搞清楚“花”在各個具體語境中的語義和擴展機制后,就可以正確地把8個日語例句翻譯成漢語了。下面是各句的試譯:

譯(1):從出梅季節開始開花,一直持續開到十一月末。看著這些紅花、黃花、白花連續開一百多天,真是讓人心花怒放啊!

譯(2):在等待菜上桌期間,老人主動向記者搭起訕來。“看起來很熱鬧啊!”“是啊!今天是星期天,天氣不錯,櫻花也盛開著。”

譯(3):離開家鄉以來,既沒心情插花,也沒了插花的器具。前一陣過天長節時,鄉里的青年團給每家每戶分發菊花。我雖然心里很感激,最后也只是把分來的菊花束直接插到土里了事。

譯(4):其中有些三十多歲的男子,被吊銷執照后,因內心空虛而生活變得頹廢,整天鉆在巴掌大的破屋里不是打牌就是下棋。

譯(5):當修禪寺的鐘聲在水中回蕩時,此時旅館、郵局、銀行和商店里的電燈就像朵朵綻放的花朵一般,在夜色籠罩的街區里閃爍起來。

譯(6):忠通之后也沒了妻室,聰明伶俐的阿藻便集主人的愛于一身,今年迎來了她十八歲的花季。

譯(7):在充斥著脂粉美酒的貴公子府邸里,黃昏時分的薄暮中,有人在拽她的衣角,有人在揉搓她的頭發。

譯(8):這些理論內容豐富,開花結果后會給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

范 疇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把事物分成一個一個范疇。這些范疇由具有共同特征的范疇成員構成,范疇成員之間存在家族相似性。范疇是其成員共同特征的高度概括,范疇成員則是范疇的具體表現。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比如,“鳥”這個范疇由“麻雀、鴿子、燕子”等成員構成,這些成員的共同特征是“長著羽毛、有翅膀會飛、兩條腿、長著喙的動物”。沒有“麻雀、鴿子、燕子”等具體成員,范疇“鳥”就不會存在;而要想成為“鳥”范疇的成員,就要具備“長著羽毛、有翅膀會飛、兩條腿、長著喙的動物”等特征。

在進行日漢翻譯時,可運用認知語言學的范疇與成員的關系,把日語表達的范疇名翻譯成其對應的漢語成員名;反之,也可以把日語的范疇成員名翻譯成漢語對應的范疇名。比如在例(9)中,

(9)堅田の浮御堂に辿り著いた時は夕方で、その日一日時折思い出したように舞っていた■が、その頃本調子になって間斷なく濃い密度で空間を埋め始めた。わたしは長いこと浮御堂の廻廊の軒下に立ちつくしていた。湖上の視界は全くきかなかった。

井上靖『比良のシャクナゲ』

畫線部分“白いもの”是一個范疇名,它可以由很多具有“白色”特征的成員構成。在翻譯這句話時,如果直譯為“白色的物體/東西”的話,讀者就會感到不知所云;而如果將其翻譯成該范疇里的一個具體成員的話就會比較具體易懂。根據語境可以把“白いもの”這一范疇名翻譯成其成員名“雪”。

譯(9):那天到達堅田的浮御堂已是傍晚時分。斷斷續續下了一白天的雪,此時卻真正下大了起來,一時間密密麻麻的雪花布滿了整個天空。我站在浮御堂的回廊下,久久凝視著遠方。可視線模糊,遠處的湖面根本看不清楚。

井上靖《比良的杜鵑花》

和例(9)的翻譯方法不同,在例(10)中,

(10)その日わたしは彼らに誓って言った、エジプトの地より彼らを導き出し、わたしが彼らのために探し求めた■の流れる土地、すべての地のうちでこの上なくうるわしい土地へいかせようと。

舊約『エゼキエル書』

畫線部分“乳と蜜”是兩個具體的事物名,直譯成“奶和蜜”也可以。但很明顯源文作者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奶和蜜”這兩種東西,而是和“奶和蜜”相似的一類東西。因“奶”和“蜜”分別具備了“美食”和“幸福”的特征,所以在翻譯這句話時,把“乳と蜜”翻譯成它們所屬的范疇名“美食和幸福”就非常貼切。

譯(10):那天我向他們發誓:帶他們離開埃及,去我為他們挑選的地方。那是一塊充滿美食和幸福的地方,是世上最美好的地方。

舊約《厄則克耳書》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在日漢翻譯中,把范疇和成員適當互換翻譯就會起到良好的翻譯效果。

結 語

本文選取視點、比喻和范疇這三個認知語言學的觀點,通過實例探討了如何運用這三個觀點來指導日漢翻譯。結果表明,認知語言學知識對日漢翻譯具有較好的啟示和指導作用,在日漢翻譯中靈活運用認知語言學知識的話,往往能收到良好的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波.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及其對翻譯能力培養的啟示[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1):56-60.

[2]籾山洋介.慣用句の體系的分類[J].名古屋大學國語國文學,1997(7):29-43.

[3]吉村公宏.はじめての認知言語學[M].研究社,2006:38-46.

[4]揭俠.日語中的提喻[J].外語研究,2005(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