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母語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遷移作用不容忽視,母語如何對第二語言習得和外語教學產生影響是每一個外語教師都關心的問題。文章借助于以往學者的研究理論的支持,結合作者的教學實際和經驗,通過多方分析來說明母語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母語 第二語言 遷移 積極影響

最近二十多年來,在外語教學研究和實踐中,很多人對母語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遷移作用產生了很大興趣。對“遷移”的定義很多。埃利斯(Ellis)把“遷移”定義為“對任務A的學習會影響任務B的學習的一種假設”,將定義中的“任務A和任務B”分別置換為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這就是語言遷移。[1]最有影響的是奧德林(Odlin)的定義,他給語言遷移下了一個簡明精確的定義: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習得的(或者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2]當母語的語言習慣被運用到目的語中,如果能起到積極的影響,促進目的語言的學習和應用,所引起的遷移被稱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相反當母語的語言習慣干擾、阻礙目標語的學習時對其產生的影響則被稱為“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

就母語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很多學者已經通過他們的研究、測驗和親身教學經歷給出了理論肯定。Ellis在 1985年提出:“語言學習者應該使用第一語言作為他們有意識的可以借助的資源,從而促進他們的第二語言學習。”本文以漢語為母語,英語為第二語言為例,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說明母語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促進認知過程

語言學習不僅是對一系列語言符號的識別、記憶過程,還是一個心理認知過程。人類總是試圖利用現有的認知結構去認識新事物,利用先前的經驗和認知結構通過觀察、判斷和思維來解決新問題。從此角度講,外語學習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信息處理的過程,而信息接受者以往的經歷包括期望和所掌握的知識將直接影響信息處理的成敗。

桂詩春先生曾指出:外語學習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語為起點。[3]人們在學習第二語言以前,頭腦中已經形成了一套母語的習慣規則,并會不自覺地以其為起點來認識、理解和掌握新的第二語言的知識。在缺乏目的語言環境、沒有很好掌握目的語言的情況下,學習者會經常不自覺地將母語思維、母語知識、母語習慣運用到目的語的學習中。如果我們一味地強制學生在第二語言學習中使用目標語而杜絕母語,將會違背這種正常的心理過程。楊衛德也認為“學生只有應用有效的遷移原則,才可以在有效的時間內學得更快、更好。可以說遷移是學習的繼續和鞏固;學習又因遷移而提高和深化,所以學習與遷移是不可分割的學習心理現象。”[4]

凸顯語言共性

英國語言學家 Ellis認為,在所有的自然語言中,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規則。通過對世界上繁多語言的調查研究,人們發現了許多語法規則。“這些規則構成了普遍語法,而普遍語法則是人類每一種語言特定語法的基礎 ”。[5]母語與外語學習過程本質上都是獲得一種語言符號系統的過程,只是由于學習者學習的年齡起點、學習時間長短、語言使用環境、認知水平、學習動機及語言自身規則及其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才使得兩種語言的學習有了差異,但是語言之間的共性是客觀存在和可以被有效利用的。

漢語和英語是兩種差異比較大的語言。但是兩者在許多方面還是有共同或者相似之處。

在語音方面,漢語拼音和英語音標根據發音和使用規則都分成了兩種,前者是聲母和韻母,后者是元音和輔音。有些英語音標的發音部位或方法和漢語拼音的發音部位或方法相似或相同。如英語輔音[b][p][d][t][k][g]的發音部位和漢語聲母b、p、d、t、k、g的發音部位完全形同。英語的單元音[?蘧][?藜][i][u]和漢語單韻母a、e、i、u發音部位非常相似。如果學生正確掌握了漢語拼音的發音方式和部位,將會有助于其對相關英語音標的學習和掌握。在詞匯方面,漢語和英語都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詞性分類。表示第三人稱的代詞都有男、女、中性之分。漢英也有許多相同的構詞方法,如詞綴法、轉化法、合成法、縮略法、類推法等。對這些知識的了解可以幫助學習者對英語單詞的習得。在句子層面,英漢都有很多相同的句子成分,比如主語、謂語、賓語、定語、補語等。就句式,也有相同的句式結構如主+謂句。兩個語言都有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等。對漢語句式成分和結構的掌握有助于學生學習英語句子成分和句式。

過濾不良情感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其相應的行為反應。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情感對語言學習會產生促進作用。相反,消極情感,包括焦慮、害怕、膽怯、沮喪、厭煩等,則會阻礙語言的學習。Elsa Auerbach就總結過母語運用于英語教學中起到的不可比擬的作用:“用母語教學會讓學生產生一種安全感,并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已有知識來幫助新的語言的學習,同時也能使其大膽地開口表達自我。這樣學生才愿意去冒險、去嘗試使用英語來表述,從而克服怕犯錯誤的心理,達到外語學習的目的。”[6]

對第二語言的初學者來說,堅持利用目標語上課,當輸入的信息量超出了學習者現有的語言理解、接受水平時,將會給他們帶來消極情緒,如茫然、失落、恐慌、焦慮等,進而增加其心理負擔,最終會影響其對新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我們在教學中不難發現,如果實行全英語授課,有的學生就會因為跟不上教學進度、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和要求等原因而對英語學習產生了心理壓力和負擔,甚至產生焦慮、失落、抵觸、厭學等情緒。

由此可見,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我們還需要適當利用母語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這將有助于緩解學生的不良情緒,讓其以輕松的心態進行學習,也會大大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文化對比傳承

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語言是文化的基石、產物和載體,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學生不僅要學習語言符號所代表的意義,還要了解其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內涵,這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語用失誤,有效提高其目標語的語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母語也會發揮積極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深厚的母語文化功底會對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起幫助和促進作用。束定芳、莊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語交際能力的外語學習者,其外語交際能力的獲得相對容易些。同樣,如果學生的母語與目的語語言結構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際能力的正遷移發生的概率和規模就越大。”[7]

文化對比可以促進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要將第二語言的文化和母語文化進行對比學習,學習者就必須對母語文化有比較全面、深刻的了解。在漢語和英語中有很多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表達方式,比如: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隔墻有耳(walls have ears), 同舟共濟(in the same boat)等。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者利用母語文化的背景知識就能很容易理解、記憶和運用這些英語表達,發揮母語的正遷移作用。

輔助第二語言交際

人們之間語言交際的主要目的是傳遞信息、交流情感,以期獲得相互了解,達到某種預期目的。在第二語言學習和使用中,當學習者的語言需要超出了他現有的語言水平,面臨無法用目的語表達、交際的情景時,他便會首先轉向母語求救,將母語運用到第二語言交際中,通過夾雜母語的方式來使問題得以解決,從而使得語言交際能夠成功進行下去,如“Please sit on this 凳子”。這就是母語在成功語言交際中的積極作用,它可能出現在口頭表達中,也可能出現在書面表達中。我們在日常英語口頭交際中,以及英語筆記、作業中,時常會發現學生使用漢語詞匯或拼音來代替比較難的、生僻的、無法表達的英語詞匯等現象。為了成功信息交流、交際的需要,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母語,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交際技巧。

我們并不是鼓勵學生在二語學習中使用母語,實施母語的正遷移作用,也不會否認母語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負遷移作用。研究表明,隨著學習者第二語言水平的逐步提高,母語負遷移造成的錯誤就會越少,母語遷移現象也會出現得越少。如何更好地克服母語的負遷移,有效地利用正遷移來提高二語學習水平,是我們更需要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俞理明.語言遷移和二語習得——回顧、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3.

[2]何聲鐘等.英語教學中的遷移現象[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10).

[3]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85.

[4]楊衛得.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論叢[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232-233.

[5]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01.

[6]Eisa Auerbach. Reexaming English Only in the ESL Classroom[J].ELT Journal,1987(4):41.

[7]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