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在已有文獻基礎上,基于社會認知理論,建立了班級成員知識共享行為的理論模型,并提出假設。通過設計關于班級成員知識共享行為的調查問卷,利用統計軟件SPSS17.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量化分析。實證結果表明:班級氛圍(互惠、公平和創新)與知識共享行為、結果預期和自我效能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自我效能與知識共享行為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結果預期與知識共享行為沒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關鍵詞】社會認知理論 知識共享行為 實證研究

引 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的“90”后大學生個性張揚、樂于表現而且自我意識較強。而現在的競爭不再是過去的個人主義,這就要求每個大學生在進入工作之前都應該學會如何在團隊中與他人合作。在進入社會之前,在班級這個團隊中,學會與其他成員進行知識分享,為團隊貢獻自己的力量,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發展。目前國內運用社會認知理論來研究知識共享行為主要是在企業內[1],國內運用社會認知理論來研究班級中成員的知識共享文獻相對比較少,另外,運用實證的方法研究的就更少。因此,為了促進班級成員間知識共享的發展,本研究運用社會認知理論通過實證分析的方法來研究班級成員間知識共享行為,提出促進班級成員積極參與知識共享的建議,這對學生的個人發展、班級凝聚力的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1.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的產生與行為主義、社會學習理論等有關。認知理論是(Bandura,A.,1988) [2]結合行為主義和社會學習理論之后提出的,它主張個體行為、主體認知和社會環境是交互影響的。個體行為、主體認知和環境三者之間的動態交互關系就形成了Bandura個體行為“三元交互”模型。其中,個人認知由兩方面構成:一是自我效能,二是結果預期。

2.班級氛圍

班級氛圍是指班級環境中能夠給人某種強烈的精神感受的氣氛和情調[3]。班級氛圍中互惠、公平和創新所體現出來的集體歸屬感、信任和創新性思維等都會促進班級成員之間的知識共享。自我效能是個體行為、主體認知和環境交互作用的核心,環境因素對個體行為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在班級里,班級氛圍與知識共享行為顯著正相關。

H2:在班級里,班級氛圍與自我效能顯著正相關。

H3:在班級里,班級氛圍與結果預期顯著正相關。

3.自我效能

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為:個人對于自己完成組織執行某種行為,以達到特定成果的能力判斷。Kankanhalli等[4]在研究自我效能與知識共享行為的過程中,發現了當個人使用電子知識庫時,自我效能對知識共享行為有正向的影響。自我效能較高的人,會有較高的意愿與他人分享知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在班級里,自我效能與知識共享行為顯著正相關。

4.結果預期

根據社會認知理論,結果期望是指個體對自己行為的期望結果。如果班級成員認為通過知識共享行為能夠提高其他人對其的認可,而且這樣可以加強其與其他人之間的聯系,那么他們就會對知識共享行為采取積極的態度。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5:在班級里,結果預期與知識共享行為顯著正相關。

5.知識共享行為

知識共享行為是指人們參與知識貢獻的行為。在班級體中,班級成員可以通過積極交流將自己掌握的知識與他們分享,從而獲得其他同學的尊重。

6.研究模型構建

基于以上研究假設和文獻回顧,本文提出基于社會認知理論的班級成員知識共享行為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

問卷設計與數據分析

1.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

根據文章的假設模型,設計了班級成員知識共享行為的調查問卷,問卷采用了Likert5級量表形式,來表示被調查者對調查問卷的認同程度。本文所使用的樣本全部來源于在校大學生。在2013年間,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0份,其中有效問卷247份。

2.數據分析

(1)信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的目的是為了解問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信度作為樣本被反映的真實程度的指標,效度是用來測量數據的有效性。當信效度的值越高,就更能反映問卷測量的準確性[5]。本研究的信效度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本研究各變量信效度分析表

從信度分析表可以看出,各變量的Cronbach’s α系數和KMO值都符合研究要求,說明問卷的內部一致性較好,數據適合進行下一步分析。

(2)相關回歸分析

根據已經提出的理論模型,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相關分析,分析結果如表2、表3所示:

表2 變量間的相關系數

通過軟件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班級氛圍對知識共享行為的影響顯著,從而驗證H1成立;班級氛圍對自我效能的影響顯著,從而驗證H2成立;良好的班級氛圍顯著影響班級成員的結果預期,從而驗證H3成立;自我效能顯著影響成員的知識共享行為,從而驗證H4成立;結果預期顯著影響班級成員的知識共享行為,從而驗證H5成立。

表3 班級氛圍、自我效能與結果預期對知識共享的回歸系數

a.Dependent Variable: 知識共享行為

從回歸分析表看出,“結果預期”對“知識共享行為”變量的影響不顯著,與H5不符。

討論與啟發

本文基于社會認知理論,運用實證分析法研究班級氛圍、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對班級成員知識共享行為的關系。

1.本文的研究證實了班級氛圍(互惠、公平和創新)與知識共享行為、自我效能、結果預期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良好的班級氛圍會加強班級成員之間的溝通和聯系,班級成員會產生歸屬感,提高班級成員的自我效能感,促進班級成員之間的知識共享行為。每個人都應該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來促進成員進行知識共享,達到共同進步,同時,班級成員在知識共享的過程中,獲得其他成員的尊重和認可,能促使其參與更多方面的知識共享活動,最后形成良性的循環。

2.本研究發現結果預期與知識共享行為之間沒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F在大學生的性格特質、生長環境不同,對于同樣的事情,個體的看法不一致,有些成員認為自己分享的知識對別人是有用的,因此樂于與其他成員進行知識共享,反之,不會進行知識分享。

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對班級氛圍深度的挖掘不夠,對于該維度的深度挖掘可以作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志宏,朱桃,羅芳.組織氣氛對知識共享行為的影響路徑研究——基于華南地區IT企業的實證研究與啟示[J].科學學研究,2010,6(28):894-901.

[2]Bandura,A.Social Learning theory[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 Hall,1977.

[3]楊連山.班級氛圍與學生的創新精神[J].天津教育,2003,2:36-39.

[4]Kankanhalli Atrey,Tan Bemard C Y,Kwokkee Wei.Contributing knowledge to electronic knowledge epositor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2005,29(1):113-143.

[5]吳明隆.SPSS統計應用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