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以陜西省省屬高校為例
作者:陜西科技大學 陜西西安 李述麟
發布時間:2015-05-26 11:09:36
【摘 要】為全面了解畢業生的就業意向,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法,選取2015屆本科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從就業形勢認識、就業去向選擇、求職期望、擇業標準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分析,為高校進一步完善就業市場、提高就業指導水平、提升就業服務質量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高校 本科生 就業意向
準確掌握畢業生求職意向是高校逐漸完善就業市場,不斷提高就業指導水平和就業服務質量的前提條件。筆者針對2015屆畢業生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開展了就業意向問卷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對陜西省五所省屬高校的1000名2015屆本科畢業生開展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樣本975份。學生樣本中陜西和外省生源占比分別為72.62%和27.38%,理工類、文科類和其他專業的學生分別為75.28%、15.79%和8.92%。
調查結果分析
1.就業形勢認識清晰
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有74.36%認為目前就業形勢嚴峻,畢業生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17.49%認為就業形勢正常,2.89%認為就業形勢較好、就業容易,5.26%表示對就業形勢不了解。經過對部分學生訪談,學生認為導致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擴招導致大學畢業人數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自身的綜合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就業去向選擇明確
對就業形勢清晰的認識促使學生在就業去向選擇上更為明確。調查顯示:有60.41%的學生畢業后計劃參加工作,有30.97%的學生畢業后選擇繼續深造學習,僅有5.85%的學生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另有2.77%的學生選擇其他去向。在選擇繼續深造學習的學生中,文科類所占比例略高于其他學科類別。當問及“選擇繼續深造學習的原因”,有31.89%的學生選擇對學術感興趣,有34.88%的學生選擇現專業就業困難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繼續深造,有9.63%的學生選擇現階段對求職感到恐懼而被迫考研。
3.求職期望趨于理性
調查顯示,2015屆畢業生求職期望趨于理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在就業區域選擇上,有29.71%的學生選擇留在西安,有11.04%的學生選擇留在陜西省內的其他城市,另有15.11%的學生選擇國內的其他城市,有34.80%的學生認為只要有好的發展就業區域不限,僅有9.34%的學生選擇去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發展。學生表示,一線城市房價和消費水平過高、工作壓力過大,而二線乃至三線城市同樣具備較多就業機會和較好發展前景,在二三線城市發展同樣是不錯的選擇。
二是在單位類型的選擇上,選擇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這幾種類型占比相當,但是男女間差異較大,女生求穩的心理導致選擇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比例約是男生的1.5倍。總體來看選擇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比例較前幾年相比明顯下降。學生表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能夠提供較為穩定工作環境,但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能夠提供更加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問及影響學生擇業的因素時,僅有6.96%的認為企業性質是影響其擇業的最主要因素。
4.擇業標準趨向多元
調查顯示:學生的擇業標準正在發生較大變化,傳統的單一擇業標準正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學生擇業時不再單純看重單位的薪酬福利待遇,而是進行多因素綜合分析,如能否實現人生目標、是否符合興趣愛好、能否發揮特長以及行業的發展前景、職業的穩定性、工作的挑戰性、職位的發展空間、單位的地理環境、文化氛圍等都是畢業生綜合考慮的因素。當問及“影響學生擇業的主要因素時(限選三項)”,學生首先考慮的是單位的薪酬福利待遇(占67.91%);其次是未來的發展空間(占63.50%);第三是符合興趣愛好(占41.77%)。后面依次考慮的影響因素是:企業實力、專業對口、所在地域、行業環境、企業文化等。
調查中發現的問題
1.薪酬期望偏高
對于學生非常關心的薪酬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畢業后的期望薪酬與實際情況相比明顯偏高,選擇在2500元以下的僅占到0.85%;2500—3500元的占到30.05%;3500元—4500元的占到45.33%;4500元以上的占到23.77%。
2.求職不夠主動
問卷匯總結果表明,學生獲取就業政策和招聘信息主要途徑有學校就業網、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平臺以及校園招聘活動,但這幾種方式均屬于學生被動接受信息,學生沒有主動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在獲取就業指導信息方面,學生大多選擇學校舉辦的就業指導講座和開設的課程這兩種方式,很少通過個體咨詢或利用網絡資源主動獲取信息。
3.創業意識不強
調查顯示,僅有5.85%的學生畢業后有創業的想法,比全國7.26%的平均水平低了1.41個百分點,更是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據統計,美國18到29歲的青年中超過60%想擁有自己的企業。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中,男生所占的比例明顯高于女生,藝術類的學生所占比例達到8.11%是理工類的1.5倍,是文史類的2倍。通過深入走訪得知,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最希望得到的幫助是提供創業貸款和創業指導。
對策建議
1.客觀分析、準確定位——有效開拓就業市場
完善的就業市場是做好學生就業工作的根本,為提高學校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因此積極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客觀分析專業特色及培養方向,同時結合學生就業意向及往年學生的去向,選擇適合各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區域和行業,準確定位細分目標市場,減小就業工作的盲目性。具體來講,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可按照地域分布進行細分、按照行業分布進行細分、按照就業單位的性質進行細分等等。其次,在開拓就業市場時,要充分挖掘優質校友資源,利用校友在外建立的良好聲譽吸引用人單位。很多校友憑借自身扎實的專業功底和突出的綜合能力已經成為單位的骨干或高層管理干部,因此要與校友保持密切聯系,并通過他們吸引用人單位來校招聘,不斷擴大畢業生的就業市場。
2.規范高效、搭建平臺——提升就業服務質量
提升就業服務質量要求從事就業工作的教師熟悉當前大學生就業創業的主要政策法規,清楚校園招聘、簽約改派的工作流程。在組織校園招聘活動時能夠嚴格按照工作流程,認真審核用人單位資質,全程跟蹤每場招聘會,掌握每家單位錄用和簽約學生情況。當學生遇到簽約改派相關問題時,能夠給予學生耐心細致、客觀準確的解答。
在提升就業服務質量的同時,還要加快建設數字化就業管理服務平臺,目前大多數高校都建立了就業信息網,開通了就業指導中心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平臺,但是由于功能不夠健全,效用沒有最大化。今后工作中應加強對就業信息化工作的系統規劃和資源有效整合,建設集招聘安排、信息發布、簽約管理和數據統計分析于一體的數字化就業管理服務平臺,實現信息共享,構建一個提高就業工作效率、降低畢業生求職成本、滿足多元化求職需要的現代服務體系。
3.追求專業、注重個性——開展精細就業創業指導
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工作內容龐雜、信息多樣、技術難度不斷增加,包括職業設計、職業測評、擇業心理、簡歷制作、面試技巧在內的多項內容都是專業性很強的指導,內容涉及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和人力資源等多門學科,這對工作人員的主動性、知識技能和專業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培養和造就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
就業創業指導既要考慮共性,也要注意個性化的差異,每個畢業生遇到的問題會有所不同,需要得到幫助的內容也不一樣,這就需要根據不同的需求開展個性化、精細化的就業創業指導。現階段,學生需要的個性化、精細化的服務主要包括:一對一的就業咨詢、個性化的技能訓練、個性化的就業推薦和創業實訓。
參考文獻:
[1]高玉峰,賀字典,朱寶昌.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調查及對策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0(2):26.
[2]唐士奇.2007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意向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9):36-39.
[3]田光哲.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4]李勇,胡春華,胥俊.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15):36-37.
[5]薛童.新時期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信息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12,(22):5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