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高等教育重視知識教育,容易使大學生忽視對生命存在和生命價值的思考與探索。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生命教育的內在一致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和工作體系下,從生命教育的現實緊迫性、生命教育的理論構建和生命教育途徑探索三個方面,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進行分析,探索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意義和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 生命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徑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界2013年度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大學生生命觀現狀調查及生命教育對策研究”(No.2013Z043);長安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人文社科類)項目“大學生生命教育多維路徑研究”(No.2014G6505068);長安大學2014年度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高校新生教育中大學生生命教育模式的構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和鮮明特點。然而,現階段我國的高等教育以基于學科的知識教育為主,容易忽視對大學生人格、道德、意志、心理素質的培養和鍛煉,因此導致一些大學生無法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各種心理問題不斷涌現,思想、行為走上極端。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想和工作體系,借鑒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寶貴經驗,可以探索出符合我國大學生發展需要的生命教育模式。

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實緊迫性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活壓力的增大,自殺已成為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高校大學生自殺人數也逐年攀升[1]。除了自殺,近年來校園惡性事件頻發,也敲響了大學生亟需進行生命教育的警鐘。從2004年馬加爵殘忍殺害4名舍友,到剛剛過去的復旦大學研究生中毒身亡,10年來一件件令人震驚的刑事案件折射出高校學子對于生命的冷漠。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變得異常緊迫,《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和改革綱要(2010-2020年)》中已經明確提出要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2]。

思想政治教育與生命教育的內在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說就是一種關于人的哲學,它關注的是人生實質、人生價值、人生意義、人生理想等本質性、終極性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功能和意義等方面與生命教育具有內在一致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與生命教育的目標存在一致性。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要堅持全面發展觀,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3]。生命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使大學生的生命價值得以升華[4]。大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得到全面發展和生命意義的提升,也是高等院校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目標,現階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圍繞著這個目標展開的。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與生命教育的功能存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功能、育人功能和開發功能在本質上具備生命教育的作用[5],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進而促進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與生命教育的意義是一致的。生命教育的價值本質在于追尋教育的本真,回歸教育的生命本性[6]。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發展”,還是生命教育的“提升生命價值”,二者的工作內涵都是基于生命存在的前提下,使教育更尊重人性和生命發展規律,使受教育過程成為感悟生命、提升生命的過程。

十八大報告中已經明確提出“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的教育新目標和新任務,只要發現并弘揚生命的潛智潛能,每個孩子都將是社會的“有用之才”[7]。時代發展賦予教育的新使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與生命教育的內涵關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模式,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下探索大學生生命教育路徑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

生命教育的理論構建

“生命教育”的思想由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國內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生命教育的內涵進行了解讀。根據現有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大學生的時代特點,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我們將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構建分為三個層次:珍惜生命存在,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命價值。

第一,“珍惜生命存在”是生命教育的最低要求。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現實原因是防止大學生自殺等危機事件的發生,通過生命教育培養學生珍惜生命的態度,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挫折承受力。

第二,“提高生存能力”是生命教育的基本保障。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不僅需要主觀的態度,更需要個體具備保護生命的能力。

第三,“提升生命價值”是生命教育的最終目標。在這一層面,通過生命教育,大學生能充分認識生命的可貴,在有限的生命長度內最大化地發揮個體的才能。

生命教育的路徑探索

1.利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培養珍惜生命的態度

生命存在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因此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珍惜生命。利用團體活動、班會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途徑,開展“認識生命”的主題活動,組織大學生參觀婦幼醫院,通過醫生講解或觀看科教圖片、影像資料等方式,讓大學生感受生命誕生的艱難。

2.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效,增強愉快生活的心理調適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融入“感受生命、珍惜生命”的理念和思想,讓大學生體驗生死的強烈反差和沖突,激發大學生渴望生存、珍惜生命的現實心理需求。同時,通過心理調適技術和人際交往技巧的訓練,可以幫助大學生有效地化解人際矛盾,科學地管理情緒情感,增強大學生快樂生活的能力。在學生工作中充分發揮心理咨詢與治療對心理問題和心理創傷的干預作用,針對部分學生嚴重的抑郁、焦慮等可能誘發危機事件的不良心理誘因及時實施心理干預,可以有效降低大學生的自殺風險。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搭建生命教育的現代化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網絡成為大學生信息交流傳播的重要媒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1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智能手機已經成為青少年上網最重要的終端[8]。大學生生命教育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通過大學生常用的QQ、微博、微信等網絡媒介,設立生命教育的公眾平臺,定期發布“生命教育”相關內容,鼓勵大學生參與討論、分享心得,通過這些時尚的渠道將生命教育傳播到大學生中。

4.通過專題教育培訓實踐,增強維護生命安全的能力

維護生命安全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生命教育基于生存能力的培養,愛護生命的能力不僅僅體現在個體對自己生命安全的保護,更廣泛地體現在對所有生命的尊重和愛護,這就要求大學生不僅具備珍惜生命的態度,還需具備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和獨立生存能力。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中,高校學生工作相關部門可以和消防隊、醫院、公安局等社會力量合作,為大學生進行必要的生命安全訓練,例如火災、地震等災難發生時基本的求生、救援常識,遇到襲擊時緊急逃生的技能等。

5.加強法制教育,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生命權利

通過《法律基礎》課等法制教育途徑,培養大學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法律意識,在生命安全受到侵擾和威脅時,利用法律武器合理合法地保護自己和他人,避免在矛盾沖突中因為一時沖動盲目傷人或自傷,造成嚴重后果,給學校和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此外,高等教育還需注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人文修養和文化品位的提升,不僅陶冶青年人的情操,更啟發大學生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進行深入思考。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利于提升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提高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劉芳.淺談大學生生命觀[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6):115-117.

[2]葉華松.生命哲學視野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5):71-73.

[3]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141-148.

[4]葛君梅,葛君芳.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實施途徑探索[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28(8):24-26.

[5]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131-135.

[6]周家榮.“三生教育”的生命倫理觀[J].學術論壇,2010(6):1-4.

[7]潘涌.教育新境界:讓每個孩子都成才[N].光明日報,2012-12-14.

[8]劉潔.智能手機對大學生思想行為影響及對策研究[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15(2):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