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自殺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問題之一,學術界和學生管理者也在不斷進行探索。研究高校大學生自殺誘因及開展有效的預防是保障學生生命安全,維護學校穩定安全的重要內容。文章簡要分析了高校大學生自殺的主要誘因,并總結工作實踐經驗,提出了預防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自殺 誘因 預防策略

近年來,各高校不時出現的大學生自殺現象,不僅是學生家庭的無盡傷痛,也是社會人才的巨大損失,成為影響學生家庭和諧與學校穩定安全的重要社會問題。如何有效預防大學生自殺事件的發生,對于一線的班主任、學生輔導員和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干部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筆者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和教育實踐工作不斷進行總結探索,對這一現象略有思考。

高校大學生自殺主要表現

從網絡調查統計數據來看,近年來大學生自殺總人數呈現波浪式上升趨勢,由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自殺現象越來越嚴峻,逐步成為社會和媒體關注度較高的大學生生存狀態話題。綜合而言,大學生自殺主要有以下集中表現。

一是跳樓自殺,調查研究情況顯示,跳樓自殺幾乎占大學生自殺形式中的70%以上,占比最高,是大學生自殺最常見的方式。一方面在于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心理不成熟、心智不健全的狀態,在某些事情上愛鉆牛角尖,容易造成一時沖動,釀成慘劇。二是服藥自殺,這是部分大學生自殺中較緩和的一種表現。大學生服藥自殺行為,因為其隱蔽性高,不容易被發現,往往錯失最佳救助時間,對大學生的生命造成極大的損傷。三是其他自殺行為,這些行為包括割腕自殺、上吊自盡、溺水自殺等,這幾種自殺方式,雖然能夠為救助留有一定的時間,但是很多情況下不能得到有效救助。

高校大學生自殺誘因分析

自殺是指個體在復雜心理活動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19世紀末,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因其對自殺原因的解釋和分類受到學者們的重視。涂爾干認為,自殺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個人行為,而是對正在解體的社會的反應。由于社會的動亂和衰退造成了社會——文化的不穩定狀態,破壞了對個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人們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這時往往導致自殺率的明顯增高。據統計,中國每年至少25萬人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自殺成為青少年的頭號死因,自殺也是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

引起大學生自殺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社會因素、個人因素、學校因素和家庭因素,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學業就業壓力型。在出現自殺情況的大學生中,普遍屬于家庭困難、學習困難、心理困難、就業困難的“四困”學生,這些學生懷著對大學的向往和對人生美好的憧憬進入大學,以期通過大學來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他們背負了太多的期待和壓力,而高昂的學費、生活費和日常開銷給他們形成了巨大負擔,有的學生家庭為支付他們的學業背負了巨大的債務,自己在學習中學業平平或學習困難,有的勉強能夠完成學業但就業不順、前途渺茫,長期的心理壓抑最終導致心理的崩潰,極易導致大學生自殺現象,這可以說是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

2.情感受挫型。部分大學生心理不成熟,不能理智面對情感上的挫折,也是高校大學生自殺的一個重要誘因。大學生都是風華正茂的年齡,對于感情有著美好的期許,對感情的唯一性尤為看重,在戀愛中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結束一段感情,都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影響,有的大學生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心理上的不成熟使他們難以理性面對感情挫折,往往以自殺或者提刀相向來冷處理,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3.環境不適型。從大學生自殺者的自身來看,他們大多屬于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流,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疏離于友情和愛情之外,親情不能有效填補,容易產生孤獨感、挫敗感和幻滅感,容易產生自殺念頭。各種媒體中經常出現的大學生自殺報道和周邊環境中出現的社會丑惡現象,使部分求生意念不堅定的輕生者更加傾向于出現自殺情況。從自殺發生的季節來看,每年春季尤其是五月份大學生容易產生自殺情緒而走向不歸路,這也與就業難帶來的壓力出現了重疊。

4.獨子家庭型。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大量的獨生子女進入大學導致了很多問題。獨生子女是當代大學生群體的主流,其特有的依賴、敏感、孤僻、自我等性格特征直接導致部分獨生子女學生一旦離開父母家人,就無法適應,偶遇挫折,不知道如何處理,便會自殺。有的則是自我膨脹,自私自利,偏狹多仇,往往不能與其他同學共同協作,分享成果,稍遇不公,或者得利不多就牢騷滿腹,大吵大鬧,甚至傾向自殺。

大學生自殺的預防策略探究

大學生自殺雖屬偶發事件,但也是各種矛盾和壓力長期聚集的結果,悲劇的發生也經過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要做好預防工作才是防止大學生自殺的根本,其著力點在于心理干預,要及時做好學生心理不暢、心理扭曲、心理障礙等心理問題的疏解工作,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解決。

1.大學生入校后開展生命教育。存在自殺行為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遇到了生命中難以承受的挫折和痛苦,無法自行解決,才會選擇放棄生命,也在于他們對待生命的看法、解釋與信念。為此,在大學生入校后,普遍開展生命教育,讓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逐步感悟和詮釋生命,建立生命與個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關系。近年來,大學生生命教育已經逐漸興起,不僅對存有自殺想法的學生有規勸效果,而且能夠普適于大學生的各個學習階段,防患于未然,更能在預防大學生自殺方面形成一道堅固屏障。

2.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預機制。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由宿舍心理咨詢員、班級心理咨詢部、輔導員、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構成,對學生心理問題按照自下而上或跨級的運行原則,及時發現、治療的“四級心理干預機制”。要充分保證發揮其作用,一是要普遍開設心理課程,加強學生心理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只有學會自我調節,心理障礙、心理疾患才能根本消除;二是積極開展心理疏導,建立合理有效的疏導機制。進一步加強心理咨詢教師和學生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作用,幫助學生更方便地咨詢相關心理問題。學校、家庭、學生共同重視心理問題,提高思想認識,關愛學生生命健康才能使“四級心理干預機制”更加行之有效。

3.構建針對性的大學生自殺預防體系。大學生采取自殺等過激行為前,往往有跡可循。如無緣無故道謝、告別等信號,表現焦躁抑郁、性格多變、長期失眠、贈送貴重物品等,以及在日記、信函、日志等書面留言,透露出對生命的絕望等先兆。構建針對大學生自殺的預防體系應從日常入手,除了專業教師和學生干部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咨詢、干預外,還要積極發揮宿舍心理咨詢員、輔導員、心理專家和心理醫生的作用,早發現、早預防,共同形成大學生自殺的預防體系。

參考文獻:

[1]邊玉芳.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劉峰,蔡迎春.大學生心理健康:心靈成長之旅[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3]余虹等.大學生自殺問題研究綜述[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

[4]閆守軒,王亞靜.構筑三位一體的大學生自殺預防體系[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4.

[5]郭學利.高校生命教育的分析與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