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了分析,發現高校體質健康測試存在較為嚴重的“應試化”傾向,體質測試成績信度和效度不高,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監管不到位,國家有關政策規定有急于求成之嫌。故而,提出用疏堵結合的辦法解決體質測試中存在的問題,弱化或取消體質健康測試中的功利性政策規定,弱化測試項目的競技性并提倡測試項目“生活化”來吸引青少年興趣的建議。

【關鍵詞】“應試化”傾向 體質健康測試 現狀 成因 大學生

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即:高校根據現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下稱《標準》)對大學生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進行測試,以綜合評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其目的是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促進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提高體質健康水平。《標準》的實施對促進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改善、健康意識的提高、鍛煉習慣的養成發揮了一定作用。

但是,據文獻資料顯示,在高校實施《標準》工作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近年來逐漸暴露出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應試化”傾向非常值得我們警惕。所謂體質健康測試“應試化”,本文把它解釋為測試者或被測試者為追逐高分、高合格率或為達到其他的目的,在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過程中出現的自覺或不自覺的非正常行為和心理活動,使《標準》的實施逐漸偏離初衷的過程和現象。

為防止這種現象繼續蔓延和擴大,我們專門就此問題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并在國內四省五市12所普通高等院校(含高職和獨立學院)進行了抽樣調查,試圖尋找形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為解決問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文獻資料研究結果與分析

提煉出文獻中提到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具有“應試化”傾向的問題共十個,分別是對測試的宣傳不夠或形式單一,學生對體質測試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且目的不明確,學生參加體質測試的態度消極或被動不積極,測試過程中沒有或基本不能按規范進行操作,測試結果不反饋或反饋不及時,重測試、輕反饋服務與管理,體質測試沒有起到促進體育鍛煉的作用,學生不能根據測試結果正確評價自己的體質狀況,學校沒有根據測試結果主動采取措施來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上級主管部門督查力度不夠。

以上種種問題反映出當前我國高校在實施《標準》中,無論學生、教師,還是學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對待體質測試都存在比較嚴重的“應試化”傾向。

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與分析

1.學生對體質測試的看法

調查顯示,48.2%的學生對體質測試的目的不甚了解,大多數學生對待體質測試的態度不積極,更有近80%的學生不能進行體質評價,其原因說明高校對實施《標準》的宣傳和教育不夠,學生參加體質測試只是機械地、被動地“應試”。72.4%的高校對測試成績的公布和學生體質評價沒有做到位,體質測試是為了完成上級任務。59.1%的大學生認為測試過程中有作弊現象,63%的學生不能認真對待體質測試,使測試結果含有較大的“水分”。

2.學生對體質測試的態度

通過學生對體質測試的態度調查發現,學生盡管比較重視體質測試,但測試時卻不太認真。他們并不是很樂意參加體質測試,但由于擔心測試成績對評優,尤其是對學業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只能被動參加。由于對測試項目不感興趣,學生在測試時不會盡力完成測試。尤其令人擔憂的是,用非正常手段來提高測試成績的心理在學生中已經普遍存在。另外,為了提高測試成績,不少學生會在測試前一段時間進行突擊練習。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發現,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而且這些學生平時大多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

3.體育教師對體質測試的看法

調查發現,體育教師對體質測試的態度不太樂觀。由于工作量大,且繁瑣,但這項工作是教育部要求必須完成的,因此,有76.8%的教師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進行此項工作,不太在乎測試質量。在這種心態驅使下,對測試的操作規范的態度也比較含糊,這也就給各種作弊手段埋下了隱患,致使測試成績“含水量”較高。由于擔心會產生不良影響,即使嚴格按規范操作,測試后的結果大多不會或者不及時公布。這種“含水”數據分析它的確沒有多大的意義,更談不到反饋。因此,對于當前的體質測試工作,大多被訪者認為沒有太大的意義,更不可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4.體育教師對測試結果的看法

體育教師對當前體質測試結果的認可度透露出《標準》實施中更加令人擔憂“應試化”傾向。調查顯示,為了達到國家要求的合格率,很多學校體質測試成績都有“兩本賬”,一套數據是測試的原始數據,盡管含有不少“水分”,但畢竟是測試現場記錄的第一手資料;另一套是經過人為修改的、用于上報國家數據庫的數據。這樣的數據匯總到國家相關數據庫,再經過統計、分析、公布于眾,對社會只能起到誤導的作用,又如何讓整個社會關注、重視青少年體質健康?

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高校體質健康測試已出現較為嚴重的“應試化”傾向

“偏重考試結果、輕視教育培養過程,只有考試而沒有教育”,這應該就是科舉時代應試教育的典型特征。而在當前高校體質測試工作中,各參與主體為了達到各自的功利性目的,在實施《標準》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發揮《標準》的教育功能、導向功能,使實施《標準》的初衷逐漸偏離了原有的軌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應試化”傾向。

(2)體質測試成績信度和效度不高

師生的思想認識和行為方式停留在完成一項工作、一項任務的層面,并沒有達到從內涵理解和執行實施《標準》的目的。從測試前的突擊練習現象,測試過程中的管理不嚴,到測試后的數據整理,各個階段都存在較為明顯的、人為的漏洞,導致測試結果存在數據“浮夸”現象。這種虛高的數字可能會誤導社會,貽誤青少年體質健康,甚至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危害不可謂不大。

(3)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監管不到位

可能的原因是全程監管難度太大,力不從心。就在本研究調查過程結束后,有消息稱,陜西省教育廳組織人力對省內部分高校2013年體質測試成績進行了復查,發現了一些問題。說明該省已經意識到體質測試監管的重要性,并開始把監管工作落到實處,這對杜絕體質測試過程中的一些不良現象有較大的震懾作用。

(4)國家有關政策規定有急于求成之嫌

事實上每校、每年都不乏測試成績低于50分者,從人性化的角度考慮,誰又能忍心將這些寒窗十年、意氣風發的莘莘學子因此而“處以極刑”?另外,政策規定中畢業生測試及格率須達95%以上的規定過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下降有其深層次的、復雜的原因,想一蹴而就改變現狀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此規定有急于求成的嫌疑,這是導致各種測試亂象的重要原因。

2.建議

(1)疏堵結合,解決體質測試中存在的問題

疏,即為加強體質健康測試的目的、意義宣傳和教育,使青少年學生認識到體質健康測試是對自己的健康和未來負責,也是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負責,真正從思想深處提高認識。堵,就是加強體質健康測試過程監控、監督和檢查,堅決杜絕測試過程中和測試后的各種弄虛作假、徇私舞弊現象。

(2)弱化或取消體質健康測試中的功利性政策規定

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的應試教育如果不能實現向素質教育徹底、深刻的轉變,僅僅靠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數字性政策規定來限制,催生出各種弄虛作假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畢竟一個民族的健康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而是需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教育、培養和努力。因此,弱化或取消這樣的規定不是不能考慮的。

(3)弱化測試項目的競技性,提倡測試項目“生活化”,吸引青少年興趣

當前,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的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測試項目大多屬于競技性項目或具有較明顯的競技性特征,與日常生活關聯性不強,這也是大學生對測試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實施《標準》是為了學生的體質健康,但是健康畢竟要為生活服務,健康是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幸福生活。擁有健康,才能更好地奉獻社會。因此,有必要考慮將測試項目設計和設置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至于如何結合,這是一個后續的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王漢臣,許曉明,呂晶紅.遼寧省普通高?!秾W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施現狀調查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30(5):119-121.

[2]徐忠.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失真現象的分析——以徐州高校為例[J].湖北體育科技,2013,30(12):1127-1129.

[3]劉靜,孟昭琴.放棄數據浮夸還原學生真實體質——對學生體質測試過程及結果不規范因素的分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18(5):127-129.

[4]王茂瓊,張啟迪,鐘衛剛等.高校《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5):82-84.

[5]杜小安,朱斌.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后續服務管理模式與運用[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8):91-94.

[6]余衛平,賴錦松.反思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實效性[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25(2):140-141.

[7]張繼輝.高校體質健康測試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2):245-247.

[8]李純蛟.科舉時代的應試教育[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11:10.